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纪荣: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立师之本,兴师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等系列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师德新风尚提供了基本遵循。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宣传江苏教师典型和感人事迹,即日起,在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指导下,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联合“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等媒体联合推出“榜样的力量丨寻访好教师”系列专题报道,让我们共同走近身边的榜样,感受师德的力量,以好教师引领社会好未来。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为山村的孩子摆渡波涛彼岸。”凭着这一信念,她扎根山村35年,从不言悔;她坚守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她不甘青春易老,锐意进取。在乡村的沃土上,撒下“爱”的种子,浇灌“情”的养料,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她深爱着的这方土地。她就是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

  ——题记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柏纪荣

  小山岗上的常青树

  破旧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残破的桌凳、旧仓库改成的宿舍……这是柏纪荣初到大树村小学时见到的情景。

  1986年8月,柏纪荣从连云港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小学任教。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处的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柏纪荣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围拢上来。校长熊方冕道出实情:大树村虽然民风淳朴,但还是留不住老师,学校仅有本村的几个民办教师在支撑着。面对此情此景,送柏纪荣报到的父亲既生气又心疼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村的,可是你非犟着要报师范,学了半天又回到比咱家更穷的山旮旯来了。你看,你的同学有分到市区的,有分到县城的,最差的也分到镇上了,赶紧找领导给调换一个地方。”

和学生一起读书

  柏纪荣理解父亲,但她更明白要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最终得靠教育。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并主动承担了四年级数学和初一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每周课时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此,柏纪荣开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饭,住破仓库。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长途跋涉去县城买;没有教具,她动手制作;门窗桌椅坏了,她带领孩子们修补……村民们都说,这几间旧屋越来越像个学校的样子了。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柏纪荣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上进心很强的她很快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艰苦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恐怕难以留下这个优秀的女孩,为了留住柏老师,村民们积极张罗在大树村帮她找对象成家。大树村的人都姓熊,于是柏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熊家人。因为她所带的班级年年镇里统考第一名,老师们给她起了一个“熊牌”媳妇的外号。“我就是要做一名‘熊牌’的山村教师,拼了命也要把孩子们教好!”当晚,在昏黄的灯下,柏纪荣一笔一划地记录心路轨迹,泪水模糊了字迹。“一棵树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无悔,就让我做一棵山岗上的常青树吧!”

  20世纪90年代,许多乡村教师停薪留职,外出创业致富。“纪荣,我们去深圳!”1993年,下海经商潮中,丈夫熊传京决意南行。“要走你走!我丢不下这些孩子。”柏纪荣一口回绝,因为在她心里,农村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第二天,熊传京背上行囊去了深圳,与亲戚在深圳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一个月的收入比柏纪荣一年的工资还高。此后,熊传京催促柏纪荣去深圳团聚,柏纪荣也有过一丝犹豫,而每当面对山村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她又割舍不下了。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正在备课,一群人抱着一个湿淋淋的孩子冲进办公室,柏纪荣仔细一看,竟是不满3岁的儿子!原来,因无人看管,儿子在玩耍时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多年前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儿子救回岸上。

  “这里有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一家人不能这样分着,回来吧,我们继续做乡村教师‘夫妻哨’。”当晚,柏纪荣写下的这封信没有像往常那样石沉大海,而是将丈夫重新拉回了山村。那时熊传京开办的影楼生意红火,他说,是山里人的质朴善良打动了他,让他情愿重做一名教书匠。小姑子熊化云说:“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嫂子的幸福很简单,她就是要和学生在一起。”

  30多年间,从大树小学到阚岭小学,从阚岭小学到吴山小学,再从吴山小学到黑林中心小学,柏纪荣把根牢牢扎在了黑林镇。亲朋好友不厌其烦地劝她去城里发展,更有甚者当面骂她“傻子”“痴子”,但柏纪荣说:“山区的孩子最需要我。”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走到现在。

