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丝绸产业的逐梦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振兴丝绸产业的逐梦人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李世超先进事迹

  李世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为国家丝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丝绸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专家咨询团副团长、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

  逐梦华彩时代 开创锦绣人生

  1981年1月刚刚跨出苏州丝绸工学院校门的李世超,被分配到苏州市丝绸技术研究院。从那时起,他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丝绸成为他工作研究的对象,成了他事业之所在;从那时起,丝绸技术的研究开发、丝绸文化的传承创新、振兴传统丝绸产业,成为他魂牵梦绕的理想,深深的镌刻在他的心灵,成了他生命之所系。

  30多年来,不管岗位如何变动,单位怎样更换,李世超始终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以满腔热情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勤奋敬业、进取拼搏,坚定执着的行走在逐梦的旅途,为丝绸行业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行业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李世超曾被授予苏州市劳动模范(1993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2001年)等荣誉称号。1993年和2003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入编《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红旗出版社.1996年)、《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国家文物局.2006年)。作为丝绸系统的代表,1994年分别出席了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

  潜心科学研究 振兴产业发展

  丝绸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曾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丝绸之路,中国也因此享有“丝国”的美誉。李世超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刚刚经历了“文革”的丝绸产业正面临着发展的诸多困境。李世超深深懂得,丝绸产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研究的推动。他和他的同事们首先将目光投注到科学研究上,先后承担了近二十项“七五”、“八五”、“九五”国家和部省市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课题,完成了国产“喷水织机中试”、“真丝浸渍设备和工艺研究”、“一步法倍捻机”、“真丝/氨纶复合新材料加工工艺研究”以及“真丝重磅织物织造工艺、设备与产品”等多项科研开发工作。

  李世超领衔主持的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大卷装热变性设备和工艺技术”课题,解决了涤纶纤维受热松驰变性预处理、热松驰稳定性、加大卷装后的纤维工艺成形等问题,改变了传统丝线技术处理的路线,为涤纶仿真丝提高纤维的热变性效率和产品的仿真度奠定了基础。该项目在1995年通过了纺织总会的鉴定和国家计委验收后,参加了“八五”国家科技成果汇报。

  李世超主持的另一个项目:江苏省“八五”科技攻关“ASFD561型真丝包覆机”课题,攻克了真丝高速包覆锭难题,先后解决了真丝锭高速平衡结构的设计,高速面丝筒管动平衡处理,真丝纤维在高速旋转中的受力对强力影响等难题,使国产的大卷装真丝包覆装备和工艺研究首先获得了成功。该项目获得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证书、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牛奖、国家“八五”优秀科技成果奖。由该技术开发的真丝弹力面料获得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丝绸博览会银奖。

  李世超还参加了纺织部、中丝公司全国新型丝织准备和织造装备的调研、测试和技术论证等工作,负责起草了中国丝绸公司《九十年代初丝织工艺路线》、《新型丝织准备设备及工艺》等一系列技术文件,为八九十年代丝织装备、工艺等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国产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产业的振兴。

  致力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提升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丝绸传统产业迎来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大好机遇。苏州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苏州二织造(著名三大织造府之一)、宋锦(著名三大锦之一)和苏绣(中国四大绣榜首)等传统优势。围绕苏州丝绸产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李世超以敏锐的目光,将研究转向了对传统丝绸产品技术传承与创新上,主持承担了国家商务部、省科技厅等各级课题十三项,研究了各种功能性的对应措施和相应的试验方法,解决了丝绸非遗产品保护上的一系列共性问题。

  国家商务部茧丝绸专项《活性/直喷数字印花新技术在苏州精品丝绸上的应用》项目,研发了数字化精细印花技术,使苏州的丝绸更趋于精品化,从而提高其附加值,效益显著。江苏省科技厅“宋锦遗产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与现代应用研究”、“宋锦暨江苏丝绸精品历史纹样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在丝绸的防腐老化、抗光老化的研究中,建立了专门的试验手段,解决了丝绸遗产保护中的防腐老化、抗光老化等问题,在丝绸的实际保护中得到应用。

