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疫情 重示范多引导巧启发

——特别寒假里家庭教育的些许实践与感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新年伊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改变了传统节日期间大家业已习惯了的往来互动模式及交流方式,让很多人于产生不同程度恐慌不安心理的同时,不得不开启相对封闭“安静”的宅居生活。

  对于不少家庭而言,这种源于全面停工、停产、停课的相对封闭“安静”的宅居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一大把平时难得的充裕“亲近”时空,也为如何把疫情、灾难变成教材,让孩子在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真实情境中拓展视野、开阔心胸、锤炼品格、磨砺意志,打开了特殊时期家庭教育的崭新窗口。

  然而,这个特殊时期对我们这些身处基层一线的双警家庭来说,正是冲锋陷阵的关键期,如何做到既不能因为孩子而放下肩头的担当,又不能因为工作而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孤寂的环境及单调的生活中滋生烦躁、恐慌、害怕、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进而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着实是对我们这一群体家庭教育与管理能力的别样考验和挑战。

  我们的女儿今年读高二,应当说她平时的学习和自理能力还是较强的,在春节以来的这段特殊时光里,我们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利用有限的工作间隙将疫情期间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示范、引导与启发等相关环节上。

  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平时,孩子从初中开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内管理相对规范到位,但课后的一些日常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往往存在一些短板、难以面面俱到。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对孩子提出相关要求前,首先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言行让孩子于耳濡目染中感悟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习性是应该摒弃的。比如,下班回家以及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外出佩戴口罩;与孩子一起就餐,不披衣敞怀、多言多语,不在餐桌上当面指责孩子饮食习惯上的对与错及学习上的缺点和不足;晚上加班回家晚了,总是轻手轻脚,在尽量不影响楼上楼下邻居休息的同时,亦不惊动正在学习或已入睡的孩子;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或疫情防控中一些认知方面的困惑时,从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更不自以为是,总是循循善诱,平等交流;平时即便自己工作再辛苦、身心再疲惫,也不卧躺无序、起居无常、动静无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乐观向上信念的引导。疫情爆发后,网上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以培养其在重大疫情或灾难情境下及时消除恐慌心理、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和信念的强大心理素质。

  我们结合本职工作,于第一时间指导孩子对信息进行归纳对比、筛选判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同时,和她一起关注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新闻和信息,将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的爆发历程、日常生活中哪些途径可能引发传播、如何有效预防等等一系列资料下载下来,然后又与她一道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让其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小视屏,发到她的朋友、同学及我们的同事圈中,让她在动手制作视屏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病毒的来龙去脉,又掌握了疫情防控知识,更甄别了各类虚假信息,在感到小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体验中,对以科学态度齐心协力阻击疫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战胜新冠病毒充满着信心。

  敬业精业意识的启发。面对这场疫情,经历此次长假,对一名高中生而言,心底一定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作为家长没必要急切地向孩子灌输一些“高大上”的说教,但有必要让孩子透过抗击“新冠”病毒这场战“疫”,了解并崇拜敬业担当、大爱无疆的人,于分享抗击疫情感人事迹的过程中播下心灵理想的种子。

  我们以介绍身边同事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坚守各自岗位、奋战“疫”线前沿、默默守护辖区群众安全为切入点,以剖析冒着被感染危险紧急奔赴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部队指战员,以及我们身边许多民警、辅警、基层干部、社区志愿者、清洁工、快递员等等普普通通的守护者胸中所蕴藏的敬业意识与担当精神为铺垫,再向她详细解析耄耋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及专家为民请命、为国担当背后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柱——精湛的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于向孩子诠释“救死扶伤”深刻内涵,以及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的可歌可泣的同时,从源头激励孩子强化学习兴趣、练就真实本领,为其在探索未来就业方向、树立敬业精业、勤业担当的人生目标等方面提供鲜活范例及有益的开导与启发。

  以上仅仅是这个特殊长假里我们与孩子在疫情当前的情境下所作的一些沟通与互动,在这么一系列的沟通与互动中,我们的感悟是: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家庭教育,每一个家庭、所有家长和孩子,都应该立言立行、择善而从,从我做起、严格自律,心存感恩、胸怀祖国,不畏艰险、奋发图强,如此,方能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向披靡。

