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曲追梦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2018年11月,溧阳市溧城初中范文娟老师率领的溧阳市濑江之春艺术团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黄梅戏票友联谊会(安徽当涂),倾情表演了开场节目——经典黄梅戏《天仙配》之“四赞”选段。“七仙女”们精致的妆容、婀娜多姿的身段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和戏曲专家的一致好评。而这“七仙女”是由溧城初中的陈毓娟、刘琴、狄珂羽、钱来娣、吴东琴、吴艳、李莉等七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扮演。这次演出能大获成功离不开范文娟老师的用心指导、精心策划,乃至定制服装、选择头饰、化妆梳头都是她亲力亲为、一手操办。

  范文娟老师是溧阳市溧城初中的一名优秀政治老师。她自小就有着不可多得的艺术天赋,她是一路哼唱着长大的,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资深戏迷。她于2011年、2013年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京剧票友电视大奖赛、全国黄梅戏首季“群英会”的演出。2018年11月份更是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黄梅戏迷嘉年华的“黄梅唱将”称号。她曾在一次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老师,我喜欢我的职业。而戏曲丰富了我的精神,充实了我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这种快乐也渗透到了我的职业中去!”

  十多年前,学校的一次教师节会议上,范老师的一曲“贵妃醉酒”惊艳了众人。这一出戏让溧城初中的老师们颇为惊讶,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校园里竟然有这样一位出色的“旦角”。自此,溧城初中的校园里多了一批范文娟老师的戏曲追随者,她们都是来自教育一线的优秀班主任或学科教师,而她们没有任何戏曲功底,连舞蹈也不在行。范老师总是耐心地分解每一个戏曲动作,教她们各种身段,学各种唱腔,让她们试着上舞台做掌灯小宫女,陪侍的小丫鬟……戏曲也渐渐融入到了数十位溧城初中老师的生活中。近年来,范老师更是自己出资,带着一群校园的戏曲爱好者们在溧阳市举办了以“感恩孝亲”为主题的大型黄梅戏《天仙配》以及京剧、黄梅戏的多场公益专场演出。

  回忆起自己追随范文娟老师学戏曲的近十年经历,溧城初中的老师们感慨万千,她们只是利用了一点业余时间,戏曲就让她们的生活富有情趣,把普通人的生活过得也如此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溧城初中钱来娣老师更是动情地说道:“当初跟范老师学戏曲时,我没有学过任何舞蹈,甚至连广场舞都不会跳,总觉得自己四肢僵硬,动作不灵活,学戏曲对于我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可范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每一个动作,手把手地教我去展现国粹之美,更是鼓励我要自信,在舞台上要想着自己就是最美的,要善于展示自己!台上表演短短几分钟一晃而过,但凝聚了我努力寻找自信的历程,戏曲给我的人生经历抹上了色彩!”

  201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强戏曲通识普识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已年逾五十的范文娟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她立即产生了筹建戏曲艺术团的想法,她要用自己家乡的“濑江”为自己的艺术团命名——濑江之春艺术团。她想通过成立戏曲艺术团来带动更多的教师去热爱传统戏曲文化,她要让戏曲这一渐渐离我们而去的传统文化走进溧阳的所有中小学校园,她的这一决定得到了溧阳市教育局领导们的一致认同。

  溧阳市濑江之春艺术团自2018年1月筹建以来,范文娟老师在溧城初中、溧阳昆仑小学率先成立了学生戏曲社团。范老师每逢星期五都不计酬劳地在两校来回奔波,为孩子们准备精美的戏曲课件和戏曲视频。她耐心地向孩子们传授戏曲知识、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表演,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初,两校的孩子们只是抱着既好奇又陌生的心态报名参加戏曲社团,可一学期下来,孩子们也都能讲讲黄梅戏、京剧的来龙去脉了,有的还能拿腔拿调地哼唱几句,有模有样地摆弄一下兰花手、荷叶掌。溧城初中戏曲社团的张钰聆同学更是兴奋地说:“戏曲表演者化的妆太美了!戏服也很漂亮!我也想有一天能到戏台上去表演!”

  谈到范文娟老师,溧城初中的陈海锡校长更是竖起了大拇指,自豪地说道:“范老师的戏曲艺术团搞得是有声有色,她是我们溧城初中校园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扬人。在她的带动下,戏曲传统文化一定会早日走进我们溧阳的所有中小学校园。”

  范文娟老师,是一个生长在校园里的戏曲追梦人,她希望能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走上戏曲大舞台,也希望有更多的普通教师能加入到传扬戏曲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让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真正的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