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世界里 混凝土有温度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她的世界里 混凝土有温度

——东南大学教师孙伟先进事迹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是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也许是休息养生,看看电视散散步。东南大学的孙伟院士今年已83岁,可是在她的字典里,既没有养生,也没有闲暇,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被“压缩”。一辈子了,她的心里只有“混凝土”。

  前两年,虽然腿脚不方便,但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经常在学生们的搀扶下到九龙湖校区材料学院B座三楼的实验室去走一走,问问孩子们论文进展如何,看看项目组最新的科研进展。而近两年,像“永动机”一样永远思维敏捷、活力满满的孙老师却明显的老了,常年的超负荷的工作,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即便如此,在她病情稍缓之时,她还会念叨想去实验室看看。

  1958年7月参加工作,今年,是孙老师在东南大学工作的整整第60个年头。

  从油丝绳到超高性能混凝土

  2015年1月9日,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孙伟教授领衔的项目“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爆材料成套制备技术、结构设计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老师带领着团队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矢志不渝,凝心聚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最终实现了传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巨大飞跃,在其强度、耐久性能、抗冲击力和动载等方面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并成功实现了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国家重大项目应用的关键步伐,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在混凝土中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觉得非常快乐!”孙老师这样回忆自己与混凝土之间的情缘,“混凝土是基础材料,现在国家各种建设都需要混凝土,我们的研究与工程相结合,我觉得国家非常需要。”

  超强与超韧,两种性能在混凝土领域是最难兼得的。按照力学原 理,越高强的混凝土性能越脆,容易发生断裂。 今天,孙老师的团队完成了混凝土材料在超高强与超韧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切实促进了工程防护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混凝土结构高耐久、长寿命、安 全服役的实现,加速实现了工业废渣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和资源化进程,在重大基础和防护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广到了国家大型国防、水电、地铁等工程的特殊结构,满足了工程防护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产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孙老师一生的混凝土梦想得以实现。 可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今天国家重大工程的中流砥柱---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故事是从油丝绳开始的。

  作为一种纤维工程复合材料,传统的混凝土由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 这样的混凝土常因造价高、耐久力差,寿命短、抗冲击力差等原因而无法满足在国家重大工程的应用。而孙院士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潜心研究纤维材料耐久性,也就是今天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技术。当时为了增强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耐久性,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钢纤维。可八十年代国内还没有专门生产钢纤维的厂家,于是孙老师团队最初的研究就是亲手一点一点切割油丝绳,从中剥离出钢纤维来。从油丝绳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从青葱走到垂暮,这条混凝土之路孙老师走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每一个清晨到深夜,她就在坐落在四牌楼校区五五楼,没空调也没暖气的混凝土材料实验室,摆弄上百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聚精会神的处理实验数据,或是伏案撰写论文。

  怎样才能够实现我国特大型工程建筑更长的使用时间和更高的抗冲击力?如何才能提高国防工程的抗侵彻冲击性能?是否可以让 泄洪消能建筑物的抗冲耐磨性能再高一点?孙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们 孜孜求索,在超强与超韧之间耐心探求着完美平衡点。天道酬勤,孙 老师的团队近年来频传喜讯,硕果累累。仅仅在三年间,团队就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 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250多篇,出版专著1 部,形成技术标准4 项,项目成果在重要国防工程,大型水电、地铁等具有高抗冲击需求的特殊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完全实现了我国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自主创新,更是引领了世界混凝土界的重大技术突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3.6亿元。

  巾帼女杰有一颗赤子心

  其实,今天中国混凝土界的引路人当年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1960年代毕业留校起才开始从事土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刚刚涉足这一新领域,年轻的孙伟为了尽快透彻把握研究内容,常常跑到南京大学去听化学方面的课,她像海绵吸水一样,通宵达旦,拼命吸收着各种混凝土的知识。孙老师凭着做学问的敏锐与勤勉和女性的细致与洞微,很快在混凝土领域崭露头角。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水泥与混凝土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孙伟的一篇题为《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研究》的论文被美国塞拉克斯大学的专家慧眼识中。该校代表团访问东南大学时,专门找到孙老师,就此项研究与她作了细致的交流。1984年8月,受到邀请,孙伟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去完成合作科研项目。一年后,在访学即将结束之时,团队负责人找到孙伟,表达了邀请她继续留在美国的想法,没想到,却被她一口拒绝了:“对不起,我要尽快回到中国,回到我的工作岗位去。”