  山村孩子的爱心妈妈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丈夫从深圳回来后,柏纪荣把更多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有一次,听说周海静同学得了肺炎,可把她急坏了,因为她知道海静父母双亡,只有80岁的奶奶在照顾她。那天放学铃声一响,她推起自行车就跑,骑了3公里的山路,敲开海静的家门,奶奶看到她惊讶地问:“柏老师,你怎么来了?”她应了一声就冲进卧室,看到海静小脸烧得通红,眼角还挂着几道泪痕,睡梦中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她赶紧背起海静去了村卫生室,打了针,拿了药,回去又喂了一点米粥,直到高烧退了,柏纪荣才松了一口气。

春节为留守儿童添新衣

  那几天,柏纪荣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早上匆匆出门,下了课就去看海静,喂她吃药,给她量体温。7天过去了,病情终于有了好转。那天,看着妈妈的遗像,海静忍不住哭出了声:“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世上还有老师好,我有天下最好的老师,妈妈,您听见了吗?”望着可怜的孩子,柏纪荣的心揪得生疼,她抚摸着海静的头,轻轻地说:“海静,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另一个妈妈。”

  在柏纪荣所带的班级里,有个随班就读的聋哑女生茵茵(化名)。一天,茵茵突然辍学了。家访时,柏纪荣了解到,茵茵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病逝了,父亲赚钱不多,供不起她上学了。邻居也说,哑巴上学没啥用,尽浪费钱,还不如帮忙干点农活。昏暗的灯光下,茵茵正在补衣服,眼神也没了光泽,柏纪荣问她:“还想不想上学?”茵茵眼里亮了一下,又低下了头,柏纪荣明白了,“明天让她上学吧,学费我负责。”第二天,她将茵茵接进了学校。

  茵茵是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她没有朋友,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天天穿着一身掉色的旧衣服,就像个沉默的小影子。到校后,柏纪荣为她做了一身新衣服,还特地找来专业书籍,研究聋哑儿童的心理,试着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手把手教她写字认数,课间让同学们和她做游戏。慢慢地,茵茵爱笑了,下课了会和女生一起跳皮筋,玩游戏,还经常围在老师身边凑热闹。

  有趣的是,课堂上她常常举起小手,咿咿呀呀争着发言。柏纪荣借机引导全班同学当茵茵的翻译,课堂上她咿咿呀呀的发言,同学们虽然听不懂,但是总能帮她翻译出多种不同的答案。那年期末考试,当柏纪荣宣布茵茵数学考了78分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就在这时,教室后面传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是(谢)……是(谢)……”大家循声望去,只见茵茵站在座位前吃力地嚅动着嘴唇,脸憋得通红,大家这才意识到是茵茵在“说话”。柏纪荣和孩子们都被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直流。茵茵爸爸听说后非常感动,听从了柏纪荣的建议,送茵茵到县城特教学校继续求学。如今,当年的聋哑女孩已技校毕业,成了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在柏纪荣记忆里,这样的故事很多。黑林镇村民外出务工多,仅黑林小学就有留守儿童700多名,有的孩子连续多年都难见父母一面。为此,柏纪荣带头当起了1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陪他们聊聊天,带孩子到家里吃顿饭,在柏纪荣看来,只是多了一双碗筷而已,而孩子已陶醉在家庭的温暖里;逢年过节,为孩子添身衣服花不了多少钱,可孩子就会高兴得不得了……

带领学生实践活动

  有一年暑假,柏纪荣带3名留守儿童去海洲湾看海,赶上大海涨潮,孩子们第一次看见大海,很是兴奋,车门刚一打开,孩子们就飞快地跑到海边,对着辽阔的大海,高声欢呼。柏纪荣用手机随手抓拍下几百张照片,每张相片上都洋溢着孩子灿烂的笑容。这些笑容不仅代表着孩子们的快乐,更承载着她甜蜜的回忆。

  在柏纪荣的带领下,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爱心大家庭”。目前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当上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元旦,他们带着孩子包饺子;春节,他们给孩子添新衣;孩子生日,他们陪孩子过生日。柏纪荣说,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身边,有一群像她一样默默奉献、播洒爱心的人。

