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科生成长打开“新空间”

作者:任素梅 吴奕 发布时间:2018-10-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每天早上8点,江苏大学青年教师孙宏祥都会准时到达实验室,他要提前构思当天的科研实验。8点半左右,学生们陆续来了,跟着他一起做实验、写论文,他们大部分都是本科生。

  “做科研就像走迷宫,付出足够的耐心和驱动力才能找到出口。”本科生要想进入孙宏祥的课题组,必须经过严格考察。最初考察“短跑爆发力”,孙宏祥提供 3篇SCI论文,要求他们一周后做汇报,根据表现优胜劣汰。随后进入“长跑耐力测试”,经过一个暑假的科研训练,来判定是否适合做科研。

  “一开始,本科生确实是‘科研小白’。”孙宏祥坦言。他在选题、项目申报、项目开展、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对本科生进行系统深入的指导后,慢慢地,本科生熟练掌握了科研方法与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孙宏祥便逐渐放手让本科生大胆地“啃硬骨头”,他负责科研方向指导。

  夏建平就是在这种新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学术牛人”。“刚进课题组时,孙老师就要求我的第一篇论文按照SCI论文级别进行科研和写作。”这种培养方式激发了夏建平科研潜力。本科还没毕业时,他已达到博士毕业条件,3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中科院SCI二区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应用物理学顶级期刊《应用物理快报》上。此外,他还有3项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并结题3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其中一项为国家级创新项目。

  另一名本科生刘宸也通过这种“高台跳板”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所有的资料都是英文版的,不懂的单词就逐个查。”刘宸说。如今,他能自如地浏览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大量的论文阅读也让他产生灵感,日前他的一篇论文成果被SCI期刊录用。

  “把本科生当作博士生用,把硕士生当作高校教师培养”是孙宏祥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2013年,孙宏祥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重新回到江苏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任教。他与本科生并肩作战,培养了一批批创新人才,一个个科研项目犹如裂变的细胞,迅速开花结果。短短5年,他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中科院SCI期刊二区论文9篇;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大创”项目8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他自己也因此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导师奖”,省属地方高校中仅有4人获得该奖。

  从助手到高手,孙宏祥一步步激活本科生的科研潜力,由“不可想象”变成“无限可能”,带领他们翻越一座座科研高山。如今课题组拥有科研人员18人,本科生就占10名。江苏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医民说:“他为大学生的本科生涯寻找到了另一种成长可能。”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