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绿”促高质,扬中这所小学这样为师生打好成长底色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8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所绿意盎然的智慧学园。一所优质的学校应该以“绿色”构建师生生命成长的脉搏,维护师生个性发展的生态历程;这是一所师生向往的温馨家园。在这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所飞扬着孩子们欢呼的声音,闪烁着孩子们快乐的身影。

 

  这里就是扬中市实验小学。如今,这所学校日益成为一所师生向往,适合成长的“绿色校园”。

  今天,请随小编一同去看看扬中市实验小学是如何通过以下四个“绿色因子”追求高质量教学,逐渐成为了一所学生、家长、老师信得过的优质学校的!

  “绿色课堂”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学校提出了“四学五问”课堂教学范式,重点打造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四学”式课堂。在这种“有向开放”“互动生成”“回收提升”的循环递进式“四学”课堂教学中,实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绿色作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学校优化学科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各学科特点,设计了富有学科特色的作业:语文作业设计突出趣味性、实践性相结合;数学作业设计突出严谨性、自主性相结合;英语作业设计突出拓展性、活动性相结合;综合学科作业设计突出多元性、长期性相结合。学校还探究趣味阅读型作业,全科育人;探索无作业日主题设计,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发展自我,获得心灵的满足和人生的丰盈。

 

 

  “绿色评价”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施行项目评价改革,低年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考”展示孩子的学习成果;中高年级除学期末统一进行调研测试外,平时通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锻炼孩子的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期待学生在这种绿色的评价体系中快乐成长。

 

  “绿色教研”让每一位教师自由奔跑

  学校制定了《扬中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采用集团总部、分部协同教研、各备课组围绕主题深入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如今,校长献课、课堂观察、教学思想大讨论等正一步一步地引领每一位教师不断丰盈自我,不断反思自我,不断成长自我。

 

  看看学生、家长、老师怎么说

  学生说:每天早晨,走进校园,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看到同学们驻足教室前的“诗词廊”,我觉得整个学校充盈着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我非常享受这种感觉。每天的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畅游知识的海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智慧碰撞的快乐!在我眼里,实小就是一个能够放飞梦想的乐园!

——四(7)班叶旻书

  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啦!特别是作文课,老师常常带我们玩许多好玩的游戏,如“你来比划我来猜”“夹豆子”“赶猪过河”……每次做游戏,我们都笑得人仰马翻,写起作文来文思如泉涌!

——五(8)班周及翔

  家长说:学校尤其重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学校创建了风格各样的“读书吧”“图书角”,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沐浴书香;通过开展“校长有约”、阅读明星评比、寒暑假各种趣味阅读,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以书为伴带来的乐趣!借由学校搭建的各类阅读平台,我的孩子不仅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充实课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他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

——五(8)班王科涵家长

  老师说:扬中市实验小学深谙做学问对教师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就我个人而言,年轻教师特别容易走进照本宣科的死胡同,但是每一节生动的、凝聚多人智慧的教研课,总让我得法,得意,得益。

  从老教师的课堂中,我明白了语文课堂该是细水长流,诗情画意,以灵动的语言唤起孩子对文字美的追求;从新教师的课堂中,我学到了语文课堂也可激情洋溢,挥洒自如,以热情的教学风格引领孩子驰骋在思考的跑道上;在全科阅读课堂上,我知道了,各学科互不分离,教法学法都有其共通之处。总之,实小教研之风过处,香远益清。

——韩颖老师

  作为新教师,我成为了师徒结对活动的受益者。在师傅的引领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过渡,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四学五问”课堂教学范式的认识,对绿色课堂有了新的思考。明白了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向师傅学习,在绿色课堂的理念下,不断探索,不断耕耘,不断实践,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能力、有风格的优秀教师。

  ——乔飞老师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微信编辑:陈思洋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