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导师团队,围绕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技术难题及麻醉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麻醉学研究重大技术平台,已形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围手术期精神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研究;3)全麻药作用机制及其神经毒性防治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具有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和临床应用(成果转化)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相结合、科研转化与企业诉求相结合的特点。团队带头人曹君利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主持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1期工程项目(A类,麻醉学)、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麻醉学优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等。近几年,实验室引进8位江苏省特聘教授,18位海内外博士,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1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9人,二级教授2人,具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近60人次,团队近5年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1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课题38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Biological Psychiatry,PNAS,J Neuroscience,Neuropsycho pharmacology,FASEB J,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撰写专/译著/教材18/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先进事迹】 

曼陀罗花功名华夏厚德博学桃李天下 

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性味温辛,中国古代用作麻醉药,如华佗的“麻沸散”、窦材的“睡圣散”,记载表明均以曼陀罗花为主料,缓解疼痛,有不世之功。新时期,以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麻醉也让更多的病痛患者受益。虽然现代麻醉药物已不再使用中药,但是曼陀罗花一直被颂为经典的“麻醉之花”。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接受手术治疗(约占全球手术量的1/5),麻醉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麻醉及相关诊疗技术更是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和术后长期转归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麻醉学科诊疗技术进步将使最大患者群受惠,也直接引领着临床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而这一切的取得需要麻醉学教育。麻醉学教育是培养专业的麻醉医师,改善麻醉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和促进学科整体建设的必要前提。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教育,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历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构建了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相互衔接、具有中国特色麻醉学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麻醉学教育体系,为国内同专业高校参照或学习,始终发挥着示范与指导作用。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科,团队负责人曹君利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引进12位海外人才加入,其中8位获得江苏省特聘教授计划,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张励才、高灿、张咏梅、刘金东、武玉清等教授,围绕麻醉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及干预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生培养:(1)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及其神经毒性防治研究。团队现拥有的实验室现已建成为国内同专业规模最大(4580平方米)、设备投入最多、技术平台先进、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完善的麻醉和镇痛研究和研发应用的技术平台,这样的麻醉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条件为国内麻醉学研究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团队近5年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1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课题38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Biological Psychiatry,PNAS,J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FASEB J,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撰写专/译著/教材18/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获得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团队中每一位导师都专注科研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曹君利教授,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和双创团队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一层次领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省“科教兴卫工程”杰出人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50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150,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曹君利教授一直用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师生。“你知道吗?曹老师昨天又在办公室待了一宿!”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私下谈论。自从来到实验室,曹君利教授就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实验室主任”的头衔更看作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既要搞好学术研究又要兼顾实验室管理还要培养研究生和实验室青年教师,曹君利教授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工作。办公室的灯经常通宵亮着,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寒暑假几乎无休,他的敬业精神激励着实验室的每一个人。 

张励才教授,徐州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业委员、江苏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特贴专家、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首席带头人,全国高校麻醉学专业教材《麻醉解剖学》1-4版主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过去的40年里,张老师满腔热血投身于医学教育与科研事业,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些学生已成为各级医院或研究机构的麻醉学科带头人或学术业务骨干,不负其“桃李满天下”的美誉。 

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经常和学生们提及,张老师在年轻的时候从未有过周末休息的概念,除去每天在学校忙碌的工作,回到家中还会继续伏案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学生曾有幸去张老师的家里做客,古色古香的客厅就是书的海洋,各类图书不下千本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说是小型的图书馆也毫不夸张。张老师说,这都是他最珍贵的宝贝,很多书都是年轻的时候跑遍中国的各大城市、甚至是从国外辛辛苦苦背回来的,正是这些书籍成就了现在的他。年轻一辈的学子,不论是学习还是做科研,总是浮躁而注重最后的结果,却不重视积累的过程,而张老师这代人,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高灿教授,博士、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机制”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与认知功能变化相关的神经元可塑性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资助,获得著名的美国NARSAD青年科学家奖。在 J Neurosci.等已发表近30SCI论文,获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外SCI期刊 Neurobilol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编委。 

