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模式与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环境—安全”管理与政策研究团队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本团队由5名研究生导师组成,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本团队成员长期合作,倾心研究生教育工作,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模式”,并付诸实践,取得丰硕成果。本团队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培育团队(2017)、中国矿业大学能源资源优秀创新团队-卓越团队(2015)、中国矿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2015)。团队成员近年作为首席专家或负责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项以及省部级项目25项。研究生在学期间主持了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科学研究项目23项。本团队成员近年出版专著8部,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pplied Energy,Frontiers in Psychology,Safety Science,Energy Policy,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Psychological Reports,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SCI检索72篇,SSCI检索57篇,EI/CSSCI检索100余篇。近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6项,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1项,团队成员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中青年科学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人才称号8人次,已培养21名博士及109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期间独立及团队形式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等各类竞赛在内的149项重要奖励,其中国家级奖项38项。 

  

  【先进事迹】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模式与实践 

一、回到江苏,聚力南大 

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培养政治素养高、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广阔视野和社会化服务精神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出了爱国育人、科学育人、团队育人、拔尖创新育人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教学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内涵全方位融入学生素质养成、高水平育人成果产出的各个环节,形成了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文化思政引领的科研育人体系。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力求全面提升团队教师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品质,着力培育思想过硬、学识过硬、创新能力过硬、具有团队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以此引领并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聚焦重大问题,PROBLEM;追踪学术前沿,FRONTIER;无边界团队建设,TEAM)模式,历经实践检验,取得令人瞩目的育人成效。 

1 重大问题—学科前沿—团队培养(PFT)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研究培养模式中问题导向培养意识不足、研究生前沿追踪能力培养不足,高水准学术训练缺乏、单兵作战、松散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较低等问题,本团队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了“重大问题—学科前沿—团队培养(PFT)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见图1。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应用该模式后,团队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1 以聚焦社会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PROBLEM),培育创新素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团队始终强化问题意识,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倾听现实声音,走在时代前沿,积极发挥好学习、探索、诠释时代问题的职责。 

关注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国家发展战略性问题的把握,突显研究工作的政策性和前瞻性。在研究生科研选题时,充分立足当下 “能源安全”、“健康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确保研究问题的前瞻性和引领力。 

关注社会民生重大关切。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对社会民生重大关切问题的敏锐判断,突出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团队申报的《我国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的合作治理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是该领域立项的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总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合作治理模式的建设之路,研究促进新时期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水平提升的创新理论与治理实践方略。团队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立足社会民生重大关切引导研究生对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持续关注。 

关注实践热点、难点问题。团队多年致力于能源资源与环境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与政策、资源减量化利用、城市绿色、低碳与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解决实践难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2 以学科前沿(FRONTIER)为牵引,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方式 

团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科研机构及优秀科学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实行开放式培养,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热点动态追踪。团队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实现了成员间前沿关注,多点互动,知识共享。研讨会提高了团队成员的问题发现、文献研究与论文撰写能力,加强了导师和研究生的交流,实现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强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国际化研究规范及技能训练。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一贯重视研究的国际化规范的引入和训练。团队注重对标国际研究前沿与规范,扎实推进研究生专业研究技能的训练,提供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性培养方案。既注重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工具书的作用,又注重挖掘跨学科优势,实现跨学科培养。此外,团队鼓励、提供充分的机会促进团队成员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如与计算机学科、数理学科等其他学科研究团队合作。 

学科前沿会议。团队十分重视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特别是那些按照国际学会的标准与惯例举办的大型国内、国际会议。团队导师带领研究生多次参加所在学科的前沿会议并在会议上作报告,如国际职业健康学术年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等。团队也会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学者为团队成员做学术前沿报告。 

学术沟通平台。团队借助于微信群等信息化沟通平台,实现团队成员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此外,通过引入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平台,如3E论文速递,RCR微信公众号等学术平台为团队成员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体验,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精准推送和互动式学习。 

1.3 以无边界创新团队(TEAM)为保障,提高高水平成果产出能力 

本团队以2-3名学术领导人为核心,由具有共同学术目标、彼此频繁交流、相互协作的5名导师和研究生群体组成。团队协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有利保障,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合作,已在国际专业领域重要期刊合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合作申请获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16项,成果十分丰硕。这种由团队内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科研团队形式,有助于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各具优势的导师有机结合,实现对研究生的多元、团队式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始终保持团队建设的创新性,团队特别强调沟通交流的无边界性。团队学术活动也一直围绕创新性展开,打破导师边界、学科边界、实践边界,鼓励研究思想的交融、理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多年来,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导师与研究生、高年级研究生与低年级研究生、不同导师的研究生之间“传--带”的互助式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以老带新的培养方法。这里的“传”是指传授、传承,“帮”是指帮助、帮教,“带”是指带领、带动。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研究方法、优良学风在各级成员间的传承。 

1.4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团队紧紧抓住研究生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结合学科的前沿动态,积极建设稳固的实践平台,引导研究生主动投身于实践活动中,积极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创新实践。团队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大规模、高水准的创新实践,尤其是与学科前沿高度相关的高水平社会实践。比如团队紧密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组织、引导研究生去煤矿企业调研,关注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等重大问题并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这些创新实践,一方面培养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一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也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产学研结合。团队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主持院、校、省级各类科研项目。团队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课题参与机会,为研究生搭建稳定的研究平台。在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同时,锻炼了方案创作、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5 四项关键素质训练与“四自”能力提升 

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PFT培养模式,团队提炼出了对促进研究生快速成长有显著影响的“科学素养、战略思维、规范有序、务实高效”四项关键素质,以及“自由探索、自发学习、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四自”能力提升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1.6 “四重”成果产出 

通过团队多年不懈努力,研究生创新能力PFT培养模式成效得以显现,已在重要项目、重要论文、重要奖励、重要影响(“四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是团队研究水平的彰显,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 

培养规模:近5年本团队基于PFT模式已培养优秀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109名。 

重要项目:团队近年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或负责人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项以及省部级项目25项(导师主持,研究生参与)。研究生在学期间主持了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及校级项目23项。 

重要论著: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模式,本团队近年出版专著8部,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SCI/SSCI)IF8.050)、《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IF2.323)、《Safety Science(SCI/SSCI)IF2.246)、《Energy Policy(SCI/SSCI)IF4.140)、《Applied Energy(SCI/SSCI)IF7.182)、《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SCI/SSCI)(IF3.313)、《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SSCI)(IF5.715)、《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SCI/SSCI)(IF2.229)、《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SSCI)(IF1.84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55篇,其中ESI高引论文多篇,SCI检索72篇,SSCI检索57篇,EI/CSSCI检索100余篇。 

重要奖励: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PFT模式,本团队近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6项,研究生在学期间独立及团队形式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9名博士及10名硕士)、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等各类竞赛在内的146项重要奖励,其中国家级奖项37项。 

  重要影响:本团队在安全管理与政策、能源与环境行为管理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团队发表的论文近5年在SCI/SSCI数据库被引近500次,其中论文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Per-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Based on an LMDI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论文引用。相关学术成果经《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能源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报道,被国内外重要门户网站及媒体广泛转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内诸多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