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同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成长的天使,使父母成长为更好的人。”现在的我越发对这句话感受到认同。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今年大班,小的是儿子三周岁未上幼儿园。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全中国人民都在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疫情,也使得我有了一个超长寒假,和孩子们在家居家隔离抗战疫情。

  对比以往工作状态忙碌的我来说,这个寒假我拥有了真正跟女儿和儿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回想起之前那两年的情景,我觉得现在的亲子关系让我安心、平静并且充满信心。而两年半前的我,眼睛里看自己的女儿满满的不如意,想着改造她的行为,然后指责她,对她提要求,似乎自己班里的那些优秀的初中生学霸才是我的最爱,而女儿不是。情况越来越糟糕,所有的关系里面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越来越糟糕,女儿的行为也没有好转,而且离我越来越远,那种越是想要抓住却越抓不住的感觉让我迷失困顿。

  痛苦在心底让我难受,我对女儿做的难道不是基于对她的爱吗?

  在父母成长之路上跌跌撞撞的我,融合各种理念,结合自己的理解,也算抓到了一些自己的实践观点:

  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予以接纳、感受、引导

  情景一:爷爷奶奶好多次研究实验制作的家庭蛋糕,花尽心思,刚端上桌,宝说“啊~~,有葡萄干,我不吃葡萄干,我不吃蛋糕了。”奶奶说葡萄干很好吃的,你不是很喜欢吃的嘛。爷爷说不要闹了,把葡萄干从蛋糕里挖出来不就没有。结果是宝吃了挖掉葡萄干的蛋糕,觉得很好吃,说yummy!晚上,餐后点心依旧是中午的葡萄干蛋糕。宝又要就葡萄干这个点来发小脾气。经历中午的品尝,我掌握的信息是宝喜欢这个蛋糕,很想吃,同时中午也看见大家都吃了含有葡萄干的蛋糕,她是在惯性的讨厌葡萄干。我尝试沟通:“宝,你觉得葡萄干是什么味道?”宝:“苦的。”“哦,宝以前吃到过苦的葡萄干啊!不过葡萄干99%都是甜的,除非极少时苦的。不然你问问你老弟,他吃过一整袋葡萄干,问他有没有吃到过苦的?”老弟很认真地回忆,“不苦,都甜的。”我:“你老弟吃的葡萄干可多了,他吃到的都是甜的,不然你试试,看看这块蛋糕里的葡萄干是什么味道?”宝真的点头,吃起了蛋糕,等她吃完,我问宝:“你刚刚吃到的葡萄干甜吗?”“嗯,甜的!”

  我想从此以后葡萄干肯定不是她抗拒的对象了,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接纳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固有观点向外扩张,做一点点尝试,至于尝试的结果是保持原有观点,还是发展了新的观念,就由她自己的体验决定。

  联想更多,说不定葡萄干的苦味并不是真正依靠宝的味觉感受到了,也许是宝当时正处于害怕抗拒等等这样的情绪中,她都没有嚼过,只是人的感受太糟糕了,而恰好把糟糕的感受对应到了葡萄干上而已。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联想,也可能是我自己有这种体验吧。

  纠正行为不见效果,试试引导孩子转变思维模式

  情景二:宝会提各种各样的要求,看见小白机器人就“妈妈,我也要小白机器人”,路过摩天轮就“爸爸,我们去坐摩天轮吧”,心血来潮突然冒一句“妈妈,我们去游乐园吧”,心心念念要去花木市场找店老板“跟她的蓝猫玩玩”。宝的脑子里满是各种要求,我让她做的事比如跳绳,她甩着绳嘴里总在叽里咕噜。我提醒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大声指责她不专心,这些都没有用。我也想变成女儿的脑开关,帮她关闭这些乱起八糟的念头,可是我没这种能力。宝的这些要求和分心让我头疼,网上的各种表扬激励的表格,买回来试用一个星期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该怎么办,怎么办?

  我学习了幼儿园老师们画图的方法,在家给两个孩子分别画了两张心愿卡,原先是按周来分配的,画好就觉得不适合我们家,就用彩色卡纸重新画了。现在是只有心愿图形的心愿卡,贴在卧室门上,配上两个孩子洋洋自得的照片,买了现成的大拇指贴,每天根据表现奖励两个孩子大拇指贴,贴在他们的手上,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今天优秀表现的奖励,你们可以去贴你们的心愿卡了。”孩子在贴的时候选择有时也会犹豫,有时目标明确、毫不拖泥带水,我从不加以我的观点左右他们。他们自己的选择对应自己的喜好,他们的判断对应他们的决定,这是一种自主的意识,我认为很重要。我欣喜地得到我的结论:原来宝真的对那只蓝猫很感兴趣,对小白机器人只是一时的热度。那对于孩子们的心愿当然也要选取合适的契机加以实现完成。

  我的感受是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1、自己的要求得靠自己的付出才能获得,而不是哭哭闹闹、耍孩子脾气,利用大人心软、怕烦得到的。2、自己的心愿很多,哪些是最自己最想要的,哪些是一时热度跟风想要的,自己感受判断,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家长越不让满足,自己就越想要的面上需求。

