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南京医科大学:肝移植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导师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领衔,包括多位在学界有影响力的知名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王学浩院士领衔的肝移植及肝癌研究团队在国内获得以下的赞誉——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19951月开展我国首例活体肝移植,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19866月在国际率先报道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为我国肝癌的现代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开创者。 

张峰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对肝移植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建立了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解决了移植物流出道容易扭曲和回流不畅等难题;活体供肝切取技术的改进:术前数字化造影,采用术中超声等技术,使供体术中几乎无出血,最大程度保证供体安全;综合显微外科、自体血管移植、血管搭桥及动脉成型等相关技术进行肝动脉重建,从而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肝动脉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变异肝动脉重建问题,为活体肝移植在中国大陆深入开展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李相成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活体供肝肝移植;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的技术改进;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 

浦立勇,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免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移植外科技术专委会委员;临床上以肝癌外科技术和综合治疗策略为研究方向,在肝癌肝切除和肝移植治疗方向形成自身的特色;基础研究方面,2006年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供体抗原诱导的宿主Treg细胞对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调节作用;从内质网应激、自噬等角度对肝脏IRI的机制和保护策略开展相关研究。 

吕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青年科学家专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 39.9),Cancer DiscoveryIF 20.0)等杂志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1篇。2014-2017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类榜单。获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二层次)等称号。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王学浩院士的导师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学术传承,培养了大量的肝胆外科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先进事迹】 

春风化雨 薪火相传 

桃李满天下 

导师团队里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王院士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学生,他们都成为国内顶尖的肝胆外科专家。张峰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没有王学浩教授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志,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执着追求,克服重重阻力和种种困难的魄力,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无论如何是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的!” ;李相成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了探索精神:“王学浩教授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威信,我们大多数是他的学生,为他孜孜追求、不折不挠的工作精神感染,任何事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方法来”;孔连宝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了创新思维:“王学浩教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活体肝移植手术方式不仅改善了肝脏状况,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系统和精神症状,并得到国际肝移植专家的普遍认可,改变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陈旧概念。”每一位学生在和王院士相处的过程中都从某个角度学到了受益一生的教诲,并且在后续自己的为师的过程中再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弟子,生生不息,发扬光大,齐心合力推动学科的发展。刘军教授是王院士指导的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倍成教授是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张浩教授是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亚青是王院士指导的博士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他们都奋斗在肝胆外科领域,成为一方大家。 

以身作则,薪火相传 

活体肝移植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没有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没有科学奉献的精神,就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王学浩院士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要有一颗竭诚奉献的心,只有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拒绝金钱和利益等各种诱惑,真正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合格医生。王学浩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王学浩教授的带领下,肝移植中心的医生努力拼搏,由于肝移植工作的特殊性,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元旦,没有端午节、中秋节,没有圣诞节,年轻人也没有情人节,也没有周末,甚至也没有白天和黑夜,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肝移植工作安排。手术中手术小组成员除了精神高度紧张外,还要消耗巨大体能,肝移植手术的辛苦程度只有参加手术的医生才能体会得到。王学浩带领他的手术小组一上台就是从下午直到深夜,有个手术作了17个小时,作到最后,两条腿肿胀得没有一点知觉;常常两顿饭都不吃,吃饱了会影响手术,但那时一点也不饿,手术下来也根本不想吃东西,只是要喝水,拼命的喝水,很多人手术已结束就疲劳地在手术室里随便找个地方甚至地上倒头就睡。 

手术的很多病人是肝炎病人,手术医生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手术台上又常有手被针戳破的情况,病人渗液和腹水很多,弄得手术衣上到处都是,王主任和他的医生们根本顾及不上这些,无法避让,也不能避让。 

王学浩教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不退缩的勇气,锐意进取的精神,带领学术团队,继续向前,继续开拓我国肝癌现代诊治以及肝移植的崭新事业。硕果累累 

在王院士领衔的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努力下,该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开展"活体肝移植(LRLT)治疗WD基础及临床创新性研究",对LRLT治疗伴有神经症状WD提出新见解。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大宗病例确证了LRLT治疗伴有严重神经症状WD的良好疗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2、率先建立我国大陆活体肝移植临床规范化技术体系,开展"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完成我国大陆活体肝移植多项开拓性工作:上述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4)。 

3、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小移植肝损伤和保护的基础研究"。该项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8)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4201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后,仍然坚持临床工作第一线,率领学术团队,王学浩教授开展Treg与肝移植免疫耐受临床转化研究。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已将Treg用于肝移植术后临床,在国际上引领了移植免疫耐受的治疗新技术。如获成功,将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 

5、当今,影响肝移植深入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供体匮乏,近2-3年以来,王学浩教授和他的团队与红十字会一道积极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目前已经组织人体器官捐献70余例,挽救了近200例肝肾衰竭的终末期患者,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6、王学浩教授在肝癌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绩。1986年在国内首次报告应用Lipiodol动脉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为肝癌的介入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1987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告125I-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此项技术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受益。他是倡导现代肝癌综合治疗的先行者。 

积极建设先进学科研究群体  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王学浩院士经常说人才梯队的培养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他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至今已培养长江学者1名,杰青1名,优青1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这些人才的成长成为他在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得力助手和技术骨干。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科室尤其团队的每一个人,大家不约而同地转述着王学浩的信念:“我们肩上扛的不仅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家庭,更是中国肝移植特别是活体肝移植事业。”团队的其他成员也都秉承王院士的这一信念,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兢兢业业做研究,在团队的带领下所在的学科成为国家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周灵