高老师跟学生相处融洽,诲人不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指导后生。从实验室管理、课题方向选择、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互相协作,她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明确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高效完成实验工作,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高老师总是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学生找工作面试的时间和毕业答辩时间重合了,由于两边都是重要的面试,学生左右为难之时,高老师先是耐心安慰学生,然后东奔西走到各个管理部门协调时间,最后让学生安心地参加工作面试。学生说:“她像我们最爱的亲人,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总是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如沐春风” 

刘金东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全国卫生技术职称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江苏省麻醉学会委员、江苏省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在疑难危重病人手术麻醉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专研形成的心血管手术麻醉的循环管理技术获得徐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围绕临床实践,开展围术期心肌保护的基础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七氟烷预处理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揭示了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在心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新型强心药-钙增敏剂在围术期循环功能维护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探索循环支持的有效途径。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研究生报考导师相信是每个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总会有学生抱着忐忑的心情提前去找心仪的导师咨询,一般的导师会给学生很官方的一个答案:“一切还要等报考后才能有最终答案”。而每一个真诚去找刘老师的学生,他都会认真考虑,不问外貌,不问家世,不问一次简单的分数,他看中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个上进的灵魂,所以很多进入课题组的同学都不是锋芒毕露,成果也寥寥,但是,刘老师却说:“谁说你们不优秀,在我心里你们都优秀!” 

武玉清教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麻醉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麻醉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编委、江苏省药理学会新药临床前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其它各级各类研究课题6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市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麻醉学院的院训。武老师始终坚信:一个学生首先应该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其他事情。平时武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经常把自己读过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品阅,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的品德文化素养要高。学院的科研例会每周一下午召开,每个学生的汇报结束,武老师都会悉心点评,给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老师用他强烈的事业热情在激励着学生、用他活跃的思维在启迪着学生、用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在引导者学生。 

张咏梅教授,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麻醉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4篇,在中文核心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8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淮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果在一般同学中问起对张老师的印象,“严肃”“认真”“严厉”“温文尔雅”“为人师表”……而与张老师近距离接触后,你会惊叹于她的勤奋,她的坚持,以及她对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她以她独特的智慧引领学生走在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张老师经常用“心灵鸡汤”教育后生,“年少几度春风,轻船入梦,残星戏柳。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携几点清晕入酒。现思量,醴酪酣喉,未免几分微辣入口”。她已不再年轻,却容颜未改,虽已有所成就,却常葆赤子之心,在学生心里,她被奉为“女神”,更是一位美丽智慧而又朴实无华的母亲,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竭尽所能为其照亮前路! 

张老师名字含“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是这份沉郁内敛的气质让老师不管坐在哪个角落,不说话则已,一开口就是自带光环的发光体,凡事不争不显,却自有其天地。“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谦虚而又上进的领跑者,在她的带领下,携手共进,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也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不以利益为藩篱,永葆赤子之心,锐意进取。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拥有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4个,已组建12PI课题组,大部分课题组中都有引进的江苏省特聘教授或双创人才等担任课题组长。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9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9人,具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近60人次,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80%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截至2018年,依托实验室该团队培育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41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后人员7名。历年招聘单位求贤若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既有国际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等的临床麻醉科或科研院所,国内大城市以及解放军、武警等顶级医院,也有县、市、区等基层医院。据统计,硕、博士研究生在三级医院就业占92.7% ,基层医院占 7.3 %;另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海外医院、科研院所工作。我校毕业的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担任博士生导师13人,省级以上麻醉学学会主委、副主委等相当学术职务者8人;医院院长/副院长9人,科室主任/副主任53人。 

