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把爱带向远方的汉族“妈妈”(图)

作者:王 频 发布时间:2019-12-12 来源: 全媒体新闻中心

  “我们要向缪老师学习,长大后也去帮助藏地的孤儿。”常州市西横街小学语文教师缪蔚锦热心公益和支教,贫困的苏北农村地区,遥远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都曾留下她的身影,在本校孩子们眼中,她是一位好老师,在藏族孩子们眼中,她是他们的汉族“妈妈”。

  实践探索,足迹走向校外

  除了教语文,缪蔚锦还是一名综合实践教师。在西横街小学教学楼的天台上,一块块整齐的菜地映入眼帘。这里是校园中的“开心农场”,高年级的孩子们都在这里上综合实践课。

  “为了种菜,我们买了耙子、铁锹、锄头,还去菜市场调查了解了多种蔬菜。我们给蔬菜浇水、施肥、除草,看到菜地变得这样茂盛,真的很开心,我们特别喜欢缪老师的综合实践课。”五(1)班学生刘盛阳说。

  缪蔚锦告诉记者,学校处于市中心,恰巧学校楼顶上有一片泥土空地。五年级下册的各科教材,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与菜园、种植相关的知识,便以此为契机开发了“开心农场”综合实践课程。“我们尝试以课程为主体,所有学科教师集体研讨,将学科知识相关节点整合到一起,让耕种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科知识统一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学习生态圈。”

  其实早在2007年,缪蔚锦就开始努力发掘综合实践课的内涵与外延,带领孩子们研究常州的古运河。她常常利用周日休息时间,约上孩子来到运河边考察采访。她鼓励孩子参与《常州日报》上“与副市长长江边放生鱼苗”的活动号召,因为准备充分,所带班级在全市各个中小学中脱颖而出,浩浩荡荡跟随常州的副市长奔赴至长江边放生。孩子们还联合沿江企业、渔民向全社会发出“呵护生命长江,心系子孙后代”的倡议,真正接触了自然,得到了有益的实践。

  怀惴热情,身影活跃大丰

  2008年9月,当时还在常州市勤业小学做教师的缪蔚锦积极响应“江苏省千教万人支援农村教育”的号召,凭借着在农村土生土长的胆量与经历,只身一人来到盐城市大丰市南阳镇中心小学支教。

  即便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那里的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学校特意粉刷一新的一间住房,因为地处整个校园的最低洼,长年无人居住,我刚搬进去的第一天夜晚,墙壁、天花板上爬满了各类长长短短的黑色虫子,屋子四周趴着许多小癞蛤蟆。因害怕睡着后虫子掉在身上,我只得端坐至天明。”但几乎奔溃的缪蔚锦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找来石灰、84消毒液等与虫子作斗争,终于在学校里住了下来。

  苏北的冬天比苏南冷得早也冷得厉害,整个教学大楼一到四层,没有一个水笼头,也没有一处卫生间,只有大楼后面有一个大厕所。冬天来临,原本还能冲水的厕所结冰后再也无法保持干净。缪蔚锦不顾脏,带着学生拎水人工冲洗,给孩子带去一份清洁,更留给他们一个宝贵的品质:贫困不可怕,劳动创造美丽。

  生活与教学条件的艰辛,并没有磨灭她教学的热情,缪蔚锦努力传递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经验,在那里,她启动乡村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走进超市调查月饼的品种;她上好语文作文公开课,指导老师进行实践体验类作文教学研究;她举行学术沙龙研讨,围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导那里的老师“一课一得”……

  在大丰南阳小学与常州勤业小学之间,她架起了一座“帮扶共赢”的合作桥梁,受援的农村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师资素质、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学期结束,她所教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在年级中遥遥领先;2009年,她被评为“江苏省支教先进个人”。

  无怨无悔,支持藏地教育

  从2016年起,每年暑假,缪蔚锦都会自费去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那里的20多个藏族孤儿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汉语言教学。

  第一年没有课本,缪蔚锦把班上学生用过的一年级语文书带了过去,但因为上面只有汉语,藏地的孩子完全看不懂、听不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第二年暑假,她便花了3000多元在网上自购藏汉版的《小老师》一书带去给那里的孩子,每人一本。没有教室,她带着孩子们在帐篷外、太阳下学习;没有粉笔、黑板,她自行购买小黑板授课。为了鼓励藏族孩子认真学习汉语,她还经常跟随购货车前往州上买奖品,一包零食、一本本子、一枝铅笔,都会让那里的孩子哈哈大笑,学习更努力,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妈妈”。

  青海果洛牧区,海拔有3600多米,平常人走一步就会喘两步,更不能大声说话交流,吃的住的更是无法想象。“在这里没水洗澡,没有卫生间,没有通讯网络,甚至因为语言不通,没有谁能与我聊聊天,但有蓝天白云相伴,有爬上山坡的牛羊作乐,时间总是溜得那么快。我信仰佛教,我想在青海这块佛教圣地为藏族孩子们做一点事情,每年的青海之行便是我后半生的功课。生命不息,逐梦不止!”缪蔚锦说。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频

  微信编辑:陈思洋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