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文化: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

作者:马 斌 发布时间:2018-11-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空间文化是指校园建筑空间和立面上的教育文化资源的总和,要求知行合一,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认知维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识见维度,重在为学生创设有别于教室的,增强学生见识的知识海洋,将课堂学习与海量信息的世界连接起来,以足够丰富的内容,展现孩子探究的无穷无尽,寓学于乐。空间文化是课堂的延续、补充、拓展和调适,是课堂“必修”后的“选修”。

  建筑造型,以教育元素点亮校园建筑文化 建筑都是有寓意的。如何让校园建筑增进学生学习的情感,成为教育建筑的新课题。学校建筑,不论是布局、结构、色彩,还是造型,都要体现教育和课程文化的元素。长期以来,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的都是建筑专家,大多对教育没有深切的了解,更谈不上从教育、课程的专业视角设计校园,从而造成校园建筑与社会上的普通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固然可以激荡人的情怀,但古建筑中的美更令人怦然心动,可增强教育情感,触动学生灵魂,增加经典的文化底色。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百年老校,除了能在校史室看到老照片,老物件已荡然无存。建筑造型是校园的空间画面的舞蹈,需要“天鹅湖”般建筑之美诠释教育大美。

  廊道文化,让学生感受与教室不同的张弛节奏 长期以来,最应赋予内容却又最没内容、最常相遇却又最易被忽视、最容易做却又最难做好的地方,就是校园的走廊过道。走廊过道应成为儿童课堂之外的调适天地。走廊过道文化的重点应在于知识广度,建设中还要体现匠心之美、人文精神和儿童情怀,其关键在于要让孩子喜欢。廊道文化可以进行以下分类:一是知识拓展型,包括宣传激励、知识普及、专题系列、形象概括等。二是自主学习型,如在墙上嵌上触摸式电子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自主获取有趣的知识;在走廊的墙壁上安装电视屏幕,课间播放微课件、音乐诗文赏析、百科小知识等,让孩子在玩的同时,拓宽眼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级领养一种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并加以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三是交流展示型,让学生获得的成果不断激励自己和同伴。如手工作品展示,将学生的小科技作品、小手工制作等进行展示;开辟学生作文墙刊,将学生优秀作文贴在墙上,让更多的学生共赏;设立体现班级个性的书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走廊两端或拐角的地方,放置小桌凳或小沙发,设立主题环境,让学生在此交流。四是自娱自乐型,给学生创造不一样的学习生活,如在走廊靠墙的地方放置桌凳,上面摆放各种棋盘,让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对弈;走廊过道的尽头摆上书法砖、水写纸等,置笔置水,并配有颜体、柳体等各种字帖供学生浏览、选学……五是艺术创想型,为学生艺术创想插上翅膀,如美术教师可对墙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观赏;楼梯创意布置,展现插花艺术,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室内革新,急需改造的教育生态环境 室内开发是篇大文章。一是教室改造。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武装教室。教室是班级文化、班级个性的重要载体,教室是一个梦的世界、方法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展示的世界、责任的世界,更是学生成长的世界。教室革新的重点在于改造教室,以生态空间丰满学生理想。如果说课堂是春晚、每一节课是节目,那么教室就是春晚大舞台。教室文化改造势在必行,学校可通过举办教室文化比赛,将教室打造成具有书香生态、植物生态、信息生态、科学生态、学科生态的教室,也可以根据班级特点进行文化再造。二是在专用场所的专业化建设中,要努力克服专用教室有形无意的不足,要完成从形到意的升华。三是厕所文化,这是室内革新的一个难点。厕所文化是学生素质、学校文明高低的重要体现。我们应积极打造厕所文化,使其也有“书香气”。

  外墙气度,学校精神风尚的灵魂飘带。学校围墙应从生硬走向风景这边独好,可以是知识组合的风景、知识体系的长卷。如把最美中国的山川、河流印在围墙上,并配上文字简介,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丰富学识,拓宽视野;也可把最美图书馆、创意图书馆画在围墙上,让学生深入了解,接受熏陶;可以是自然古意的呈现,也可以是绿墙,还可以是艺术个性的风景,创意灵感的激活。外墙的气度更是非凡,外墙的艺术可以是砌的、画的,也可以是饰的、嵌的,旧旧的外墙上写上古诗,画上古意,人文气息浓厚。临近体育场的围墙,可与体育个性相结合,成为展示体育精神、催人奋进的校园气场。墙壁植物是十分有意境的学校时尚飘带。屋顶,是面向天空的特殊的一面“墙”,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建立楼顶体育场,或者在楼顶建小农场、小花园、小艺术天地。城市占地较小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尤其值得探索。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报》2016年5月18日第03版。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时任基教处处长)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