  曹君利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导师团队将继续围绕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点、难点临床问题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领域展开研究,集中解决主攻方向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问题,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相关麻醉学理论和监测、治疗方法,力争将我校麻醉学科打造成为国内麻醉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使麻醉学研究团队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研究群体,为突破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瓶颈,缩小与国际前沿学科差距,建设国际一流麻醉学科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导师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导师团队,围绕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和技术难题及麻醉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麻醉学研究重大技术平台,已形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围手术期精神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研究;3)全麻药作用机制及其神经毒性防治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具有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和临床应用(成果转化)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相结合、科研转化与企业诉求相结合的特点。团队带头人曹君利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主持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1期工程项目(A类,麻醉学)、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麻醉学优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等。近几年,实验室引进8位江苏省特聘教授,18位海内外博士,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1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9人,二级教授2人,具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近60人次,团队近5年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1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课题38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Biological Psychiatry,PNAS,J Neuroscience,Neuropsycho pharmacology,FASEB J,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撰写专/译著/教材18/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先进事迹】 

曼陀罗花功名华夏厚德博学桃李天下 

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性味温辛,中国古代用作麻醉药,如华佗的“麻沸散”、窦材的“睡圣散”,记载表明均以曼陀罗花为主料,缓解疼痛,有不世之功。新时期,以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麻醉也让更多的病痛患者受益。虽然现代麻醉药物已不再使用中药,但是曼陀罗花一直被颂为经典的“麻醉之花”。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00万人接受手术治疗(约占全球手术量的1/5),麻醉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麻醉及相关诊疗技术更是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和术后长期转归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麻醉学科诊疗技术进步将使最大患者群受惠,也直接引领着临床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而这一切的取得需要麻醉学教育。麻醉学教育是培养专业的麻醉医师,改善麻醉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和促进学科整体建设的必要前提。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教育,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历经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构建了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相互衔接、具有中国特色麻醉学终身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麻醉学教育体系,为国内同专业高校参照或学习,始终发挥着示范与指导作用。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科,团队负责人曹君利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引进12位海外人才加入,其中8位获得江苏省特聘教授计划,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张励才、高灿、张咏梅、刘金东、武玉清等教授,围绕麻醉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机制及干预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生培养:(1)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及其神经毒性防治研究。团队现拥有的实验室现已建成为国内同专业规模最大(4580平方米)、设备投入最多、技术平台先进、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完善的麻醉和镇痛研究和研发应用的技术平台,这样的麻醉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条件为国内麻醉学研究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团队近5年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1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省部级课题38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eurosci.,Biological Psychiatry,PNAS,J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FASEB J,Anesthesiology,Pai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撰写专/译著/教材18/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获得获得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 

团队中每一位导师都专注科研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曹君利教授,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和双创团队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一层次领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省“科教兴卫工程”杰出人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50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150,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曹君利教授一直用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师生。“你知道吗?曹老师昨天又在办公室待了一宿!”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私下谈论。自从来到实验室,曹君利教授就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实验室主任”的头衔更看作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既要搞好学术研究又要兼顾实验室管理还要培养研究生和实验室青年教师,曹君利教授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工作。办公室的灯经常通宵亮着,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寒暑假几乎无休,他的敬业精神激励着实验室的每一个人。 

张励才教授,徐州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业委员、江苏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特贴专家、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首席带头人,全国高校麻醉学专业教材《麻醉解剖学》1-4版主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过去的40年里,张老师满腔热血投身于医学教育与科研事业,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些学生已成为各级医院或研究机构的麻醉学科带头人或学术业务骨干,不负其“桃李满天下”的美誉。 

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经常和学生们提及,张老师在年轻的时候从未有过周末休息的概念,除去每天在学校忙碌的工作,回到家中还会继续伏案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学生曾有幸去张老师的家里做客,古色古香的客厅就是书的海洋,各类图书不下千本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说是小型的图书馆也毫不夸张。张老师说,这都是他最珍贵的宝贝,很多书都是年轻的时候跑遍中国的各大城市、甚至是从国外辛辛苦苦背回来的,正是这些书籍成就了现在的他。年轻一辈的学子,不论是学习还是做科研,总是浮躁而注重最后的结果,却不重视积累的过程,而张老师这代人,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高灿教授,博士、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机制”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与认知功能变化相关的神经元可塑性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资助,获得著名的美国NARSAD青年科学家奖。在 J Neurosci.等已发表近30SCI论文,获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外SCI期刊 Neurobilol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编委。 