  东台市东台中学高二(六)班 徐骁恬家庭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直面疫情 重示范多引导巧启发
——特别寒假里家庭教育的些许实践与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新年伊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改变了传统节日期间大家业已习惯了的往来互动模式及交流方式,让很多人于产生不同程度恐慌不安心理的同时,不得不开启相对封闭“安静”的宅居生活。

  对于不少家庭而言,这种源于全面停工、停产、停课的相对封闭“安静”的宅居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一大把平时难得的充裕“亲近”时空,也为如何把疫情、灾难变成教材,让孩子在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真实情境中拓展视野、开阔心胸、锤炼品格、磨砺意志,打开了特殊时期家庭教育的崭新窗口。

  然而,这个特殊时期对我们这些身处基层一线的双警家庭来说,正是冲锋陷阵的关键期,如何做到既不能因为孩子而放下肩头的担当,又不能因为工作而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孤寂的环境及单调的生活中滋生烦躁、恐慌、害怕、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进而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着实是对我们这一群体家庭教育与管理能力的别样考验和挑战。

  我们的女儿今年读高二,应当说她平时的学习和自理能力还是较强的,在春节以来的这段特殊时光里,我们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利用有限的工作间隙将疫情期间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示范、引导与启发等相关环节上。

  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平时,孩子从初中开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内管理相对规范到位,但课后的一些日常生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往往存在一些短板、难以面面俱到。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对孩子提出相关要求前,首先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言行让孩子于耳濡目染中感悟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习性是应该摒弃的。比如,下班回家以及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外出佩戴口罩;与孩子一起就餐,不披衣敞怀、多言多语,不在餐桌上当面指责孩子饮食习惯上的对与错及学习上的缺点和不足;晚上加班回家晚了,总是轻手轻脚,在尽量不影响楼上楼下邻居休息的同时,亦不惊动正在学习或已入睡的孩子;与孩子一起沟通学习或疫情防控中一些认知方面的困惑时,从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更不自以为是,总是循循善诱,平等交流;平时即便自己工作再辛苦、身心再疲惫,也不卧躺无序、起居无常、动静无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乐观向上信念的引导。疫情爆发后,网上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以培养其在重大疫情或灾难情境下及时消除恐慌心理、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和信念的强大心理素质。

  我们结合本职工作,于第一时间指导孩子对信息进行归纳对比、筛选判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同时,和她一起关注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新闻和信息,将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的爆发历程、日常生活中哪些途径可能引发传播、如何有效预防等等一系列资料下载下来,然后又与她一道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让其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小视屏,发到她的朋友、同学及我们的同事圈中,让她在动手制作视屏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病毒的来龙去脉,又掌握了疫情防控知识,更甄别了各类虚假信息,在感到小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体验中,对以科学态度齐心协力阻击疫情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战胜新冠病毒充满着信心。

  敬业精业意识的启发。面对这场疫情,经历此次长假,对一名高中生而言,心底一定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作为家长没必要急切地向孩子灌输一些“高大上”的说教,但有必要让孩子透过抗击“新冠”病毒这场战“疫”,了解并崇拜敬业担当、大爱无疆的人,于分享抗击疫情感人事迹的过程中播下心灵理想的种子。

  我们以介绍身边同事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坚守各自岗位、奋战“疫”线前沿、默默守护辖区群众安全为切入点,以剖析冒着被感染危险紧急奔赴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部队指战员,以及我们身边许多民警、辅警、基层干部、社区志愿者、清洁工、快递员等等普普通通的守护者胸中所蕴藏的敬业意识与担当精神为铺垫,再向她详细解析耄耋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及专家为民请命、为国担当背后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柱——精湛的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于向孩子诠释“救死扶伤”深刻内涵,以及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的可歌可泣的同时,从源头激励孩子强化学习兴趣、练就真实本领,为其在探索未来就业方向、树立敬业精业、勤业担当的人生目标等方面提供鲜活范例及有益的开导与启发。

  以上仅仅是这个特殊长假里我们与孩子在疫情当前的情境下所作的一些沟通与互动,在这么一系列的沟通与互动中,我们的感悟是: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家庭教育,每一个家庭、所有家长和孩子,都应该立言立行、择善而从,从我做起、严格自律,心存感恩、胸怀祖国,不畏艰险、奋发图强,如此,方能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所向披靡。

  东台市东台中学高二(六)班 徐骁恬家庭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