  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柏纪荣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她,认为坚守乡村不是苦熬,而是争先。参加工作后,她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

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习

  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汹涌浪潮,完全不懂电脑的柏纪荣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直面挑战。2002年,黑林中心小学购置了一台电脑,每天放学后,她都守在那台电脑面前细细琢磨;家里没有电脑,她就在纸质的键盘图上拼命练习指法。从学会打字,到制作电子课件,再到制作微课,柏纪荣从最初的“电脑盲”迅速成长为了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连不少年轻教师都自叹不如。

  柏纪荣今年56岁了,在农村,很多人一过了50岁,就一心想着抱孙子,没了学习进取的心思,可她却是年龄越大,干劲越大。她常说:“借助网络资源,可以与名师名家零距离对话交流,我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要的不止是跟得上,而是要跑在前!

  2009年,45岁的柏纪荣通过自学获得本科毕业文凭。同年,她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全国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2012年,柏纪荣参加连云港市教研写大赛获二等奖;2013年,她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设计的教学案例《认识小数》获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省级课题《网络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5年,柏纪荣已50岁出头,她参加市教育博客评比获市一等奖,且被评为全市“十佳教育博客”;参加省五四杯论文评比、省教育管理论文评比均获省级一等奖。2018年至2020年,她牵头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带领学校教师进行了尚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显著。

  扎根山区35年,柏纪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一路走来,她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江苏省爱生模范等。2016年,柏纪荣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大典型、江苏最美人物,以她为原型的大型现代京剧《大树成荫》被评为全国优秀现实剧目,并在全省各地巡演。

  “三尺讲台存明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乡村的三尺讲台,是柏纪荣的人生舞台。35年坚守,她从黑发到白头,用爱与奉献为山里娃点亮了希望的明灯,书写了一首奉献与创新的杏坛之歌,并在江苏大地上演绎着师者的至美大爱!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柏纪荣:甘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0-09-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立师之本,兴师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等系列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师德新风尚提供了基本遵循。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宣传江苏教师典型和感人事迹,即日起,在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指导下,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联合“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等媒体联合推出“榜样的力量丨寻访好教师”系列专题报道,让我们共同走近身边的榜样,感受师德的力量,以好教师引领社会好未来。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为山村的孩子摆渡波涛彼岸。”凭着这一信念,她扎根山村35年,从不言悔;她坚守三尺讲台,不离不弃;她不甘青春易老,锐意进取。在乡村的沃土上,撒下“爱”的种子,浇灌“情”的养料,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她深爱着的这方土地。她就是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

  ——题记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柏纪荣

  小山岗上的常青树

  破旧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残破的桌凳、旧仓库改成的宿舍……这是柏纪荣初到大树村小学时见到的情景。

  1986年8月,柏纪荣从连云港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小学任教。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处的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柏纪荣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围拢上来。校长熊方冕道出实情:大树村虽然民风淳朴,但还是留不住老师,学校仅有本村的几个民办教师在支撑着。面对此情此景,送柏纪荣报到的父亲既生气又心疼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村的,可是你非犟着要报师范,学了半天又回到比咱家更穷的山旮旯来了。你看,你的同学有分到市区的,有分到县城的,最差的也分到镇上了,赶紧找领导给调换一个地方。”

和学生一起读书

  柏纪荣理解父亲,但她更明白要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最终得靠教育。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并主动承担了四年级数学和初一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每周课时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此,柏纪荣开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饭,住破仓库。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长途跋涉去县城买;没有教具,她动手制作;门窗桌椅坏了,她带领孩子们修补……村民们都说,这几间旧屋越来越像个学校的样子了。

  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柏纪荣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上进心很强的她很快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艰苦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量,恐怕难以留下这个优秀的女孩,为了留住柏老师,村民们积极张罗在大树村帮她找对象成家。大树村的人都姓熊,于是柏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熊家人。因为她所带的班级年年镇里统考第一名,老师们给她起了一个“熊牌”媳妇的外号。“我就是要做一名‘熊牌’的山村教师,拼了命也要把孩子们教好!”当晚,在昏黄的灯下,柏纪荣一笔一划地记录心路轨迹,泪水模糊了字迹。“一棵树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无悔,就让我做一棵山岗上的常青树吧!”