  为了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李世超教授还结合企业的需要,直接开展了《低缩率高色牢度VISCOSE里料》、《防辐射功能组合与节能减排染色技术》等产学研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实际生产问题,使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申请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技术二十一项,其中发明专利十二项。“真丝包复弹力丝制造方法及其装置”、“真丝织物保护方法”、“一种防腐防霉宋锦织物及其制造方法”等专利技术均得到了实际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动文化建设 构筑产业文化

  李世超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丝绸传统产业转型中的标准化带动、经济新常态下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苏州丝绸刺绣产业研究以及苏州丝绸文化挖掘与织造府保护传承研究等,积极开展丝绸文化建设软课题研究。

  李世超承担了“江苏丝绸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等各级课题七项,开展对全省城乡丝绸产业深度调查和实地走访,对江苏丝绸产业现状进行了客观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江苏丝绸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完成了共计二十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作为编写组组长,李世超参与了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主持的《中国蚕丝被行业发展报告2017》的研究工作,从行业基础、生产、流通、消费、质量等方面对蚕丝被行业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蚕丝被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2018年4月11日该报告在上海第10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第3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开展当日正式发布,并将正式出版发行。为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政策、为企业作重大经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了有效指导。

  李世超在丝绸文化建设软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促进丝绸产业发展的各种建言建策,先后在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市情专报》上发表22篇,既有“中国丝绸区域品牌区”建设、绸都建设等宏观设想,也有打造中国(苏州)丝绸博览会、利用织造府形成丝绸特色街区、苏州丝绸质量认证等的中观构想,甚至有“在东太湖两岸规划保留部分桑地”、“桑树碳汇和多种桑树”等具体建议。其中八篇得到了时任苏州市党政主要领导王荣、蒋宏坤、周伟强、蔡立新、周向群和现任苏州市党政领导周乃翔的批示,如《关于弘扬苏州“绸都”品牌的建议》、《关于利用苏州织造府形成丝绸特色街区的建议》、《利用丝绸传统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中国(苏州)丝绸国际博览会》、《关于实施“苏州丝绸”商业标记的建议》等均被政府采纳。在江苏省委李强书记对苏州提出“创新四问”后,李世超老师又通过苏州市委党校《市情专报》,提出了《苏州丝绸落实李强书记聚力创新指示的建议》,获得了朱民副书记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李世超教授不断地建言和呼吁,引起了苏州市政府对丝绸产业传承与创新的重视,推动了苏州市政府将丝绸产业传承与创新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促成了苏州市多项创新丝绸产业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苏州丝绸产业、丝绸商贸和丝绸文化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弘扬苏州传统丝绸品牌的美誉做出了贡献。

  探索产业规范 打造产业品牌

  苏州是国家正式命名的绸都城市,国家丝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苏州重点打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国际化丝绸都市。为保护苏州丝绸品牌,李世超借助苏州职业大学学科交叉的优势,在江苏省丝绸协会的支持下,建立了“江苏省丝绸织绣产品功能检测试验基地”,组建由化学、生物甚至数学等专业老师共同参与的研究服务团队,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李世超的带领下,申请了苏州市振兴丝绸产业专项导向资金,开展了“丝绸织绣防霉功能检测研究与应用”、“太湖流域真丝制品霉变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稀土—非金属改性纳米TiO2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在可见光下净化丝绸制品研究”等9项研发,在丝绸产品功能、防霉抗菌、真伪鉴别等领域展开研究,提供了许多丝绸产品功能检测的方法,探索产业规范建设的路径,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丝绸产业的品牌形象。期间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丝绸科学研究所经济技术发展实业中心、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紫星科学技术经贸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蚕丝宣纸色深度和摩擦后色深对比性能检测”、“蚕砂制品抗菌心梗检测”、“缂丝制品三防整理和检测”、“苏绣作品防霉检测”等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各种“非标化”检测技术。为丝绸科技进步和行业水平,提供了可供评价的依据和建设品牌的标准。

  李世超的丝绸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成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李世超应邀中国(苏州)创意产业交易博览会(2015年4月)、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全国丝绸产业链高新技术发展高级研修班”(2014年5月)等政府部门、丝绸行业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做专题报告10多次。《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新闻媒体做了专访报道。

  2016年6月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与苏州市纤维检验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发基地。2018年4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又同意在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成立“中国丝绸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李世超正以这两个平台为依托,憧憬着丝绸产业(文化)发展的更高更远的梦想。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