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激活教育督导活力

作者:田家英 发布时间:2020-04-2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激活教育督导活力

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田家英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是重要前提与保证。南京将以《意见》的出台为契机,着力通过“四个强化”,进一步推进2019年颁布的《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落实,优化教育督导机构管理体制。 

  强化教育督导委员会功能。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见》明确了教育督导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教育督导协调议事机构的地位,关注教育督导委员会功能发挥,并将与教育督导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纳入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意见》明确教育督导委员会是教育督导的决策中枢,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并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程,明确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定位与职责,确保教育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发挥合力。《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相关单位要专人负责联系教育督导工作,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有利于教育督导委员会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畅通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推动教育督导发展的更大凝聚力。 

  南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尽快调整充实教育督导委员会,根据要求邀请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参加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学校安全专项督导等活动。实现教育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发现问题的解决力度,为教育督导工作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强化督导机构队伍建设。一是规范设置教育督导机构。《意见》要求各地设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教育督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为规范督导机构设置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二是配齐配强督学队伍。《意见》要求设立总督学、副总督学,负责教育督导工作具体落实,结合学校数量对督学配备比例做了原则性要求,为各地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提供了明确标准。三是注重提升督学专业水平。《意见》提出,要完善督学培训机制,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等,为规范开展督学专业培训,提升督学专业化水平、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意见》的学习贯彻,我们将通过深化落实《条例》,配合南京市人大,组织开展执法情况检查,督促各区按照依法治教要求统一认识,配齐配强督学队伍。并通过完善三级督学培训体系,采取专题培训、集中研训、网络学习等,加大督学培训力度,拓宽督学视野,助推督学专业能力提升。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落实。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意见》从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改革,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督导职能体系的高度,对督导机构职能发挥细化了工作要求,有利于真正发挥督导保驾护航作用。二是聚焦重点热点问题。《意见》紧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求,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教育评估监测等工作重点进行了梳理,有利于教育督导工作中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打通教育发展的堵点。三是聚焦问题整改。《意见》中完善报告制度、规范反馈制度、强化整改制度等制度设计,进一步形成了督导工作问题整改的闭环,有利于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让督导“长牙齿”落在实处。 

  南京将结合《意见》要求,细化对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评指标体系,推动教育优先优质发展;通过制定印发《南京市责任督学“一日督导”工作规范》等,加强对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的实施和研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强化督导机构管理指导服务。一是加强教育督导机构的信息报送《意见》提出,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重大事项和督导结果须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这将促进各级督导机构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让督导管理更顺畅有序。二是重视督导问题整改结果反馈。《意见》要求被督导单位要针对问题,全面整改,及时报告整改结果,教育督导机构对被督导事项建立回头看机制。这有利于督导机构把握问题整改进程,对整改情况全程跟踪和复核。三是落实督导激励机制。《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对教育督导结果优秀的被督导单位等进行表彰,强化督学实绩考核等。这有助于激发督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南京将认真组织《意见》的学习与宣传,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在优化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安排,激发教育督导工作活力。力争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激活教育督导活力
发布时间:2020-04-2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激活教育督导活力

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田家英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是重要前提与保证。南京将以《意见》的出台为契机,着力通过“四个强化”,进一步推进2019年颁布的《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落实,优化教育督导机构管理体制。 

  强化教育督导委员会功能。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见》明确了教育督导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教育督导协调议事机构的地位,关注教育督导委员会功能发挥,并将与教育督导相关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纳入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意见》明确教育督导委员会是教育督导的决策中枢,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并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规程,明确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定位与职责,确保教育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发挥合力。《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相关单位要专人负责联系教育督导工作,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有利于教育督导委员会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畅通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推动教育督导发展的更大凝聚力。 

  南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尽快调整充实教育督导委员会,根据要求邀请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参加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学校安全专项督导等活动。实现教育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发现问题的解决力度,为教育督导工作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强化督导机构队伍建设。一是规范设置教育督导机构。《意见》要求各地设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教育督导委员会日常工作,为规范督导机构设置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二是配齐配强督学队伍。《意见》要求设立总督学、副总督学,负责教育督导工作具体落实,结合学校数量对督学配备比例做了原则性要求,为各地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提供了明确标准。三是注重提升督学专业水平。《意见》提出,要完善督学培训机制,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等,为规范开展督学专业培训,提升督学专业化水平、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意见》的学习贯彻,我们将通过深化落实《条例》,配合南京市人大,组织开展执法情况检查,督促各区按照依法治教要求统一认识,配齐配强督学队伍。并通过完善三级督学培训体系,采取专题培训、集中研训、网络学习等,加大督学培训力度,拓宽督学视野,助推督学专业能力提升。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落实。一是明确目标任务。《意见》从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改革,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督导职能体系的高度,对督导机构职能发挥细化了工作要求,有利于真正发挥督导保驾护航作用。二是聚焦重点热点问题。《意见》紧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求,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教育评估监测等工作重点进行了梳理,有利于教育督导工作中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打通教育发展的堵点。三是聚焦问题整改。《意见》中完善报告制度、规范反馈制度、强化整改制度等制度设计,进一步形成了督导工作问题整改的闭环,有利于对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让督导“长牙齿”落在实处。 

  南京将结合《意见》要求,细化对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评指标体系,推动教育优先优质发展;通过制定印发《南京市责任督学“一日督导”工作规范》等,加强对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的实施和研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强化督导机构管理指导服务。一是加强教育督导机构的信息报送《意见》提出,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重大事项和督导结果须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这将促进各级督导机构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让督导管理更顺畅有序。二是重视督导问题整改结果反馈。《意见》要求被督导单位要针对问题,全面整改,及时报告整改结果,教育督导机构对被督导事项建立回头看机制。这有利于督导机构把握问题整改进程,对整改情况全程跟踪和复核。三是落实督导激励机制。《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对教育督导结果优秀的被督导单位等进行表彰,强化督学实绩考核等。这有助于激发督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南京将认真组织《意见》的学习与宣传,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在优化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安排,激发教育督导工作活力。力争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