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于 1935 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 14 个学科硕士点,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820 余人。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云教授等13 名国内水利行业顶尖学者,专业涵盖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所有水利工程二级学科。 

5 年来,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中,25 人次荣获张光斗奖学金、潘家铮奖学金和刘光文奖学金等业内最高等级学生奖学金,2 人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 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 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 人获“刘光文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荣获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多人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为我国水利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设计、管理与教育人才。   

  【先进事迹】 

丹心热血沃新花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天之骄子,研究生是象牙塔的塔尖,散发着无比浓郁的科研气息,每一个胸怀理想的研究生,都期望在学生时代遇到引领自己走入神奇科研领域的导师,开启通向科研高峰的道路,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导师,也在不停找寻能够成为科研战队成员的有为青年,这正是导师科研战队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千里马与伯乐。这不是随便一个团队就能拥有的,然而在 NHRI,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不仅做到了,而且还继续传承发展着。  

NHRI,是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缩写,尽管在南京在江苏鲜有人知,然而在国内水利、交通与能源行业,提到这个名字便会同“科学、严谨、求实、创新”联系起来,并且在业内异常响亮。是的,这是单位的座右铭,更是南科院导师的座右铭,南科院在业内拥有一批勤恳奉献的专家学者,他们怀揣梦想,自 1935 年成立以来,历经 80多年的风雨,为祖国的大江大河默默无闻地做着勤劳的守护者,把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今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 40 年,南科院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也走过了不平凡的 40 年,因为他们是国家首批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水利工程作为首批批准招生的专业,从 1978 年第一批恢复招收硕士生开始,便和国家研究生教育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更伴随着祖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而逐步强大壮大。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从最初的 2 个专业方向,发展为如今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最初 1978 年只招收 3 人,到如今已经毕业博士硕士几百人,40年,弹指一挥,40 年,留下多少育人佳话!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南科院的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中,就有这样一群导师伯乐,他们不仅懂科研会钻研,还会发现“千里马”,培养“千里马”,他们既像严师又像慈父,既是专家又是工匠。工作中他们身怀绝技,生活中又嘘寒问暖!他们不仅关注科研的热点难点,还注重学习中的点滴与细节。他们笃信言传身教,是培养千里马的摇篮! 

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中的每一位导师,工作事务都异常繁忙,但对学生,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水文学与水资源方向的导师张建云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课题组两周一次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固定在周末,只有周末张老师才有更多的属于自己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时间。每次学术讨论会中,张老师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都让他们永生难忘。张老师一再强调,作为学生一定要具备三种基础能力:一是快速计算的能力;二是对问题科学分析的能力;三是语言能力。张老师鼓励大家学术要活跃,学习态度要认真勤奋,论文写作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对待博士论文写作问题上,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强调“人的一生只有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珍惜这篇论文,无论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写好这篇论文”。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所有的法定节假日都是张老师为学生们修改论文的时间。张老师对待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不管是学术文章还是学位论文,他都会挤出时间针对每篇论文的框架和体系提出修改意见,每篇论文均逐字逐句的修改,每篇论文都是经过多次讨论后才能正式提交,凌晨以后收到张老师修改过的邮件已成常态。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导师李云教授一直对学生说,在科学研究中,无论多么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都不为过。一个充满友爱互助精神的科研团队,必将获得更高的成就。导师团队中的老师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主攻研究方向,在重大项目申请和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攻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果。在南科院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距离老师们办公室非常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也能从老师们的学术讨论中得到诸多启发。大家像一家人,在办公室的大家庭里互相支持、互相关心,无论在科研还是生命成长的漫长旅程中彼此陪伴;大家也像一支队伍,导师们带领大家冲锋陷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老师们传达的平等互助、携手同行的团队精神。老师会经常来和大家交流,没有任何架子。为了让学生们在认真做科研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老师经常带领同学们一起爬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在运动的时候挥汗如雨,感受运动带来的释放与快乐,不但缓解了科研压力,也收获了受益一生的健康身体,此间良苦用心足见老师佑护学生之切。 

