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宇:教书育人 职责神圣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曾令宇,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工作中,曾教授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理论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充分体现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精神。个人取得了较好成绩,带教研究生也成绩优异、硕果累累。

  先后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现任江苏省免疫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骨髓微环境及造血调控。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30余篇。

 

  先进事迹:

  用爱管理,用心谋划

  曾令宇教授自1995年任教以来,先后承担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江苏省骨髓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处以及医学技术学院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无论是担任研究所职务还是学院职务,都能立足本职岗位,助力学院和学科发展。从实验室管理、学科建设到学院发展,从研究生基础理论教育到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从科技开发到对外服务,对待工作她始终常思落实之责、常谋落实之策、常抓落实之事、常求落实之效。深化学科内涵建设,科研实力得以提升。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任务,着力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改革,完善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本、硕、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多项工作中做出较大的贡献。

  严谨治学,求实创新

  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从研究生文献阅读到技术培训、从选题立题到学生毕业答辩、从日常无数次的探讨科研难题到成果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曾令宇教授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为了督促学生科研进步和科研中的技术难题得到及时解决,采取集中讨论和个别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法,实时交流和定期组会已经成了多年来的坚持,风雨无阻。线上视频会议和学术交流、线下组会汇报及文献阅读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此外,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可严重的重大难题,曾教授还经常自己出资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给学生们讲学和研讨;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和眼界,增强学生与名校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的科研素质和水平着眼于科技最前沿,曾教授一有机会就出资派遣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多名学生还积极进行会议投稿,并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一道,讨论科研成果;为了提升专业方向的国际化水平,曾教授还注重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先后派遣博士硕士研究生到日本以及国内知名院校进行联合培养,与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经有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曾教授为给学生改论文经常腰酸背痛,一个学生的论文就要反反复复改7-8稿,不达完美不罢休。

  王祥民是曾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博期间,因课题协作需要,曾到海外完成部分研究内容。在此期间,曾教授经常通过微信、QQ等方式了解课题进度,实时指导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博士研究生期间,王祥民同学出色地完成其博士课题研究,并在Haematologica、Thromb Haemost等血液专业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2019年,在王祥民博士毕业之际,曾教授从论文框架到结果分析及图表排版都进行逐一指导,论文反复修改10余稿,从论文修改中升华了王祥民博士对所研究内容的认识,经她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同时该研究生围绕博士研究内容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曾教授一贯秉承“重思维、育能力、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主观能动、勤于思考、独立创新、攻坚克难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近年来,她指导的10名学生(谢钰、张婷、罗琪、吴晓晴、丁兰、吴宇璐、褚培培、黄玉金、房婷、化静)获得国家奖学金;6名学生(洪菲、孙甜甜、张婷、陈雨婷、王维维、汪国璋)获得徐州医科大学创新课题。这与她的博学多识、与时俱进、高瞻引领是分不开的。

  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曾教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才俊,全国很多医院和高校都有他们的身影,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她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抗疫一线和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曾教授还特别关心毕业学生的工作,每当毕业季,曾教授经常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学生联系单位,给他们写推荐信,先后推荐多名学生到知名医院或大学就职。她经常跟毕业的学生交流,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难题。特别是曾教授一直跟学生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固步不前就是退步”,经常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勇创高峰,教导他们一定要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优势,做好自己医疗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医疗科研两手抓。鼓励毕业学生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为此,曾教授还亲自指导,为他们专门开设基金撰写培训会,从选题、框架到字字句句的撰写,曾教授都亲自指导,最多的一个毕业学生的基金标书,反反复复改过不下10稿。经她指导,3名学生(齐昆明,王祥民,丁爽)在入职后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甚至是面上项目。还有很多毕业学生获得了市厅级级省级多项课题,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绽放“学术型”研究生的光彩。

  为人师表,修己安人

  她不仅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学生,犹如慈母,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进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她始终牢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深知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都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只有自己修身养性、德才兼备才能培养高素质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曾教授始终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育人育事育学问”当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始终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高校女教师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品质。

  多年来,作为管理者,她始终坚持冲锋在前、享乐在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学术带头人,她始终当好领路人,带领团队凝神聚力、勇攀高峰;作为人民老师,她始终爱心育德,注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导师,她始终心怀学术,情系学子,为学生智育和德育发展做好引领。在各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委。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骨髓微环境与造血调控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30余篇。她经常讲她的所有成绩的取得与她的学生是分不开的,也是不能分开的。虽然成绩斐然,但她依然一如既往为她深爱的教育科研事业砥砺奋进,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巾帼力量,彰显着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崭新风貌和教师风采。

责任编辑:范文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