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盐城工学院: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是随着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这一重点专业学科的建设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团队建设初期是由王伟教授为带头人,范大和、李红波和孔粉英老师为团队核心成员组建而成,后期随着引进青年教师的加入使研究团队不断壮大。 

近六年来,本团队成员在王伟教授的带领下共同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同时使该团队具备了搭建更高层次科研和协作平台的条件,为团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本团队借以微全分析系统为研究目标,注重在微流控、生物传感、荧光材料制备及性能、光电分析及绿色催化等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和产品应用三个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构建可以实际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依托产学研建立一个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微全分析系统研究机构,培养几位在省内和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先进事迹 

交流协作 各展所长

  团队理念 

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团队成员之间既有方向、分工和职责,又相互共享平台资源,人员交流协作,各展所长。注重“学生、企业、教师”共同参与,“平台、模块、专业”相互支撑,“实验、实践、设计”三维一体,构建了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课题组制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保障,以提升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团队有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高层次学术骨干,按照现有的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投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2013年,“微全分析技术”科研团队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对外学术交流 

团队非常注重加强学术交流,会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报告会,与国内外高校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科研的现状,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科研技术,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扩展了团队成员的思路。例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的成果,与企业江苏正大森源集团有限公司(盐城)合作启动成果转化,合作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资助。 

自身交流 

团队除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之外,也非常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PPT制作与语言的表达做起,定期开展团队学术探讨会,深入交流科研上的问题,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还举办英文学术报告会,团队李红波老师耐心细致地演讲示范,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并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人才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中,团队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应用型高层次化工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并实施与“卓越计划”相融通的“能力牵引、项目绑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工程特色,即:从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教师“应用型”科研项目中,遴选适合研究生承担的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选定的项目经导师同意并报批后,“绑定”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选择相应理论课程,进行相应企业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例如,张雪萌,来自甘肃兰州,是2015级江苏大学与盐城工学院联合培养的一名普通研究生。三年前,因喜欢色谱分析选择了王伟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在第一次的学术科研座谈会上,王伟教授就严肃认真地讲过:做学术,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科研态度,然后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再加上一定的时间投入,就一定会有所成长和成就。而团队老师在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了好的榜样。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们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的作风,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了和谐的科研氛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雪萌逐渐地融入了这个团队,也自然地这样要求自己,形成了潜意识的习惯,从开始阅读大量的有关色谱方向的书籍与外文文献,跟着师兄师姐及团队老师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到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实验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向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迈进。 

在最后一年,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在其他人选择去就业时,她毅然决定继续深造,考博成了她这一年的主要目标,老师们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但在联系南大导师时,发现今年政策有相应变动,规定每名导师只能带1名博士研究生,看到报考的那些985211高校的竞争者,她犹豫了,丧失了自信,在就业与深造的选择上迷失了自己。是团队老师们详细地了解她的情况后,耐心开导,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让她重拾信心,在去参加初试前,细致地给予指导,特别是李恒业老师帮她巩固了许多知识点,这使她对初试更加有自信。在其扎实的知识基础下,最终脱颖而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南京大学,成为一名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刘宿县,也是2015级江苏大学与盐城工学院联合培养的一名普通研究生,同样选择了王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团队三年的管理与培养下,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具备了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与张雪萌不同的是,他最终选择了就业,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异的表现,进入了江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管理体制 

团队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既有成果目标,也有人才目标,为科研团队的成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使科研力量凝聚在一起,最后发表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及培养更优秀的科技人才。截止目前为止,团队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为了给学生一些放松的时间,也会定期组织一些出游活动,劳逸结合,使同学们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小情调,注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团队坚持教育部“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卓越计划”本科与硕士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责任编辑:周灵

盐城工学院: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是随着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这一重点专业学科的建设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团队建设初期是由王伟教授为带头人,范大和、李红波和孔粉英老师为团队核心成员组建而成,后期随着引进青年教师的加入使研究团队不断壮大。 

近六年来,本团队成员在王伟教授的带领下共同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同时使该团队具备了搭建更高层次科研和协作平台的条件,为团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本团队借以微全分析系统为研究目标,注重在微流控、生物传感、荧光材料制备及性能、光电分析及绿色催化等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在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和产品应用三个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构建可以实际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依托产学研建立一个产品研究开发基地,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微全分析系统研究机构,培养几位在省内和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先进事迹 

交流协作 各展所长

  团队理念 

微全分析技术创新团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团队成员之间既有方向、分工和职责,又相互共享平台资源,人员交流协作,各展所长。注重“学生、企业、教师”共同参与,“平台、模块、专业”相互支撑,“实验、实践、设计”三维一体,构建了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课题组制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保障,以提升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团队有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高层次学术骨干,按照现有的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投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2013年,“微全分析技术”科研团队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对外学术交流 

团队非常注重加强学术交流,会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报告会,与国内外高校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科研的现状,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科研技术,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扩展了团队成员的思路。例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的成果,与企业江苏正大森源集团有限公司(盐城)合作启动成果转化,合作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资助。 

自身交流 

团队除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之外,也非常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PPT制作与语言的表达做起,定期开展团队学术探讨会,深入交流科研上的问题,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还举办英文学术报告会,团队李红波老师耐心细致地演讲示范,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并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人才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中,团队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应用型高层次化工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并实施与“卓越计划”相融通的“能力牵引、项目绑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工程特色,即:从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教师“应用型”科研项目中,遴选适合研究生承担的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选定的项目经导师同意并报批后,“绑定”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选择相应理论课程,进行相应企业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例如,张雪萌,来自甘肃兰州,是2015级江苏大学与盐城工学院联合培养的一名普通研究生。三年前,因喜欢色谱分析选择了王伟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在第一次的学术科研座谈会上,王伟教授就严肃认真地讲过:做学术,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科研态度,然后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再加上一定的时间投入,就一定会有所成长和成就。而团队老师在科研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了好的榜样。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们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的作风,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了和谐的科研氛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雪萌逐渐地融入了这个团队,也自然地这样要求自己,形成了潜意识的习惯,从开始阅读大量的有关色谱方向的书籍与外文文献,跟着师兄师姐及团队老师学习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到独立地开展自己的实验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向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迈进。 

在最后一年,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业成绩,在其他人选择去就业时,她毅然决定继续深造,考博成了她这一年的主要目标,老师们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但在联系南大导师时,发现今年政策有相应变动,规定每名导师只能带1名博士研究生,看到报考的那些985211高校的竞争者,她犹豫了,丧失了自信,在就业与深造的选择上迷失了自己。是团队老师们详细地了解她的情况后,耐心开导,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让她重拾信心,在去参加初试前,细致地给予指导,特别是李恒业老师帮她巩固了许多知识点,这使她对初试更加有自信。在其扎实的知识基础下,最终脱颖而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南京大学,成为一名南京大学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刘宿县,也是2015级江苏大学与盐城工学院联合培养的一名普通研究生,同样选择了王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在团队三年的管理与培养下,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具备了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与张雪萌不同的是,他最终选择了就业,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异的表现,进入了江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管理体制 

团队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既有成果目标,也有人才目标,为科研团队的成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使科研力量凝聚在一起,最后发表更多的高水平成果及培养更优秀的科技人才。截止目前为止,团队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为了给学生一些放松的时间,也会定期组织一些出游活动,劳逸结合,使同学们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小情调,注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团队坚持教育部“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卓越计划”本科与硕士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