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作者:朱 峥 发布时间:2020-01-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南京师范大学 朱峥

  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系统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教育幸福,为民族复兴谋人才支撑。坚守和践行这个初心使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为了人民发展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由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必须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以扩大资源供给促进公平,确保充足的学位供给,不断提升优质学校比例。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更多向教育短板倾斜,更多扶持困难群体。要以完善制度供给促进公平,构建与时俱进、发展性的政策体系。要以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公平,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扩大高质量的高校学科专业供给,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重点和特色,下大力气建设高峰学科专业,培育优秀人才。要扩大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供给,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合理增加高校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训、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扩大高素质的师资供给,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伴随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提供更具选择性的教育服务。要为社会供给规范而有质量的民办教育,坚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导向,全面提高民办教育治理水平。要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增加服务供给,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教育体系”。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为谁培养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立德树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立德是前提,树人是落脚点。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明大德,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为重。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守公德,自觉履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道德价值要求。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操守,加强品德修养。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完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聚焦满意度,

  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依归。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期盼的更好教育的内涵、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及其实质,深入研究办更好的教育、推动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政策举措。

  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必须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下大力气,让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坚持公民办并举,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探索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切实解决“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要持续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坚决执行免试入学、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等规定,缓解“择校热”和家长教育焦虑。要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放学后“弹性离校”制度。总之,要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出实招、见实效,让教育更有温度,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心坎。

  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教育,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教育中来。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心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要完善体制机制,开门办教育,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监督教育。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