  如何表扬肯定,以及如何批评引导

  一次我称赞女儿“数对了,太厉害了,真是巧指小博士。”这个称呼深受宝的喜爱,常常自称“我是巧指小博士啊!”每当听到这个我都暗暗庆幸,幸好女儿没有完全失去对数学的好感,当她有好的自我认定的时候,也许就是新的契机开始的时候了。我时常给宝起各种积极的雅号“英语小达人”“画画高手”“小小舞蹈家”“小艺术家”并且用最真诚的表情、真切的佩服、实在的羡慕、略带夸张的语气喊出这些雅号。

  在理解六层次中,我学习了怎么表扬肯定:一定要从表扬肯定孩子做事的动机,到表扬肯定孩子的身份价值,到最高表扬肯定孩子自身存在的人生意义,也就是BVR-身份-系统层面。而批评指责也可以有,但是只能就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具体的行为、孩子当时的行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批评,简而言之批评孩子的行为,而千万不能批评指责他作为人的信念、价值、身份、意义。理论的学习就是很拗口,又难理解,我目前多表扬肯定,少批评,即使批评,我也会说“你明明是很很懂情理的好孩子,怎么会刚才跟别的小朋友……”我学习的体验是在没有成为自己的理解之前,我还得慢慢体会。

  宝和贝叫我“妈妈”,这个称呼是我女儿、儿子跟我的亲子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想要同孩子一起成长,成长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我觉得离不开:

  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和提升

  在养育自家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老旧的观念和自己固化的行为模式解决不了现我家孩子的问题。用我自己的成长之法来引导现在环境下的孩子,他们体会不到的感受,就不真实,不真实就没有说服力。我得吸收新的观点、实践新的理念,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在成功中思考效果。当跟我的孩子们的亲子关系这个基石牢固了、自身的能力提升了、境界发展了,才会给孩子引领新的视野和高度。

  坚定信念:自己是最有资格做自己孩子父母的人

  分享一段心路历程:当我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产生怀疑:作为母亲我是不是没有别的妈妈做的好,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没有智慧引领孩子,我没有能力教导孩子……当这些自我否定出现时,是一份认可救了我:是我和先生给了我们的孩子生命,生命这份礼物是世界上最重的礼物,除了我没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资格当我孩子的母亲,母爱之深让我可以用改变自己,学习成为一名更好的母亲。同时这份自我认可,让我相信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旺盛的生命之火,来让自己不断成长和完善!

  常州常裕园区大七班 郭馨予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和孩子一同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成长的天使,使父母成长为更好的人。”现在的我越发对这句话感受到认同。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今年大班,小的是儿子三周岁未上幼儿园。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全中国人民都在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疫情,也使得我有了一个超长寒假,和孩子们在家居家隔离抗战疫情。

  对比以往工作状态忙碌的我来说,这个寒假我拥有了真正跟女儿和儿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回想起之前那两年的情景,我觉得现在的亲子关系让我安心、平静并且充满信心。而两年半前的我,眼睛里看自己的女儿满满的不如意,想着改造她的行为,然后指责她,对她提要求,似乎自己班里的那些优秀的初中生学霸才是我的最爱,而女儿不是。情况越来越糟糕,所有的关系里面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越来越糟糕,女儿的行为也没有好转,而且离我越来越远,那种越是想要抓住却越抓不住的感觉让我迷失困顿。

  痛苦在心底让我难受,我对女儿做的难道不是基于对她的爱吗?

  在父母成长之路上跌跌撞撞的我,融合各种理念,结合自己的理解,也算抓到了一些自己的实践观点:

  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予以接纳、感受、引导

  情景一:爷爷奶奶好多次研究实验制作的家庭蛋糕,花尽心思,刚端上桌,宝说“啊~~,有葡萄干,我不吃葡萄干,我不吃蛋糕了。”奶奶说葡萄干很好吃的,你不是很喜欢吃的嘛。爷爷说不要闹了,把葡萄干从蛋糕里挖出来不就没有。结果是宝吃了挖掉葡萄干的蛋糕,觉得很好吃,说yummy!晚上,餐后点心依旧是中午的葡萄干蛋糕。宝又要就葡萄干这个点来发小脾气。经历中午的品尝,我掌握的信息是宝喜欢这个蛋糕,很想吃,同时中午也看见大家都吃了含有葡萄干的蛋糕,她是在惯性的讨厌葡萄干。我尝试沟通:“宝,你觉得葡萄干是什么味道?”宝:“苦的。”“哦,宝以前吃到过苦的葡萄干啊!不过葡萄干99%都是甜的,除非极少时苦的。不然你问问你老弟,他吃过一整袋葡萄干,问他有没有吃到过苦的?”老弟很认真地回忆,“不苦,都甜的。”我:“你老弟吃的葡萄干可多了,他吃到的都是甜的,不然你试试,看看这块蛋糕里的葡萄干是什么味道?”宝真的点头,吃起了蛋糕,等她吃完,我问宝:“你刚刚吃到的葡萄干甜吗?”“嗯,甜的!”

