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特校的“私人定制”课

作者:仲伟春 发布时间:2018-10-2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不久前,在扬州电视台举办的公益晚会上,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王正星、刘海洋的2幅美术作品分别拍出42888元和66666元的价格,令人惊喜。这离不开爱心人士的慷慨相助,更离不开该校对特殊儿童的永不言弃。“每个残疾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残疾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但他们有着同样的学习欲望和才能。”该校校长胡红华说。

  为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激发潜能,近年来,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课程改革,推行“一人一案”,并在传统美术课、音乐课中融入康复、心理治疗等元素,演变为“艺术+治疗”的特别课堂。

  采访当天,在教师高平执教的“妈妈抱抱我”撕贴画课上,笔者见证了该校的美术治疗法:课上,高平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得十分到位。在他的“指挥棒”下,孩子们积极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且作业成果形式新颖、富有美感,课堂效果很理想。“美术治疗最大的魅力是让孩子们通过画笔、刻刀等勾勒大千世界、认识世间万物。对于自闭症孩子,这更是打开他们心扉的有效渠道。”高平说。

  采访中,刘海洋妈妈的一番讲述验证了该校艺术教育的有效成果:几年前,刘海洋刚到校时,拿起颜料就往嘴里塞,在课堂上坐不到2分钟就哭闹不已。老师为他定制了个性化的绘画课程,并坚持陪他画画。一年后,他在画画中找到了乐趣,现在一画就是个把小时。“我更没想到的是,孩子的作品还能拿出去拍卖,这真是一个奇迹。”

  和小海洋一样,明明(化名)也是个自闭症孩子。刚开始他根本坐不住,时常玩手指头,仰望天花板。通过观察,负责音乐治疗的教师陈晓燕发现他对手鼓情有独钟,于是陈晓燕选择从手鼓入手,为明明“私人定制”授课方案。

  从熟悉手鼓到与老师建立信任,再到愿意尝试拍打手鼓……如今,只要音乐响起,明明就能准确地跟着节奏拍打手鼓,毫不胆怯。“自从接受音乐治疗,明明开始愿意和同学们一起互动,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进步特别大,变化特别多。”陈晓燕如是说。

  “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采访中,一位残疾孩子的家长道出了期待。家长们的诉求和胡红华的想法不谋而合:“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回归社会,自食其力。”

  为此,该校将学生生存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培养,通过生存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的人。学校采取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生存教育,从生活自理、劳动实践、职业先修、艺术休闲、社会融合等5方面开展教学、训练。

  每逢周三、周四下午,该校中高年级教室都会空无一人,但供孩子们学习技能的专用教室却热闹不已。采访时,笔者在专用教室看到了师生们共同忙碌的美好时刻。皂艺室里,教师陆洋正在教学生怎样制作手工香皂。“在做的过程中,温度必须掌控好。”陆洋一边讲解示范,一边在旁指导。烹饪室内,学生们正在分工包馄饨,拌料、捏馄饨、煮馄饨,有条不紊。吃上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孩子们个个欢天喜地,脸上挂满了天使般的笑容。

  “教会学生做香皂、包馄饨,一方面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体会生活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一门手艺,毕业后能够自食其力。”陆洋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去年6月,该校6名学生获扬州市第五届特校学生生活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

  “我的孩子现在不仅会照顾自己,还能照顾我,我下班回去了,她煮面给我吃,还帮我把被子铺好,这就足够了。”一位单亲妈妈感慨道。家长们看到孩子能够独立吃饭、穿衣、出行,甚至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喜于言表。在家长们眼中,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用大爱和大智,成就特教梦想,把尊严、自信、快乐带给每一个学生,点燃残疾孩子及其家庭的希望。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