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资助“准星”瞄向育人“靶心”

作者:张 运 发布时间:2018-12-1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扬州大学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

将资助“准星”瞄向育人“靶心”

  近日,扬州大学水能学院大四学生李鸣(化名)办理了休学创业手续。从大一开学报到时一只像样的行李箱都没有,到2018年收获创业项目“卓川网络”500余万元的销售额,实现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创业“明星”的蜕变,李鸣只用了3年时间。这3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一接触创业课程,李鸣萌生了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发智慧办公系统的创业设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尽管当时我有一堆点子,却无法施展。”李鸣说。就在他一筹莫展时,该校得知了李鸣的创业想法,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资助套餐”:从资金配套到技能培训,再到苗圃孵化,全程护航,绿色通道的开启让李鸣的创业设想迅速落地生根。“李鸣是我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元赋能’的一个缩影。”李鸣的班主任王建军如是说。

  近年来,扬州大学将资助“准星”瞄向育人“靶心”,探求在捐资“物质解困”外,加大“能力扶贫”,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硬投入”加“软支撑”,多元赋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由于先天性的物质基础差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相对缺少拓宽知识眼界和提升能力素养的机会。”该校学生处处长林刚说,缺乏特长、不善交际等短板,导致他们与丰富的大学、都市生活间存有反差,也让其在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且对贫困家庭来说,一名学业优异的大学生是其整个家庭的重要寄托和希望”。

  基于此,该校优化传统资助模式,出台多种灵活资助政策,严守“学业关”,狠抓“能力关”,拓宽“发展关”。为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型、特点和需求,该校在资助工作中打出“科技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借力大数据及时、准确、动态摸查学生家庭情况、自我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变化。同时,通过深入宿舍、家庭访谈,走访调研民政部门等方式完善数据,力保贫困界定信息的精准性。

  “不同困难家庭的学生,困难程度和类型有很大差异,各自特点和发展需求千差万别。用同一种帮扶手段‘大水漫灌’,不如因人施策的‘精准滴灌’。”林刚如是说,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该校聚力学工、教学和科研等部门,针对筛选出的困难学生,开展个案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学业强化、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方面多元赋能,补足他们在知识、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短板”。

  据统计,仅2017年,该校就拿出近50万元,鼓励贫困学生赴海外参与文化交流;2014年至今,在入驻创业苗圃的团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或参与的创业孵化项目超过五分之一;针对经济和就业“双困生”,该校实施就业帮扶工程,补嵌短板、重点推介,打通其从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该校在资助创新实践上的精耕细作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6年,由该校报送的“大数据助力学生工作精准化”项目荣获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一等奖;2017年,该校立案建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达到98.7%;学校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生源地助学贷款诚信还款率连续5年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政策上的‘偏心’是为了兑现教育上的公平。”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评价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我们的资助不能只停留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高校有责任通过资助和育人工作,让他们‘上好学’,为他们的学业、成长和未来发展助跑”。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