  20世纪90年代,许多乡村教师停薪留职,外出创业致富。“纪荣,我们去深圳!”1993年,下海经商潮中,丈夫熊传京决意南行。“要走你走!我丢不下这些孩子。”柏纪荣一口回绝,因为在她心里,农村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第二天,熊传京背上行囊去了深圳,与亲戚在深圳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一个月的收入比柏纪荣一年的工资还高。此后,熊传京催促柏纪荣去深圳团聚,柏纪荣也有过一丝犹豫,而每当面对山村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她又割舍不下了。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正在备课,一群人抱着一个湿淋淋的孩子冲进办公室,柏纪荣仔细一看,竟是不满3岁的儿子!原来,因无人看管,儿子在玩耍时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多年前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儿子救回岸上。

  “这里有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一家人不能这样分着,回来吧,我们继续做乡村教师‘夫妻哨’。”当晚,柏纪荣写下的这封信没有像往常那样石沉大海,而是将丈夫重新拉回了山村。那时熊传京开办的影楼生意红火,他说,是山里人的质朴善良打动了他,让他情愿重做一名教书匠。小姑子熊化云说:“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嫂子的幸福很简单,她就是要和学生在一起。”

  30多年间,从大树小学到阚岭小学,从阚岭小学到吴山小学,再从吴山小学到黑林中心小学,柏纪荣把根牢牢扎在了黑林镇。亲朋好友不厌其烦地劝她去城里发展,更有甚者当面骂她“傻子”“痴子”,但柏纪荣说:“山区的孩子最需要我。”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走到现在。

  山村孩子的爱心妈妈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丈夫从深圳回来后,柏纪荣把更多精力花在了学生身上。有一次,听说周海静同学得了肺炎,可把她急坏了,因为她知道海静父母双亡,只有80岁的奶奶在照顾她。那天放学铃声一响,她推起自行车就跑,骑了3公里的山路,敲开海静的家门,奶奶看到她惊讶地问:“柏老师,你怎么来了?”她应了一声就冲进卧室,看到海静小脸烧得通红,眼角还挂着几道泪痕,睡梦中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她赶紧背起海静去了村卫生室,打了针,拿了药,回去又喂了一点米粥,直到高烧退了,柏纪荣才松了一口气。

春节为留守儿童添新衣

  那几天,柏纪荣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早上匆匆出门,下了课就去看海静,喂她吃药,给她量体温。7天过去了,病情终于有了好转。那天,看着妈妈的遗像,海静忍不住哭出了声:“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说世上还有老师好,我有天下最好的老师,妈妈,您听见了吗?”望着可怜的孩子,柏纪荣的心揪得生疼,她抚摸着海静的头,轻轻地说:“海静,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另一个妈妈。”

  在柏纪荣所带的班级里,有个随班就读的聋哑女生茵茵(化名)。一天,茵茵突然辍学了。家访时,柏纪荣了解到,茵茵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病逝了,父亲赚钱不多,供不起她上学了。邻居也说,哑巴上学没啥用,尽浪费钱,还不如帮忙干点农活。昏暗的灯光下,茵茵正在补衣服,眼神也没了光泽,柏纪荣问她:“还想不想上学?”茵茵眼里亮了一下,又低下了头,柏纪荣明白了,“明天让她上学吧,学费我负责。”第二天,她将茵茵接进了学校。

  茵茵是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她没有朋友,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天天穿着一身掉色的旧衣服,就像个沉默的小影子。到校后,柏纪荣为她做了一身新衣服,还特地找来专业书籍,研究聋哑儿童的心理,试着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手把手教她写字认数,课间让同学们和她做游戏。慢慢地,茵茵爱笑了,下课了会和女生一起跳皮筋,玩游戏,还经常围在老师身边凑热闹。

