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仲争:甘为人梯育桃李,不忘初心铸师魂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桂仲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蚕桑系,1993-1994年印度国际热带蚕业培训研究中心进修,2003-2005年韩国东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韩国农村振兴厅名誉科学家和顾问,江苏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科负责人。长期从事高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硕、博课程六门,指导博士生10名(留学生3名)、硕士生36名(留学生3名),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次获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SCI收录38篇),合编学术著作5部。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第一),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第六)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5件,研发“诺梵”蚕丝面膜等蚕桑新产品6个。

 

  先进事迹: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和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重任,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是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桂仲争老师从教30多年来的追求目标。2005年以来桂仲争老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6名,其中全日制学生27名(含留学生3名),全日制定向学生2名,非全日制学生7名;先后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获江苏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次获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0年以来,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其中全日制学生3名(留学生),全日制定向学生7名。

  说起指导研究生经历,桂仲争老师对研究生指导方式、培养研究生学术素质、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感受颇深:“作为研究生导师就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感染学生,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因材施教,创新指导方式

  桂仲争老师所指导的46名学生中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外留学生,学生层次差异大,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差异也大,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桂仲争老师始终坚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指导他们怎样去掌握知识,而且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走上社会岗位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2006级硕士生蒋运钢同学因与原导师发生矛盾休学二年,后师从桂仲争老师,在师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桂老师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有加,经常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引导蒋运钢同学逐步认识到了完成学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桂仲争老师经常鼓励他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要尽快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实验操作技能是蒋运钢同学的短板,桂仲争老师及时帮助克服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足。从而使他逐步提升了科研能力,树立了学习信心。3个月后,该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虚心好学、不懂就问,而且各方面都非常努力。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完成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最终顺利毕业。

  2010级硕士生于洁同学(女),生性胆小,不愿与人交流,自闭现象严重。桂仲争老师首先是要求实验室其他同学主动同她交流,在生活、学习上多提供帮助;其次是自己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上对于洁同学因势利导,实验室组会和其他活动桂老师都会培养她的胆量,鼓励她发言,尽可能为她提供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后来,于洁同学逐步解除了畏惧心理,密切了与实验室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3年硕士期间她发表了SCI论文2篇,高质量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经桂仲争老师介绍,她又入韩国国立公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已入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2014级一位硕士研究生,由于精神压力大,研二下学期突然不来实验室了,班主任及学院领导多次去她宿舍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都无果。桂仲争老师知道后,先是用微信、邮件同她沟通,取得她的信任后,特地安排周末时间邀请她来办公室单独交流,了解她的畏惧心理,让她释放内心的压力,然后进行思想开导,鼓励她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经过近半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沟通,研三上学期末,这位同学终于间断性地来实验室了。看到这位同学可喜的进步,桂仲争老师非常高兴,他一边对这位同学鼓励,一边要求其他同学不歧视她并就研究工作进展和毕业论文准备方面提供一切帮助。最终,这位同学消除了思想顾虑,积极地投入到学业中,后来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顺利毕业。

  留学生难指导是现今老师们的共同感受。桂仲争老师所指导的国外留学生有6名,他们分别来自印度(博士生2名)、加纳(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和巴基斯坦(硕士生)。由于这些留学生基础教育和知识水平,以及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等有较大差异,给桂仲争老师的研究生指导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学生,桂老师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尊重他们的宗教文化以及作息时间的安排,宣传中华文化及校纪校规,从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开始训练。耐心细致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名印度籍博士研究生分别发表1篇SCI+2篇国际期刊论文和1篇SCI+1篇国际期刊论文,顺利毕业;目前在读的加纳籍博士研究生Thomas Attaribo(博二)已在国际食品科技TOP期刊Food Chemistry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

  基于多年的国外留学经历和工作体会,桂仲争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指导留学生需要注重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他们英语水平好的优点,要求他们多阅读相关英文文献、整理文献综述,并定期进行组会报告,使他们及早熟悉本研究领域,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实验方法与技术,反复讨论并制定最终研究方案;同时,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和习惯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对他们在华学习和工作期间的影响。”

  桂仲争老师近几年指导的来华留学生其家庭经济普遍困难,桂老师除了对他们学习上关心外,还经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补助,甚至自掏腰包补贴他们回国的机票费用。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和桂老师的联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更加密切。

  言传身教,提升敬业素质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朝夕之功。平时教学任务繁重,节假日才是桂仲争老师的“自主”时间。桂仲争老师说:“节假日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可以安心无干扰地完成科研任务,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和学生相处和言传身教,学生们投入科研的热情就愈发高涨,成绩才会更加显著。”

  三十多年如一日,几乎无寒暑假。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里,桂老师在科研上认真执著,坐得住板凳,守得住寂寞。除出差,不论四季变迁,他都坚如磐石般每天去实验室,经常与学生们一起为商讨课题内容,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工作到深夜。正是凭着这一个个坚实的脚印,2005年以来,桂仲争老师领衔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38篇)。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6),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5件。

  “亲力亲为”是桂仲争老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风格。在实验室开展“桑椹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研究”的10多年里,每年桂仲争老师都会亲自驾车带领学生前往30公里外的“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基地(镇江江心洲)采集桑椹和桑叶样品。五月中下旬是桑椹成熟期,天气格外闷热,每次他都和学生们一起顶着烈日在桑园一干就是一整天。实验室改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布局以及研究生到企业实训都会亲历其中,提出指导意见或协调相关工作。

  桂仲争老师一直鼓励硕士生出国留学深造,开拓视野,提升科研素质。他先后联系4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赴韩国东亚大学、韩国国立公洲大学和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联系4名硕士研究生出国学习交流(为期3个月),帮助学生协调各项出国事宜;学生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习交流任务,取得优异成绩。

  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

  立德垂范,塑造健全人格。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加剧,新观念与新事物层出不穷,研究生们也会遭遇各种困惑,彷徨忧郁。导师作为研究生在学期间接触最多、最亲近、最信赖的师长,其言传身教不仅仅在于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更在于培塑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33年来,桂仲争老师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研究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春风化雨,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浸润研究生的心灵,引导研究生健全人格品质,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

  经桂仲争老师指导,已毕业的6名博士研究生除2名印度籍学生外,都在国内高等院校从事教育或科研工作,已成为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或中层干部,有些学生已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已毕业的30名硕士研究生中,现有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管理者、行业生产主管、公司职员等;有10名同学继续深造,占33.33%,取得国外(韩国)博士学位3人,国内博士学位3人(南京大学1人,重庆大学1人,江苏科技大学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中国农业大学1人,苏州大学2人,江苏科技大学1人);现就职于科研院所8人。毕业后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学约占3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桂仲争老师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老师应德才兼备,不忘初心,甘为人梯,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要把爱与责任深刻融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桂仲争老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以德艺双馨要求自己,爱生如子,爱岗敬业,要不断创新科研路径,不断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方法,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范文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