水利工程是非常注重工程应用的学科,除课堂教学、室内试验外,工程现场实践是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南科院是国内水利行业顶尖科研机构,尤以解决水利工程实际技术难题为特色,导师团队的老师们更是工程经验丰富的业内顶尖专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们会带领研究生奔赴各个水利水电水运工程现场,身先士卒,深入工程第一线,以自身丰富的工程经验给研究生带来一次次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堂和实验室内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也给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导师胡亚安教授是国内通航建筑物水力学方面的顶尖专家,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景洪升船机等大国重器都是经他技术论证。工程实践是胡老师最注重的培养环节,他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工程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中胡老师都会抓住机会开展生动的现场教学,亲自带领学生走遍工程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讲解每一个环节:下深井、钻廊道、上高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通航建筑物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顶风雨、冒酷暑、吃干粮,在试验船舶上一呆就是一整天,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船舶通过通航建筑物的全过程;夜未央、再核查、理数据,则是为学生们的实践学习成果负责,树立科研人勤奋严谨的过硬作风。 

水利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年复一年地带领着学生餐风露宿,奔波在祖国的各个江河湖泊,哪里有需要研究解决的水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治水兴水,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国内各条河流之上,可以找到水文学与水资源方向导师们带领学生寻根问源的身影,为我国河湖普查默默奉献着;在国内各座病险水库之上,能发现水工结构方向和水利水电工程方向的导师们带领学生为水库大坝把脉问诊的情景,为我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与除险加固工作辛勤付出着。工程实践教学虽然辛苦,但能使研究生培养更加立体化、生动化。学生们的收获是巨大的,对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实验室内的微观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他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百里者半九十”,各位老师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求真务实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研的满腔热情,激励着团队每一个成员做出更踏实的工作,也促使大家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勇攀高峰。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正是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个有着梦想的青年人都会摒弃不足,充满正能量地大步朝前走,正是有好导师的引领,同学们在其中享受着科研带来的快乐,也收获着科研带给大家的自信。 

  如今,水利工程导师团队已经走过了 40 载风雨,成绩斐然,培养了大批国家水利事业的优秀人才,有的同学已经走出校门,回报社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有的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获得行业的认可,成为水利科研的学术带头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拥有共同的名片——南科院水利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智造。 

责任编辑:李朋飞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于 1935 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设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 14 个学科硕士点,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820 余人。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云教授等13 名国内水利行业顶尖学者,专业涵盖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所有水利工程二级学科。 

5 年来,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中,25 人次荣获张光斗奖学金、潘家铮奖学金和刘光文奖学金等业内最高等级学生奖学金,2 人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 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 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 人获“刘光文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荣获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多人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为我国水利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设计、管理与教育人才。   

  【先进事迹】 

丹心热血沃新花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天之骄子,研究生是象牙塔的塔尖,散发着无比浓郁的科研气息,每一个胸怀理想的研究生,都期望在学生时代遇到引领自己走入神奇科研领域的导师,开启通向科研高峰的道路,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导师,也在不停找寻能够成为科研战队成员的有为青年,这正是导师科研战队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千里马与伯乐。这不是随便一个团队就能拥有的,然而在 NHRI,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不仅做到了,而且还继续传承发展着。  

NHRI,是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缩写,尽管在南京在江苏鲜有人知,然而在国内水利、交通与能源行业,提到这个名字便会同“科学、严谨、求实、创新”联系起来,并且在业内异常响亮。是的,这是单位的座右铭,更是南科院导师的座右铭,南科院在业内拥有一批勤恳奉献的专家学者,他们怀揣梦想,自 1935 年成立以来,历经 80多年的风雨,为祖国的大江大河默默无闻地做着勤劳的守护者,把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今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 40 年,南科院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也走过了不平凡的 40 年,因为他们是国家首批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水利工程作为首批批准招生的专业,从 1978 年第一批恢复招收硕士生开始,便和国家研究生教育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更伴随着祖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而逐步强大壮大。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从最初的 2 个专业方向,发展为如今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最初 1978 年只招收 3 人,到如今已经毕业博士硕士几百人,40年,弹指一挥,40 年,留下多少育人佳话!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南科院的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中,就有这样一群导师伯乐,他们不仅懂科研会钻研,还会发现“千里马”,培养“千里马”,他们既像严师又像慈父,既是专家又是工匠。工作中他们身怀绝技,生活中又嘘寒问暖!他们不仅关注科研的热点难点,还注重学习中的点滴与细节。他们笃信言传身教,是培养千里马的摇篮! 