  有趣的是,课堂上她常常举起小手,咿咿呀呀争着发言。柏纪荣借机引导全班同学当茵茵的翻译,课堂上她咿咿呀呀的发言,同学们虽然听不懂,但是总能帮她翻译出多种不同的答案。那年期末考试,当柏纪荣宣布茵茵数学考了78分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就在这时,教室后面传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是(谢)……是(谢)……”大家循声望去,只见茵茵站在座位前吃力地嚅动着嘴唇,脸憋得通红,大家这才意识到是茵茵在“说话”。柏纪荣和孩子们都被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直流。茵茵爸爸听说后非常感动,听从了柏纪荣的建议,送茵茵到县城特教学校继续求学。如今,当年的聋哑女孩已技校毕业,成了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在柏纪荣记忆里,这样的故事很多。黑林镇村民外出务工多,仅黑林小学就有留守儿童700多名,有的孩子连续多年都难见父母一面。为此,柏纪荣带头当起了1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陪他们聊聊天,带孩子到家里吃顿饭,在柏纪荣看来,只是多了一双碗筷而已,而孩子已陶醉在家庭的温暖里;逢年过节,为孩子添身衣服花不了多少钱,可孩子就会高兴得不得了……

带领学生实践活动

  有一年暑假,柏纪荣带3名留守儿童去海洲湾看海,赶上大海涨潮,孩子们第一次看见大海,很是兴奋,车门刚一打开,孩子们就飞快地跑到海边,对着辽阔的大海,高声欢呼。柏纪荣用手机随手抓拍下几百张照片,每张相片上都洋溢着孩子灿烂的笑容。这些笑容不仅代表着孩子们的快乐,更承载着她甜蜜的回忆。

  在柏纪荣的带领下,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爱心大家庭”。目前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当上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元旦,他们带着孩子包饺子;春节,他们给孩子添新衣;孩子生日,他们陪孩子过生日。柏纪荣说,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身边,有一群像她一样默默奉献、播洒爱心的人。

  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柏纪荣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她,认为坚守乡村不是苦熬,而是争先。参加工作后,她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

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习

  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汹涌浪潮,完全不懂电脑的柏纪荣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直面挑战。2002年,黑林中心小学购置了一台电脑,每天放学后,她都守在那台电脑面前细细琢磨;家里没有电脑,她就在纸质的键盘图上拼命练习指法。从学会打字,到制作电子课件,再到制作微课,柏纪荣从最初的“电脑盲”迅速成长为了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连不少年轻教师都自叹不如。

  柏纪荣今年56岁了,在农村,很多人一过了50岁,就一心想着抱孙子,没了学习进取的心思,可她却是年龄越大,干劲越大。她常说:“借助网络资源,可以与名师名家零距离对话交流,我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要的不止是跟得上,而是要跑在前!

  2009年,45岁的柏纪荣通过自学获得本科毕业文凭。同年,她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全国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2012年,柏纪荣参加连云港市教研写大赛获二等奖;2013年,她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设计的教学案例《认识小数》获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省级课题《网络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5年,柏纪荣已50岁出头,她参加市教育博客评比获市一等奖,且被评为全市“十佳教育博客”;参加省五四杯论文评比、省教育管理论文评比均获省级一等奖。2018年至2020年,她牵头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带领学校教师进行了尚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显著。

  扎根山区35年,柏纪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一路走来,她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江苏省爱生模范等。2016年,柏纪荣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大典型、江苏最美人物,以她为原型的大型现代京剧《大树成荫》被评为全国优秀现实剧目,并在全省各地巡演。

  “三尺讲台存明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乡村的三尺讲台,是柏纪荣的人生舞台。35年坚守,她从黑发到白头,用爱与奉献为山里娃点亮了希望的明灯,书写了一首奉献与创新的杏坛之歌,并在江苏大地上演绎着师者的至美大爱!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