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702所深海技术创新团队”瞄准21世纪海洋装备的前沿技术,依托702所的水动力国防重点试验室、船舶减振降噪重点试验室及相关专业研究室开展研发工作,该团队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带头人吴有生院士是国际上船舶与海洋工程界资深科学家,是我国船舶力学、深海装备技术、船舶及海洋装备发展战略的领军人。他常年工作于本团队第一线,为本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吴院士带领本团队的主要成员何春荣、司马灿、顾学康、俞孟萨等导师,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至今共培养和指导研究生80余人,分别引领我国水动力学技术、结构力学技术、海洋深潜研发技术、总体声学设计、海洋工程等领域,培养并形成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发挥了团队主力军的作用。 

  

 【先进事迹】 

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造船大国而前进 

702所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以创新技术发展为牵引,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形成了以团队带头人、骨干成员、团队人员和后备梯队为主干的学科互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 

多年来团队的建设工作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及构建和谐人文环境为重点,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对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采取资助团队成员出国留学、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团队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断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邀请国外各领域专家来所讲学和技术交流,开拓创新团队的国际视野,助推创新团队的科研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并逐步达到国际先进。 

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 

创新团队充分依托702所在船舶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减振降噪、水下工程技术研究等领域厚实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淀,以载人潜水器、深海空间站、常压潜水装具等的研制与使用所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实现我国深海载人装备技术的跨越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奋斗。 

1.“蛟龙号”标志着我国的载人潜水器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2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得到批复立项,经过近十年的攻关,突破了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与集成技术、水动力技术、结构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深海环境适应性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成功研制出最大潜深为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首个载人到达此深度进行海底作业的国家,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以上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充分证明了“蛟龙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并展示了“蛟龙号”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总体性能超过了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装备。 

目前,创新团队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基础上,以实现高国产化率、低运行成本和高可靠性为目标,推进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寰岛蛟龙”载客潜水器等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大力推进我国载人潜水器装备的系列化、产业化。 

2.深空站技术的稳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的深海装备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在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科学探测研究、海洋安全与权益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攻克深海运载、作业与保障的核心技术。而深海空间站技术是21世纪深海装备技术的新标志。深海空间站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需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设计思想创新和现有技术应用结合起来的系统工程,是海洋科学研究与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团队通过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的先期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奠定了深海空间站技术后续发展的基础,对促进我国深海装备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我国深海装备的跨越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的成功研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海军装备及海工平台的发展,研制先进的、轻作业型的水下援潜救生、应急维修装备显得十分迫切。作为能在潜水时保持常压环境的轻作业型特种载人潜水器,作为重要的援潜救生装备,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对海军援潜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潜水员无法替代的。 

目前作业型单人常压潜水装具(ADS)的工程设计方法和试验测试技术等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海军大深度援潜救生ADS系统论证项目。该装具的成功研制,也为将来我国自主研发抢险救捞等水下重大装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培育成才与持续发展 

“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水平。以吴院士为代表的这支导师团队亲自授课和指导,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结合科研项目,逐步深入学术殿堂,导师们将自己的优势科研领域,结合国内科研任务不断深化和拓展,使研究生的学位研究成为其中有机的积累环节。而且这支导师团队自始至终关注并把握着研究生在学位研究中的创新程度,鼓励学生独立发挥,努力探索,求精不求量,重视研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感受突破的喜悦和攀登的自豪,并会尽可能地将他们的优秀工作介绍到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在他们培养的众多学生中,许多已成长为国内外船舶和海洋工程力学领域的佼佼者。 

702所作为科研院所,一直以从事舰船、海洋工程、水中兵器相关科研任务为己任,后期又增加了高性能船、水下工程及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工程任务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具有国内最先进和完备的研究试验设施,研究生的学习与论文工作具有良好的条件,论文选题也紧密结合我所中心科研任务和长远发展,易于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而且可以给研究生良好的技术支撑,可让研究生的学位研究直接融入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而作为导师也可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归纳和提炼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和精华,加快和拓展了自己的前沿研究。 

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吴院士为代表的这支导师团队共培养指导研究生80人,分别引领我国水动力学技术、结构力学技术、海洋深潜研发技术、总体声学设计、海洋工程等领域,培养并形成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发挥了团队主力军的作用。共有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七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七院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发明(国防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各类主要成果奖30余项。 