水利工程导师团队中的每一位导师,工作事务都异常繁忙,但对学生,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水文学与水资源方向的导师张建云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课题组两周一次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固定在周末,只有周末张老师才有更多的属于自己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时间。每次学术讨论会中,张老师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都让他们永生难忘。张老师一再强调,作为学生一定要具备三种基础能力:一是快速计算的能力;二是对问题科学分析的能力;三是语言能力。张老师鼓励大家学术要活跃,学习态度要认真勤奋,论文写作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对待博士论文写作问题上,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强调“人的一生只有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珍惜这篇论文,无论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写好这篇论文”。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所有的法定节假日都是张老师为学生们修改论文的时间。张老师对待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不管是学术文章还是学位论文,他都会挤出时间针对每篇论文的框架和体系提出修改意见,每篇论文均逐字逐句的修改,每篇论文都是经过多次讨论后才能正式提交,凌晨以后收到张老师修改过的邮件已成常态。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导师李云教授一直对学生说,在科学研究中,无论多么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都不为过。一个充满友爱互助精神的科研团队,必将获得更高的成就。导师团队中的老师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主攻研究方向,在重大项目申请和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攻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果。在南科院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距离老师们办公室非常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也能从老师们的学术讨论中得到诸多启发。大家像一家人,在办公室的大家庭里互相支持、互相关心,无论在科研还是生命成长的漫长旅程中彼此陪伴;大家也像一支队伍,导师们带领大家冲锋陷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老师们传达的平等互助、携手同行的团队精神。老师会经常来和大家交流,没有任何架子。为了让学生们在认真做科研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老师经常带领同学们一起爬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在运动的时候挥汗如雨,感受运动带来的释放与快乐,不但缓解了科研压力,也收获了受益一生的健康身体,此间良苦用心足见老师佑护学生之切。 

水利工程是非常注重工程应用的学科,除课堂教学、室内试验外,工程现场实践是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南科院是国内水利行业顶尖科研机构,尤以解决水利工程实际技术难题为特色,导师团队的老师们更是工程经验丰富的业内顶尖专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们会带领研究生奔赴各个水利水电水运工程现场,身先士卒,深入工程第一线,以自身丰富的工程经验给研究生带来一次次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堂和实验室内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也给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的导师胡亚安教授是国内通航建筑物水力学方面的顶尖专家,三峡船闸、三峡升船机、景洪升船机等大国重器都是经他技术论证。工程实践是胡老师最注重的培养环节,他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工程实践活动,每一次实践中胡老师都会抓住机会开展生动的现场教学,亲自带领学生走遍工程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讲解每一个环节:下深井、钻廊道、上高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通航建筑物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顶风雨、冒酷暑、吃干粮,在试验船舶上一呆就是一整天,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船舶通过通航建筑物的全过程;夜未央、再核查、理数据,则是为学生们的实践学习成果负责,树立科研人勤奋严谨的过硬作风。 

水利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年复一年地带领着学生餐风露宿,奔波在祖国的各个江河湖泊,哪里有需要研究解决的水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治水兴水,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国内各条河流之上,可以找到水文学与水资源方向导师们带领学生寻根问源的身影,为我国河湖普查默默奉献着;在国内各座病险水库之上,能发现水工结构方向和水利水电工程方向的导师们带领学生为水库大坝把脉问诊的情景,为我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与除险加固工作辛勤付出着。工程实践教学虽然辛苦,但能使研究生培养更加立体化、生动化。学生们的收获是巨大的,对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实验室内的微观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他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百里者半九十”,各位老师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求真务实的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研的满腔热情,激励着团队每一个成员做出更踏实的工作,也促使大家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勇攀高峰。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正是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个有着梦想的青年人都会摒弃不足,充满正能量地大步朝前走,正是有好导师的引领,同学们在其中享受着科研带来的快乐,也收获着科研带给大家的自信。 

  如今,水利工程导师团队已经走过了 40 载风雨,成绩斐然,培养了大批国家水利事业的优秀人才,有的同学已经走出校门,回报社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有的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获得行业的认可,成为水利科研的学术带头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拥有共同的名片——南科院水利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智造。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