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副教授,大学里亦师亦友(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冯煜清,法学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

  他不仅是潜心科研的研究学者,更是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今年东南大学“吾爱吾师”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温文尔雅、渊博风趣”。听了就想赶紧认识一下这位年轻的“85后”老师。

  偶遇法律 钟情一生

  冯煜清是理科出身,高考保送至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机缘巧合下选择了法学。大四面临着升学问题,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无意中读到了民诉法学专家吴英姿教授写的关于法院实证调研的文章,立刻被法律人看待问题别具一格的视角、分析问题理性全面的方法迷住了,“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冯煜清当时就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研究这门“非常有意思的科学课”。幸运的是,他成功考上了吴英姿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专攻诉讼法。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冯煜清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相反,由于自己并不是法学出身的,基础不是很扎实,第一次研究生研讨课时就被老师严肃批评。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对自己做了一场透彻的反思,戒骄戒躁,努力查文献看资料,付出比别人多两到三倍的精力去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的缺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法学道路上最大的困难不是艰涩难记的法典法条、深奥莫测的逻辑演绎,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不足。”

  第一次在国际上发言,当时在读博士二年级的冯煜清非常紧张,尽管担任评委的哥伦比亚大学的Liebman教授给他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但他最后还是得到了会议论文评奖一等奖的第一名。会议结束后,会议方举办了一些交流活动,无论是认识的学者还是不认识的学者,都很友好地与他交谈,冯煜清在他们身上感觉到学术圈的温馨,也认识到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去做学术,就会得到认可和尊重。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热情,在此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他逐渐喜爱上这条学术科研道路,也慢慢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今天。

  基层调研 实地研究

  冯煜清在课堂上常谈到基层实践调研的经历,在问及基层实践调研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时,他很兴奋地说:“我非常喜欢基层的环境,博士期间研究信访到后来研究司法制度、研究调解,我觉得在这种很简单的环境下,能够发现社会运行中相对比较本质的东西,尤其是在纠纷解决这个层面上,能发现中国法治的很多内容是能够在基层找到它的原型、它的根源的。”

  为研究涉诉信访,6年前冯煜清曾赴北京调研实践,当时还一副学生脸的冯煜清,并不太能得到访民的信任,因而难以找到问题焦点进行切入。苦恼之余,他想了一个办法——与访民同住,即让一个访民介绍,住在南四环附近主要面向访民的一个民宿,通过和同住在里面的访民深入交流,慢慢地获得对方的信任,得到一些时政素材资料。

  民宿条件特别恶劣,冯煜清常常整夜整夜睡不着,只能在附近又租一间房子,前半夜和访民聊聊天,后半夜就借口出去在附近房子里整理资料,每天都有种日夜颠倒的感觉,一天只能断断续续睡四五个小时。然而,就是这样的艰苦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重大的收获,后来在涉诉信访方面,冯煜清发表了不少文章,很多都得益于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

  授课风趣 亦师亦友

  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民诉法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法律学科,让学生上好这门课并非易事,教师备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就冯煜清而言,在初次备课的时候,一堂两个半小时的课需要花十个小时来准备,除了教材之外,还要阅读很多其他的文献材料,尽可能把问题讲授全面。

  成为老师的第一年,冯煜清时刻担心自己准备不充分,早上九点五十上课,前几天都要备课到凌晨三四点钟,然而上课的时候却一点都不困,在冯煜清看来,面对坐在底下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于台上侃侃而谈很令人兴奋。他总会耐心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例如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课堂情况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反馈,他也渐渐积累起了教学经验,备课也日臻成熟。

  冯煜清上课时的援引案例来源非常广,实务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搞研究,而且可以说有一点整个生活都被科研‘侵占’了的感觉,所以我经常看到什么东西,脑中会跳出来‘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啊’什么的。我想说,从法律人的角度看,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细节能够给你很多灵感,甚至能够帮你在法学研究的领域中走得更远”,他说道。

  在获评为东南大学“全校十大最受欢迎老师”之一后,冯煜清依旧谦逊地说:“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厚爱。我想,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我仍然会记得这个在我教学生涯中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不过,从我本心来说,其实受不受喜爱,受不受欢迎并不重要,我希望大家能够真的从这门课上收获些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命浪费掉。”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东南大学
微信编辑:管钰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