  人才是事业发展之本,这支导师团队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道路上将更好地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担负起育人创业的重任,努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为攻坚克难的尖兵,努力培养出一批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工作的中坚人才,为建设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702所深海技术创新团队”瞄准21世纪海洋装备的前沿技术,依托702所的水动力国防重点试验室、船舶减振降噪重点试验室及相关专业研究室开展研发工作,该团队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带头人吴有生院士是国际上船舶与海洋工程界资深科学家,是我国船舶力学、深海装备技术、船舶及海洋装备发展战略的领军人。他常年工作于本团队第一线,为本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吴院士带领本团队的主要成员何春荣、司马灿、顾学康、俞孟萨等导师,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和良好学术环境,至今共培养和指导研究生80余人,分别引领我国水动力学技术、结构力学技术、海洋深潜研发技术、总体声学设计、海洋工程等领域,培养并形成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发挥了团队主力军的作用。 

  

 【先进事迹】 

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造船大国而前进 

702所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以创新技术发展为牵引,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形成了以团队带头人、骨干成员、团队人员和后备梯队为主干的学科互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 

多年来团队的建设工作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及构建和谐人文环境为重点,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对创新团队的培养工作,采取资助团队成员出国留学、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团队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断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邀请国外各领域专家来所讲学和技术交流,开拓创新团队的国际视野,助推创新团队的科研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并逐步达到国际先进。 

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 

创新团队充分依托702所在船舶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减振降噪、水下工程技术研究等领域厚实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积淀,以载人潜水器、深海空间站、常压潜水装具等的研制与使用所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实现我国深海载人装备技术的跨越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奋斗。 

1.“蛟龙号”标志着我国的载人潜水器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2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得到批复立项,经过近十年的攻关,突破了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与集成技术、水动力技术、结构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深海环境适应性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成功研制出最大潜深为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首个载人到达此深度进行海底作业的国家,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以上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充分证明了“蛟龙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并展示了“蛟龙号”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总体性能超过了世界上同类载人潜水器装备。 

目前,创新团队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基础上,以实现高国产化率、低运行成本和高可靠性为目标,推进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寰岛蛟龙”载客潜水器等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大力推进我国载人潜水器装备的系列化、产业化。 

2.深空站技术的稳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的深海装备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在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科学探测研究、海洋安全与权益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攻克深海运载、作业与保障的核心技术。而深海空间站技术是21世纪深海装备技术的新标志。深海空间站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需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设计思想创新和现有技术应用结合起来的系统工程,是海洋科学研究与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团队通过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的先期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奠定了深海空间站技术后续发展的基础,对促进我国深海装备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我国深海装备的跨越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的成功研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海军装备及海工平台的发展,研制先进的、轻作业型的水下援潜救生、应急维修装备显得十分迫切。作为能在潜水时保持常压环境的轻作业型特种载人潜水器,作为重要的援潜救生装备,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对海军援潜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潜水员无法替代的。 

目前作业型单人常压潜水装具(ADS)的工程设计方法和试验测试技术等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海军大深度援潜救生ADS系统论证项目。该装具的成功研制,也为将来我国自主研发抢险救捞等水下重大装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培育成才与持续发展 

“深海技术创新导师团队”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水平。以吴院士为代表的这支导师团队亲自授课和指导,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学位论文选题,密切结合科研项目,逐步深入学术殿堂,导师们将自己的优势科研领域,结合国内科研任务不断深化和拓展,使研究生的学位研究成为其中有机的积累环节。而且这支导师团队自始至终关注并把握着研究生在学位研究中的创新程度,鼓励学生独立发挥,努力探索,求精不求量,重视研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感受突破的喜悦和攀登的自豪,并会尽可能地将他们的优秀工作介绍到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在他们培养的众多学生中,许多已成长为国内外船舶和海洋工程力学领域的佼佼者。 

702所作为科研院所,一直以从事舰船、海洋工程、水中兵器相关科研任务为己任,后期又增加了高性能船、水下工程及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工程任务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具有国内最先进和完备的研究试验设施,研究生的学习与论文工作具有良好的条件,论文选题也紧密结合我所中心科研任务和长远发展,易于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而且可以给研究生良好的技术支撑,可让研究生的学位研究直接融入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而作为导师也可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归纳和提炼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和精华,加快和拓展了自己的前沿研究。 

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吴院士为代表的这支导师团队共培养指导研究生80人,分别引领我国水动力学技术、结构力学技术、海洋深潜研发技术、总体声学设计、海洋工程等领域,培养并形成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发挥了团队主力军的作用。共有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七院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七院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发明(国防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各类主要成果奖30余项。 

  人才是事业发展之本,这支导师团队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道路上将更好地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担负起育人创业的重任,努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为攻坚克难的尖兵,努力培养出一批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工作的中坚人才,为建设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