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伴随江南大学食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历经25年,已初步形成一个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本团队人员队伍成长迅速,引进海外学者和中科院博士3名,并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内顶尖学者。团队现有博导10名,硕导8名,团队成员年轻、专业背景强、梯队结构合理,形成了良好紧密的合作机制,承担了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要科研任务。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特)等奖5项,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1名,培养研究生360余名,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团队成员:张灏、陈卫、赵建新、陈永泉、顾震南、刘小鸣、田丰伟、陈海琴、李海涛、范大明、张秋香、王刚、翟齐啸、陆文伟、杨波、毛丙永、王鸿超、唐鑫。 

  【先进事迹】 

“食生(师生)益生(一生)” 

——江南大学“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先进事迹 

  文化传承,益生菌行业的导航者     

  团队的张灏老师生于苏州,自幼接受江南传统文化的熏陶,16岁考入复旦大学微生物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任教,创办了食品微生物研究室。1995年4月,陈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加入食品微生物研究室。2000年6月,张灏老师的学生赵建新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也加入了该研究室。自此,以张灏、陈卫和赵建新三位老师为核心的食品微生物研究室正式组建起来,也为今后研究室和团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自1995年至今,当年小小的研究室发展壮大成为食品学院九大中心之一的“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食生)。优秀的导师团队是团队发展的动力,“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一直紧抓导师团队的建设,提升实验室竞争力。师生员工一起努力奋斗,团结协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吸引了一批来自中科院、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的优秀人才加入团队,把最初只有3名老师的研究室发展成为大型团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食品四方研究院等国外顶级高校和研究院定期互派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团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可喜的成果。如今,“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拥有18位研究生导师,重点围绕益生菌的理论、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系统性研究(益生),而陈卫教授也成为国内唯一益生菌领域的工程院院士。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不变的是张灏、陈卫和赵建新三位老师始终团结如一,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为我国食品微生物领域益生菌事业添砖加瓦,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创新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人  

  一直以来,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人才为己任。目前,团队在读研究生来自五湖四海各大院校,专业背景区别很大,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保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这是团队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该团队在多年探索中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模块化研究生培养及管理模式,遵循“中心总体把关、指导老师关注细节”的原则。

  为了保证每一位研究生的课题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开展,团队为每个学生都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在入学前的暑假里就给学生布置与其课题相关的综述作业,让学生在整理文献、撰写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各自课题的理解,并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同时会为所有新生安排文献检索和阅读培训。此外,以预开题这种形式,锻炼学生把握科学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的课题顺利开展离不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科学思维的训练。团队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统一培训,并对所有涉及的实验方法都进行了标准化,以保证本团队的所有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针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团队要求每位学生参加至少2次大中心的学术汇报,以培养他们“讲述科学故事”的能力。此外,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校外学术会议并作墙报或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科学故事,重新评估自己,开阔就业思路。团队鼓励学生在国内原有课题的基础上向国外在研究方向上相近的实验室申请联合培养,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培养优秀拔尖人才。

  团队也不忘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研究生使用实验仪器较为集中这一情况,团队为学生安排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奉献精神。团队还要求每位博士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提前学习当教师的基本能力。此外,所有博士生在校期间至少做一次助教,所有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协助指导一名本科生,在巩固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研究生未来的职业能力。

  高效的培养管理模式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该团队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LIMS),对学生日常实验试剂采购、实验数据更新与提交、文献库整理以及日常活动交流实现了高效管理。

  行业典范,食品大健康的播种人  

  25年的光阴,“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培养了360余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也都成为推动食品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中不乏多位行业内的优秀人才,他们在高校、企业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成为食品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赵建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兼任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益生菌制品分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理事等职务,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020年申获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担任负责人,是一位典型的集科研和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范大明,一位土生土长的“江大人”,本硕博均就读于江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范大明表现了出优异的科研品质和领导能力,其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15),并带领团队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09)。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物理场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任教不到5年被评为正教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范大明已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荣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艾连中,师从张灏教授,于2007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益生乳酸菌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吸纳本中心培养的博士生王光强(导师:陈卫)加入团队,并帮助其快速成长。

  杭锋,2016年6月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卫),江苏省特聘青年研究员,现任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围绕益生菌的产业化应用开展科研工作。深耕企业10余年,开发出“莫斯利安”“淘金高手”等经典畅销的乳品单品,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为益生菌的产业应用作出积极贡献。

  翟齐啸,从大三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2010年以考研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排镉益生菌的研究,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1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兢兢业业,成果丰硕,入选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2020年6月晋升正教授。同时,翟齐啸继承了张灏老师科学严谨、和蔼可亲的作风,获得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25年,从3位老师为核心的食品微生物研究室,发展到食品学院九大中心之一的“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再到院士领衔的“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成长起来。师生相聚于食生,因益生而相伴一生。“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以其深厚的学识,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又通过导师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