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2020级新同学:
大家好!
对于你们而言,今年,一定会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和洗礼,体会了高考延迟的紧张和焦虑,终于如愿跨入了大学校门。首先,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祝贺你们跨入南师门,成为南师人,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
同学们,你们是与众不同的一代。我记得有一所高中在为高考学子加油鼓劲的横幅上写道:“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这句话生动地标示了你们这一代独特的人生经历。
你们也正在经历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由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具体内涵是: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阶段,正我们即将迎来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共同见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刻。
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应该说,我们都是幸运的。但与此同时,你们则是更加让人羡慕的,因为你们更年轻,你们不仅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见证者;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征程即将开启,你们在这样特别的历史节点上考入大学,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将在你们这代人身上实现。你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和“筑梦人”
今天是你们入校开学的第一课,我与你们分享的主题就是:做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筑梦人”。在第二个百年即将开启的历史时刻,我想用四个与第二个百年相关的关键词,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也表达我对大家的期待:守正、创新、开放、奋斗。
一、以守正应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学者金灿荣认为,可以用4个“新”来概括这种大变局:1.新的国际格局。何谓新的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就是国家间的力量对比。随着中国发展崛起,国际格局正在从西方主导变成东西方平衡。2.新的现代化模式。何谓新的现代化模式?过去很长时间,现代化成功的模式全是西方的,现代化一度等于西方化。但是进入本世纪,情况变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崛起,这个意义非常大,所谓西方模式的唯一性被打破了。这个观念的变化,是有百年变局意义的。3.新的工业革命。何谓新的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5G通讯、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跟以前不同,这一次工业革命西方不能垄断,东方西方都有机会。4.新的全球治理。何谓新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就是很多国家集体行动,处理跨国界问题。过去所有全球治理都是西方主导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全球治理,中国开始积极提出中国方案,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东西方平衡的格局正在出现,新的现代化模式得到承认,新的工业革命东西方都有机会,新的全球治理正在形成,合起来就是百年大变局。
这个大变局是一个历史进程,也将是“第二个百年”的基本趋势。如果我们从眼前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个变局也有很多具体表现,是同学们能感知到的。从国际环境来看,形势错综复杂,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我们的打压力度空前。特朗普政府把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重点施压围堵,在台湾、香港、南海等关系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频繁挑衅;主动发起贸易摩擦,抡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打击中国高科技领域行业,带头并鼓动“五眼联盟”国家封杀华为,企图强制收购TikTok(抖音国际版);在各国际组织疯狂“退群”,推卸责任,破坏国际合作。目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性明显增强。
国内发展环境也在经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深化改革逐渐进入深水期。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受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1季度全国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上涨3.2%,成为疫情爆发以来,全球首个“由负转正”的主要经济体;但是中小企业大幅减收,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所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提出具体的GDP年度增长目标,主要也是考虑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从你们的经历看,新世纪以来,高考首次从6月推迟到7月,你们经历了推迟开学、线上课程,有的同学经历了暴雨下、洪涝中的赶考。可以说,无论是世界和国家的大环境,还是你们身处的小环境,都存在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想要“乱云飞渡仍从容”“千磨万击还坚劲”,就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守正的心态应对变局、直面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以守正应变局,要坚定理想信念。国家的发展需要航向,青年的成长需要引领,理想信念正是引领我们行为选择的依据和活动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马克思在十八岁时就立下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宏伟志向,终身为理想和信仰终身奋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周恩来青年时期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为国为民,鞠躬精粹,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人民的好总理”。百年南师的校史中,也不乏理想信念坚定的先贤。101年前的1919年,我们的老校长吴贻芳先生从金女大毕业,成为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面对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和旧社会的不平等,吴贻芳决定把民族解放和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使命,她从美国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金女大的第一任中方校长,以“厚生”为校训,为南师留下了传承至今的“厚生”精神。理想信念不是无中生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我们主动认识大局,把握大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汇构成了我们成长的时代背景。作为新一代青年,要认清历史方位,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以守正应变局,要锤炼意志品格。外部的变化会给个人的成长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影响目标,扰乱节奏,打断进程。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要有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为了理想和目标顽强拼搏,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服输。在这方面,南师的校园中有许多你们的榜样。你们2017级的博士生师姐惠若琪,曾遭遇过两次心脏手术,肩膀上打过7颗钢钉。作为曾今的中国女排队长,在最困难的时刻,她从来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顽强的带领中国女排勇夺奥运冠军。你们的老师、教科院的侯晶晶教授,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她没有放弃,而是用超出常人的毅力,坚持自学数十年,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堪称光荣的“时代先锋”。今后的成长路上,你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希望你们把每个困难都当做成长的历练,“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香甜”,锤炼坚韧的意志,锻炼顽强的品格。