  我想从此以后葡萄干肯定不是她抗拒的对象了,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接纳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固有观点向外扩张,做一点点尝试,至于尝试的结果是保持原有观点,还是发展了新的观念,就由她自己的体验决定。

  联想更多,说不定葡萄干的苦味并不是真正依靠宝的味觉感受到了,也许是宝当时正处于害怕抗拒等等这样的情绪中,她都没有嚼过,只是人的感受太糟糕了,而恰好把糟糕的感受对应到了葡萄干上而已。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联想,也可能是我自己有这种体验吧。

  纠正行为不见效果,试试引导孩子转变思维模式

  情景二:宝会提各种各样的要求,看见小白机器人就“妈妈,我也要小白机器人”,路过摩天轮就“爸爸,我们去坐摩天轮吧”,心血来潮突然冒一句“妈妈,我们去游乐园吧”,心心念念要去花木市场找店老板“跟她的蓝猫玩玩”。宝的脑子里满是各种要求,我让她做的事比如跳绳,她甩着绳嘴里总在叽里咕噜。我提醒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大声指责她不专心,这些都没有用。我也想变成女儿的脑开关,帮她关闭这些乱起八糟的念头,可是我没这种能力。宝的这些要求和分心让我头疼,网上的各种表扬激励的表格,买回来试用一个星期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该怎么办,怎么办?

  我学习了幼儿园老师们画图的方法,在家给两个孩子分别画了两张心愿卡,原先是按周来分配的,画好就觉得不适合我们家,就用彩色卡纸重新画了。现在是只有心愿图形的心愿卡,贴在卧室门上,配上两个孩子洋洋自得的照片,买了现成的大拇指贴,每天根据表现奖励两个孩子大拇指贴,贴在他们的手上,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今天优秀表现的奖励,你们可以去贴你们的心愿卡了。”孩子在贴的时候选择有时也会犹豫,有时目标明确、毫不拖泥带水,我从不加以我的观点左右他们。他们自己的选择对应自己的喜好,他们的判断对应他们的决定,这是一种自主的意识,我认为很重要。我欣喜地得到我的结论:原来宝真的对那只蓝猫很感兴趣,对小白机器人只是一时的热度。那对于孩子们的心愿当然也要选取合适的契机加以实现完成。

  我的感受是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1、自己的要求得靠自己的付出才能获得,而不是哭哭闹闹、耍孩子脾气,利用大人心软、怕烦得到的。2、自己的心愿很多,哪些是最自己最想要的,哪些是一时热度跟风想要的,自己感受判断,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家长越不让满足,自己就越想要的面上需求。

  如何表扬肯定,以及如何批评引导

  一次我称赞女儿“数对了,太厉害了,真是巧指小博士。”这个称呼深受宝的喜爱,常常自称“我是巧指小博士啊!”每当听到这个我都暗暗庆幸,幸好女儿没有完全失去对数学的好感,当她有好的自我认定的时候,也许就是新的契机开始的时候了。我时常给宝起各种积极的雅号“英语小达人”“画画高手”“小小舞蹈家”“小艺术家”并且用最真诚的表情、真切的佩服、实在的羡慕、略带夸张的语气喊出这些雅号。

  在理解六层次中,我学习了怎么表扬肯定:一定要从表扬肯定孩子做事的动机,到表扬肯定孩子的身份价值,到最高表扬肯定孩子自身存在的人生意义,也就是BVR-身份-系统层面。而批评指责也可以有,但是只能就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具体的行为、孩子当时的行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批评,简而言之批评孩子的行为,而千万不能批评指责他作为人的信念、价值、身份、意义。理论的学习就是很拗口,又难理解,我目前多表扬肯定,少批评,即使批评,我也会说“你明明是很很懂情理的好孩子,怎么会刚才跟别的小朋友……”我学习的体验是在没有成为自己的理解之前,我还得慢慢体会。

  宝和贝叫我“妈妈”,这个称呼是我女儿、儿子跟我的亲子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想要同孩子一起成长,成长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我觉得离不开:

  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和提升

  在养育自家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老旧的观念和自己固化的行为模式解决不了现我家孩子的问题。用我自己的成长之法来引导现在环境下的孩子,他们体会不到的感受,就不真实,不真实就没有说服力。我得吸收新的观点、实践新的理念,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在成功中思考效果。当跟我的孩子们的亲子关系这个基石牢固了、自身的能力提升了、境界发展了,才会给孩子引领新的视野和高度。

  坚定信念:自己是最有资格做自己孩子父母的人

  分享一段心路历程:当我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产生怀疑:作为母亲我是不是没有别的妈妈做的好,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没有智慧引领孩子,我没有能力教导孩子……当这些自我否定出现时,是一份认可救了我:是我和先生给了我们的孩子生命,生命这份礼物是世界上最重的礼物,除了我没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资格当我孩子的母亲,母爱之深让我可以用改变自己,学习成为一名更好的母亲。同时这份自我认可,让我相信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旺盛的生命之火,来让自己不断成长和完善!

  常州常裕园区大七班 郭馨予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