高老师跟学生相处融洽,诲人不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指导后生。从实验室管理、课题方向选择、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互相协作,她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明确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高效完成实验工作,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高老师总是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学生找工作面试的时间和毕业答辩时间重合了,由于两边都是重要的面试,学生左右为难之时,高老师先是耐心安慰学生,然后东奔西走到各个管理部门协调时间,最后让学生安心地参加工作面试。学生说:“她像我们最爱的亲人,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总是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如沐春风” 

刘金东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全国卫生技术职称资格考试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江苏省麻醉学会委员、江苏省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常委。在疑难危重病人手术麻醉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专研形成的心血管手术麻醉的循环管理技术获得徐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围绕临床实践,开展围术期心肌保护的基础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七氟烷预处理心肌保护机制的研究,揭示了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在心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新型强心药-钙增敏剂在围术期循环功能维护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探索循环支持的有效途径。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研究生报考导师相信是每个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总会有学生抱着忐忑的心情提前去找心仪的导师咨询,一般的导师会给学生很官方的一个答案:“一切还要等报考后才能有最终答案”。而每一个真诚去找刘老师的学生,他都会认真考虑,不问外貌,不问家世,不问一次简单的分数,他看中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个上进的灵魂,所以很多进入课题组的同学都不是锋芒毕露,成果也寥寥,但是,刘老师却说:“谁说你们不优秀,在我心里你们都优秀!” 

武玉清教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徐州医科大学麻醉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麻醉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编委、江苏省药理学会新药临床前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其它各级各类研究课题6项,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市级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麻醉学院的院训。武老师始终坚信:一个学生首先应该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其他事情。平时武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经常把自己读过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品阅,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的品德文化素养要高。学院的科研例会每周一下午召开,每个学生的汇报结束,武老师都会悉心点评,给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老师用他强烈的事业热情在激励着学生、用他活跃的思维在启迪着学生、用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在引导者学生。 

张咏梅教授,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副院长、麻醉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14篇,在中文核心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8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淮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果在一般同学中问起对张老师的印象,“严肃”“认真”“严厉”“温文尔雅”“为人师表”……而与张老师近距离接触后,你会惊叹于她的勤奋,她的坚持,以及她对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她以她独特的智慧引领学生走在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我的道路上。张老师经常用“心灵鸡汤”教育后生,“年少几度春风,轻船入梦,残星戏柳。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携几点清晕入酒。现思量,醴酪酣喉,未免几分微辣入口”。她已不再年轻,却容颜未改,虽已有所成就,却常葆赤子之心,在学生心里,她被奉为“女神”,更是一位美丽智慧而又朴实无华的母亲,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竭尽所能为其照亮前路! 

张老师名字含“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是这份沉郁内敛的气质让老师不管坐在哪个角落,不说话则已,一开口就是自带光环的发光体,凡事不争不显,却自有其天地。“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谦虚而又上进的领跑者,在她的带领下,携手共进,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也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不以利益为藩篱,永葆赤子之心,锐意进取。 

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已经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拥有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4个,已组建12PI课题组,大部分课题组中都有引进的江苏省特聘教授或双创人才等担任课题组长。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9人,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39人,具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近60人次,团队中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80%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截至2018年,依托实验室该团队培育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41名,博士研究生18名,博士后人员7名。历年招聘单位求贤若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既有国际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等的临床麻醉科或科研院所,国内大城市以及解放军、武警等顶级医院,也有县、市、区等基层医院。据统计,硕、博士研究生在三级医院就业占92.7% ,基层医院占 7.3 %;另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海外医院、科研院所工作。我校毕业的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担任博士生导师13人,省级以上麻醉学学会主委、副主委等相当学术职务者8人;医院院长/副院长9人,科室主任/副主任53人。 

  曹君利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导师团队将继续围绕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点、难点临床问题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领域展开研究,集中解决主攻方向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问题,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相关麻醉学理论和监测、治疗方法,力争将我校麻醉学科打造成为国内麻醉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使麻醉学研究团队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研究群体,为突破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瓶颈,缩小与国际前沿学科差距,建设国际一流麻醉学科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