以守正应变局,要更新思维方式。在中小学阶段,你们学习的都是确定性知识,考试也有标准答案,问题总有确定回答,到了大学以后,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问题要自己探索,生活要自己主导,未来由自己定义。很多同学刚上大学,可能会问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被录取到的专业未来会不会有发展,好不好就业?”“我想去XXX行业,前景如何?”“能不能告诉我一些人生攻略,好让我少走弯路?”实际上,人生哪里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攻略,当今时代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行业。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着,快到你还没有来得及感知到它,它就已经走在你认知的前端了。你们亲历了共享单车从零开始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体验了出门购物带现金到扫码支付让我们告别钱包,见证了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阿尔法狗”可以打败柯洁和李世石。我想对同学们说,青春最珍贵的三个字,不是“不确定”,而是“可能性”。面对不确定的时代,只有突破思维瓶颈,学会拥抱不确定性,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升级自我认知,保持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才能在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成长。
二、以创造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国家而言,当前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内部转型发展的压力。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全面推进集成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国家迫切需要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生产模式从以往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转变,而且这种个性化生产也可以是大规模的,大规模与个性化不再是对立的两面。比如3D打印技术,就颠覆了传统行业模式。随着3D打印速度大幅提升、精度和强度改善以后,3D打印已经开始从个性化定制向批量化定制转变,已经不再是单纯打印模型和样件,更多表现是直接制造功能性产品。我校电院院长杨继全教授就是从事3D打印研究的,依托校内外机构建立的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一项研究是智能足底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内嵌128个压力传感器来进行足底压力检测,足底的压力数据会同步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医生可以根据数据解读出足底、髋关节、脊柱等身体部位的压力承载情况,继而设计出个性化定制鞋底鞋垫的3D模型,可在任意3D打印终端进行打印。这种定制化鞋底鞋垫可以矫正扁平足、高足弓、拇指外翻、脊柱弯曲等。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小企业、小微企业将是未来主要的企业形式。
对于高校来讲,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富有创意、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南师大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从科研创新突破到学生创新创业,从双创课程到“创青春”赛事,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对于同学们来说,大学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也正是你们一生中思维最活跃、最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阶段。在新的时代,你们遇见南师,创造正当时。
以创造开新局,要砥砺创新素养。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南师人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南师大正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确立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厚生品格、创新素养的一流人才”的新目标,创新素养是同学们应当通过大学生活重点提升的素质。砥砺创新素养,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创新始于怀疑,“熟知不等于真知”,作为青年人,要保持和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突破思维定势,强化求索意识,锻炼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力。还要夯实知识基础。获取知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没有理论就没有科学的、理性的怀疑。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新”的本质在于超越,没有对既有知识的扎实掌握和深刻反思,超越就无从谈起。
以创造开新局,要善于多元融合。创造是知识模块的集成和联网的过程,多元交叉融合则是最容易产生前沿和创新成果的路径。据统计,百年诺贝尔奖中,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大成就的源泉。在南师,“融合”也是我们的特色鲜明。学校拥有12个学科门类,文、理、工、体、艺各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为大家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你可以成为具有科学思维和人文情怀的人;通过专业与通识的融合,你可以成为专业特长突出,多领域融通的复合型人才。望大家珍惜学习机会,用好学习资源,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视野,善于融通。
以创造开新局,要敢于大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致力于改造世界,将创造历史作为时代新人的自觉担当。南师学子一直坚持在实践中成长。学校本科生“先锋党校”学员,一直秉持着“求真知、干实事、做先锋”的精神,七年来累计遴选近300余名党员骨干,深入盐城、句容、江宁等单位,在实践中服务基层,形成10万余字挂职日记,多次获得了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形成了良好社会反响,入选了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狙击战中,我校1018名志愿者同学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工作,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29350小时,在实践中奉献了青春力量。希望同学们在大学中能够坚持知行合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投入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劳动锻炼中,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三、以开放塑格局
当前世界,一方面世界经济复杂演变,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日益凸显,全球气候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共同利益和整体安全的世界性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国家仍秉持政治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在各种全球问题面前挑起分歧争端,企图逆全球化趋势,大搞保护主义。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无视国际共同利益的格局、命运,无视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幸福追求,转嫁风险、推诿责任,毫无大国担当。尽管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关键时期,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青年成为“第二个百年”的“筑梦人”,格局要大,视野要宽,胸怀要广,自觉做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善于合作的时代新人。
以开放塑格局,要拓展国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倡议,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脱离全球化趋势和世界性问题,退回封闭的孤岛而独善其身。南师大在办学中也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与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23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英国、美国等16所大学续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在123所海外大学设有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在这里,你们可以零距离接触世界;在这里,每年都有超过四百位同学深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作为新时代青年,希望你们能够拓展国际视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升辨别世界性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全球坐标中定位自己,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目标,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交流融合中学习借鉴,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成长成才。