南京医科大学:肝移植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导师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领衔,包括多位在学界有影响力的知名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王学浩院士领衔的肝移植及肝癌研究团队在国内获得以下的赞誉——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开拓者,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19951月开展我国首例活体肝移植,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19866月在国际率先报道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为我国肝癌的现代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开创者。 

张峰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对肝移植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建立了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解决了移植物流出道容易扭曲和回流不畅等难题;活体供肝切取技术的改进:术前数字化造影,采用术中超声等技术,使供体术中几乎无出血,最大程度保证供体安全;综合显微外科、自体血管移植、血管搭桥及动脉成型等相关技术进行肝动脉重建,从而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肝动脉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变异肝动脉重建问题,为活体肝移植在中国大陆深入开展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李相成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活体供肝肝移植;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的技术改进;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 

浦立勇,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委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免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移植外科技术专委会委员;临床上以肝癌外科技术和综合治疗策略为研究方向,在肝癌肝切除和肝移植治疗方向形成自身的特色;基础研究方面,2006年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供体抗原诱导的宿主Treg细胞对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调节作用;从内质网应激、自噬等角度对肝脏IRI的机制和保护策略开展相关研究。 

吕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青年科学家专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 39.9),Cancer DiscoveryIF 20.0)等杂志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1篇。2014-2017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医学类榜单。获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二层次)等称号。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王学浩院士的导师团队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学术传承,培养了大量的肝胆外科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先进事迹】 

春风化雨 薪火相传 

桃李满天下 

导师团队里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王院士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学生,他们都成为国内顶尖的肝胆外科专家。张峰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没有王学浩教授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志,对整个学科发展的执着追求,克服重重阻力和种种困难的魄力,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无论如何是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的!” ;李相成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了探索精神:“王学浩教授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威信,我们大多数是他的学生,为他孜孜追求、不折不挠的工作精神感染,任何事情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方法来”;孔连宝教授从王院士身上学到了创新思维:“王学浩教授首先在国际上提出活体肝移植手术方式不仅改善了肝脏状况,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系统和精神症状,并得到国际肝移植专家的普遍认可,改变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陈旧概念。”每一位学生在和王院士相处的过程中都从某个角度学到了受益一生的教诲,并且在后续自己的为师的过程中再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弟子,生生不息,发扬光大,齐心合力推动学科的发展。刘军教授是王院士指导的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倍成教授是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张浩教授是王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病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朱亚青是王院士指导的博士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他们都奋斗在肝胆外科领域,成为一方大家。 

以身作则,薪火相传 

活体肝移植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没有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没有科学奉献的精神,就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王学浩院士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要有一颗竭诚奉献的心,只有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拒绝金钱和利益等各种诱惑,真正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合格医生。王学浩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王学浩教授的带领下,肝移植中心的医生努力拼搏,由于肝移植工作的特殊性,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元旦,没有端午节、中秋节,没有圣诞节,年轻人也没有情人节,也没有周末,甚至也没有白天和黑夜,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肝移植工作安排。手术中手术小组成员除了精神高度紧张外,还要消耗巨大体能,肝移植手术的辛苦程度只有参加手术的医生才能体会得到。王学浩带领他的手术小组一上台就是从下午直到深夜,有个手术作了17个小时,作到最后,两条腿肿胀得没有一点知觉;常常两顿饭都不吃,吃饱了会影响手术,但那时一点也不饿,手术下来也根本不想吃东西,只是要喝水,拼命的喝水,很多人手术已结束就疲劳地在手术室里随便找个地方甚至地上倒头就睡。 

手术的很多病人是肝炎病人,手术医生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手术台上又常有手被针戳破的情况,病人渗液和腹水很多,弄得手术衣上到处都是,王主任和他的医生们根本顾及不上这些,无法避让,也不能避让。 

王学浩教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不退缩的勇气,锐意进取的精神,带领学术团队,继续向前,继续开拓我国肝癌现代诊治以及肝移植的崭新事业。硕果累累 

在王院士领衔的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努力下,该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开展"活体肝移植(LRLT)治疗WD基础及临床创新性研究",对LRLT治疗伴有神经症状WD提出新见解。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大宗病例确证了LRLT治疗伴有严重神经症状WD的良好疗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2、率先建立我国大陆活体肝移植临床规范化技术体系,开展"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完成我国大陆活体肝移植多项开拓性工作:上述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4)。 

3、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小移植肝损伤和保护的基础研究"。该项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8)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4201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后,仍然坚持临床工作第一线,率领学术团队,王学浩教授开展Treg与肝移植免疫耐受临床转化研究。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已将Treg用于肝移植术后临床,在国际上引领了移植免疫耐受的治疗新技术。如获成功,将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 

5、当今,影响肝移植深入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供体匮乏,近2-3年以来,王学浩教授和他的团队与红十字会一道积极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目前已经组织人体器官捐献70余例,挽救了近200例肝肾衰竭的终末期患者,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6、王学浩教授在肝癌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绩。1986年在国内首次报告应用Lipiodol动脉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为肝癌的介入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1987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告125I-碘化油-化疗药物乳剂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此项技术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受益。他是倡导现代肝癌综合治疗的先行者。 

积极建设先进学科研究群体  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王学浩院士经常说人才梯队的培养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他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至今已培养长江学者1名,杰青1名,优青1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这些人才的成长成为他在活体肝移植领域的得力助手和技术骨干。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科室尤其团队的每一个人,大家不约而同地转述着王学浩的信念:“我们肩上扛的不仅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家庭,更是中国肝移植特别是活体肝移植事业。”团队的其他成员也都秉承王院士的这一信念,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兢兢业业做研究,在团队的带领下所在的学科成为国家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