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十年随军支教,坚强抗癌励己育人

——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教师施培栋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施培栋,女,1974年10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历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等职,先后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苏丹教学奖,曾获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课例创新大赛一等奖,教育教学论文先后荣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2018年7月被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盐城好人”荣誉称号。

  随军支教整十年,足迹深深刻大山

  “培栋”,一个带着情怀、责任与梦想的名字,这两个字,标刻、注解着施培栋的生命轨迹与人生追求。多年来,挚爱教育事业的她,以一名教师的初心,把真情献给每一个孩子,致力于培养未来的栋梁。工作以来,她一直跟随在部队服役的丈夫,十年如一日,扎根长白山区靖宇县明德小学。东北的严寒,远离故乡的孤寂和对幼子的思念,全都化作了对学生们的涓涓之爱。

  2004年春季开学,她任教的二(1)班上少了一名叫赵荣华的学生。施培栋了解到,孩子的祖父常年卧病在床,父亲外出打工,家里仅靠母亲一人支撑。施培栋坚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山野孩子的命运,她毅然穿过30多公里的林区小路,来到家徒四壁的学生家里,看到蓬头垢面的孩子时,来不及拍去满身雪花的施培栋,不禁泪流满面。家长的拒绝更坚定了她帮助这个家庭的决心。一次、两次……一个月后,当施培栋满身风雪再次来到孩子家里,告诉他们帮孩子解决了生活费后,赵妈妈泣不成声,终于放下顾虑,让孩子重返校园。

  支教十年,方圆近百公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她深情的足迹,3名失学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得以重回课堂,与同事一起资助的20多名贫困学子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支教的日子辛苦而又充实,儿子一天天长大,从部队基地幼儿园到长春净月读书,她却不能陪伴左右。作为母亲,施培栋想过调动,可每每在学生们一声声“施老师”的呼唤声里又软下心来。直到2012年底丈夫转业,她才离开了她心爱的山区孩子们,回到盐城。

  捧出一颗育人心,顽强抗癌搏新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一直是施培栋的座右铭。正是因为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爱,让这名资深小学教师常常加班加点批改作业,为孩子们操心劳神。特别是对那些常人眼中的“后进生”,她总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耐心细致的家访,为他们大声争辩……长期忘我却不规律的生活,病魔正一步步向她靠近。201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甲状腺癌症。

  2016年任教的三(7)班,在全年级10个班中,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接手这个班的施培栋发现,整个三(7)班的课堂秩序较差,根源在于两位特殊的孩子。一个叫周小明,平时只要他一动,全班就跟着乱。家访中施培栋得知,小明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陪读。因缺少父爱,孩子的行为怪异,有时会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常控制不住情绪,跟同学吵闹、打架。施老师一方面让在外的周爸爸多通过电话鼓励和关心孩子,让小明明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给他更多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同学们多交流,学会沟通。经过一年多和风细雨般的照顾和培养,周小明仿佛变了一个人,性格日渐开朗活泼,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了,也开始喜爱上阅读了。另一个叫宋晓睿,患有自闭症,施老师引导孩子们不歧视她,活动中多与她沟通,交朋友。晓睿的接受能力相对差一些,课后,施培栋就把她带到办公室“吃小灶”。现在小睿睿不仅不再是“不定时炸弹”,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可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施老师正忍受着甲状腺癌手术后的种种痛苦。声带嘶哑、浑身乏力、因缺钾而不时抽搐……

  丈夫劝她离开课堂一段时间,她说,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惧怕癌症而放弃梦想。

  创新教法出实招,追求卓越多回报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生活的保障,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施培栋常常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富有时代精神的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活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启迪。

  2018年,她设计了一个“走进三国,传承经典”为主题的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积极组织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活动中。甚至在住院复查期间,她也一直牵挂着孩子们的活动,加班加点,言传身教、反复示范,督促大家勤学苦练,她的一言一行鼓舞着孩子们。通过强化训练,孩子们徜徉在语言的海洋里,浸入三国之中,讲出来的故事人物特点栩栩如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余亚昕、杨馨叶、倪子欣等六位同学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在全年级获得较好成绩。随着“让孩子的童年爱上阅读,读书点亮人生”的教育理念不断坚持与贯彻,阅读经典展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观念也不断转变,认知能力大幅提升,行为习惯不断向好。在开展争当“文明班级”的活动中,全班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活、劳动、学习当中,班级活动开展有序,形成了“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的良好教学氛围。

  创新的教育方法获得丰厚的回报,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她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孩子们一起茁壮成长。近年来,她指导的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市级报刊上整版发表。其中陈株序等同学,获得盐城晚报小记者优秀作文大赛一、二等奖。她自己也荣获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苏丹教学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

  乐于钻研善“充电”,生命之花放光华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施培栋老师深知,网络时代,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优化学习策略,注重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益,才能与时代接轨。

  十年山区随军支教,由于信息闭塞,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江苏地区的教育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回到盐城后,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研讨活动,特别是盐城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让学引思”名师课堂展示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施培栋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更体会到一种奋发的动力。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盐城市语文名教师蔡绪稳校长执教了《观书有感》,以新颖独特的“音形意”为教学线索,串起《观书有感》组诗教学,并延伸至作者其它哲理诗。原来古诗课还能这样精彩——开阔的视野、新颖的形式,引起了施培栋对教学方式转变的深思。它就像一颗火种,很快在她的教学与思考中燃起熊熊火焰。她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做笔记,吸收和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注重课堂的反思与总结,在反思中进步,在总结中提高,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她还坚持自学,阅读大量教学刊物,努力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从熟悉学生特点,到熟悉教材,再到把握宏观政策走向,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到“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实践,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或是一个情景设计,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斟酌,甚至能熬到凌晨二、三点。看着她强忍病痛布满血丝的眼睛,丈夫心疼了,劝她不用这么拼命。她说:“这几年我要好好充电,将丢失的时间补回来,如果现在不拼一下,将来我肯定会后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月,在学校举办的“相长杯”复习研讨活动中,她以“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以“暴露问题—方法引导—小试牛刀—达标训练—妙手回春—拓展延伸”为教学思路,引经据典、风趣幽默、气氛热烈,受到朱骏校长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她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如论文《“让学引思”课堂教学行动背景下的生活化作文教学》、《让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点燃学生的“头脑火把”》分别荣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教学设计《生活中的广告 》获得吉林省教学设计一等奖、《小鹰学飞》获得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才让我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我要用我有限的生命去关爱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作为“爱的教育”的实践者,施培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身边播种爱,传递爱……

(盐城市教育局选送)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