  1985年,带着一年里在美国团队的科研收获与千万个亟待实现的实验构想,孙老师回到了四牌楼校区的实验室。回国后,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团队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为核心,开始了新的实验与研究。转眼六十载春秋,今天,在中国混凝土界,孙老师成了公认的领军人物,用她的学生,长江学者刘加平教授的话说,她总是能够清晰而敏锐地把握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学术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求索之精神。同时,孙老师做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紧拧在一起,近些年里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采访中,孙老师娓娓道来由她负责主材料的三峡大坝工程的修建过程,“做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做的,用什么材料建在不同团队中存在着争议,国家要求大坝的寿命要超过100 年,因此我们团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做实验,验证了许多组参数,一是一,二是二,论证得非常清楚,用数据证明了我们打造的三峡确实可以达到100 年的寿命,这样的数据才有说服力,让人心服口服。”在大坝的修建过程中她多次亲自到现场进行勘察。除了三峡,很多江苏省的大工程也是由孙老师项目组的超强性能混凝土铸造而成的,如长江二桥、润扬大桥、南京地铁、苏通大桥、泰州大桥……每做一个工程,她都要亲自到现场去勘察多次,施工时去看,施工结束了也要去看,检验是否有开裂和损伤,是否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一样。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孙老师把最美的青春和唯一的梦想奉献给了事业,将时间与激情毫无保留地浸润于自己一生挚爱的钢筋水泥中,混凝土在孙老师的世界里成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存在。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感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一位一生围绕“混凝土”执着求索的女院士,孙老师用出类拔萃的学术才能和为科研事业奉献终身的情怀书写着自己最纯粹却最绚烂的人生答卷。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

  提起学生,孙老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她还带着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为人师一甲子,孙老师最年长的学生是50 后,而最年轻的学生是90 后,桃李满天下的孙老师对学生 的要求特别高,据她的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云升教授回忆,孙老师给学生改论文,常常是“满堂红”,一个病句错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每一个数据都要仔细询问清楚。如果学生交 来的材料孙老师不满意,她也不会严厉批评,而是一直在旁边陪伴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而孙老师自己也说:“我们做工程,可不能有半点弄虚作假,我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应该严格一点。”从硕士阶段起,孙老师的学生就要做阶段性工作汇报,最近研究了什么,成果如何,遇到什么困难,每次都是在办公室一个一个“过关”。她还会把学生写的报告挂满墙壁,请来同系的教授帮忙评比,写得好的孙老师就自掏腰包给学生发 “奖金”。学生们在孙老师门下受教,深深感动于她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高尚的师德品格。

  “孙老师对我们比对自己都好!”学生这样说。是啊,前两年身体好些的时候,她每天雷打不动的早八点到晚十一点,整整十五个小时泡在实验室,为了第一时间观察实验数据,一包饼干也是家常便饭。老人还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效率:给学生们看论文的速度要加快,要按时到办公室去上班,否则学生们送论文要跑到家里,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就在这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一条一条地罗列着自己的要求时,笔者无意间把目光落在了眼前的茶几上,几个苹果,一杯水,一本题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书,厚厚一叠学生的论文,还有几份《中国科学报》。一位学者大家应有的所有高贵品格,质朴、勤奋、坚 韧、执着,就在那一刻,就在眼前这位老者的温热眼神中,熠熠生辉。

  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如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已形成拼搏奋进,执着求索的文化内核,现该方向拥有一支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以孙伟院士和缪昌文院士为第一梯队,杰出青年科学家、“万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为第二梯队,优秀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为第三梯队。这样一个学术大师指方向、中坚力量出成果、青年人才有发展的精干团队正勇于攻关,在科研前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纪录。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