以开放塑格局,厚植家国情怀。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形成拥抱世界的开放格局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百年校史上的南师英才无不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一百年前的1919年,南高师学子在“五四运动”期间,联合13所学校致电北洋政府,坚决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22年,南高师的谢远定、李国琛、吴肃等3位学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南京地区最早发展的一批共产党员。后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勤奋学习、献身教育、立志报国的进步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希望你们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在草野心天下”的浓厚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铭记中华民族的斗争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以史为鉴,“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增强民族自信的底气、骨气,练就强国志气。立足中国大地放眼世界,我们就有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底蕴底气。
以开放塑格局,培养合作能力。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当前,尽管世界上个别国家的政客不断妖魔化中国,想尽一切办法抵制合作,制造不公平竞争,但是,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唯有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才是战胜危机的人间正道。在国际合作方面,我校有很多成功范例。去年,我校加入了Belle II国际合作组,筹建了自己的实验队伍,今年六月,我校通过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多加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远程协作,信息共享,数据联合分析,获得的对撞机亮度成果打破了世界纪录,对高能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南师贡献。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但善于竞争,更要学会合作,用对话协商化解分歧,解决争端,用团队合作攻克难关,实现共赢。
四、以奋斗铸胜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奋斗铸就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奋斗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迈向了美好生活,国家奋斗创新提升了综合国力,获得了国际话语权。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我们接续奋斗。作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筑梦人,“中国梦”将在你们这代人身上变为现实,要以奋斗的姿态,将青春之志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用奋斗铸就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胜局。
以奋斗铸胜局,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每个人的奋斗目标都是独特的,应该找准目标并为之坚定奋斗。这方面,吴为山校友是很好的榜样,吴先生是我校87届美术系校友,上世纪90年代初, 经济大潮涌动, 商业雕塑大行其道。吴为山却不为所动,他说,“作为雕塑家,我觉得应该用雕塑的手法为历史人物塑像,建立时代丰碑。”用雕塑为时代建立恒久的价值标领,坚持在塑造中华杰出人物的艺术实践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吴为山的人生目标。为此,吴为山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开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新风,最终成为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同学们,这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时代,你们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这个伟大时代属于你们每一个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人。作为新时代青年,希望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用目标点亮青春梦想,用奋斗照亮前行道路。
以奋斗铸胜局,要发扬接续奋斗精神。奋斗是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持续奋斗。正是有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几个月来的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接续奋斗,才有了全国疫情的基本控制、人民的幸福安康。正是有“孤岛英雄”王继才夫妇32年的排除万难、辛勤坚守的接续奋斗,才有了黄海之上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得以保障。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中国梦”的筑梦人,你们在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更需要以接续奋斗,换取积累和质变。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向外院的杨苡老师学习,她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曾翻译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啸山庄》等一批世界名著,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虽然已经101岁高龄,仍每天看书、读报、写文章,这两年又出了两本书,一本《青青者忆》,一本《魂兮归来》,杨老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同学们,每个人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努力,你走过的每一步,脚尖都是朝着梦想的方向,你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浇开梦想之花的甘露。唯有朝着目标,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青春,不负使命!
以奋斗铸胜局,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青春的每一天都无比宝贵,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民族发展和个人成才,没有歇一歇的时间、等一等的余地。要在最好的光阴中做最有意义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于伟大的事业,用奋斗成就青春最亮的底色。在这方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校公管院孟宪平老师的故事。20多年前,他曾是一名化学老师,32岁决定读研,如今他已经是江苏省社科英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生导师。这个转变的背后是多年以来的惜时如金,他坚持每天清晨5点起床,常常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晚上9点钟才回家,他将读书、写作、研究深深刻进自己的习惯中。孟老师以几近苛刻的自律和严格的时间管理,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最富创造力的大好时期,希望大家珍惜大学时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勤奋,脚踏实地,丰富学识,增长才干,最终实现“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和“灯火阑珊处”的领悟。用努力拼搏为自己赋能,用奋斗实干让青春飞扬!
同学们: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们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大变局,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守正应变局,以创造开新局,以开放塑格局,以奋斗铸胜局,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己的人生历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路上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