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促进研究生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导师团队由5名教授组成,其中二、三级教授各1人、博导2人。团队瞄准学科国内外科技前沿,把研究生培养融入科研,完成国自然面上项目(江苏体育界唯一)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5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论文18篇,获得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其中国际青年学者奖1项。团队带领研究生深入省运动队开展多学科奥运金牌攻关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南体唯一),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次,省政府记授二等功2人次,三等功5人次。团队探索本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立核心课程群,其成果获得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学团队。在读生,完成省研究生创新计划23项,省优硕论文5篇,发表论文38篇,获奖36项。毕业生人才辈出,许多已成为正高级专家,其中二人成为本团队成员,师生传承优良。

  团队成员:钱竞光、孙飙、沈鹤军、宋雅伟、叶强。

  【先进事迹】

  导师团队建立和发展

  南京体育学院是融教学、科研、训练为一体,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体育高等院校,江苏省优秀运动队是南体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在南京举行,为了解决运动队科学训练难题,钱竞光教授带领年轻教师孙飙、沈鹤军和研究生宋雅伟、叶强组成多学科科技攻关团队,深入各运动队,开展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帮助运动队超额完成金牌任务。在后来历届全运会、奥运会科技攻关中,团队得以巩固和加强,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都成长为导师、晋升为教授,其团队合作也延伸到研究生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对运动康复和健身不断增长的需求,团队研究领域也从竞技体育拓展到康复与健身,完成一系列国自然、国社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又培养了研究生学科融合、团结合作的精神。

  竞技体育科技攻关成果丰硕

    世界冠军与研究生成才双赢

  从2005年开始,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完成历届江苏省运动队备战全运会、奥运会任务,他们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放弃大量休息时间,至今已经完成4届全运会、3届奥运会科技攻关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钱竞光教授在体操动作研究中把国际上新兴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应用竞技体育研究,完成一批新难动作设计和创新。率先建立包括肌肉系统的人体鞍马全旋动作动力学模型,提出“动肩全旋”理论。在国内外首次实现蹦床有限元和人体动力学的耦合建模,解决了网面起跳技术最佳化问题,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针对跳水项目,采用有限元建模,探讨了人、水碰撞过程水花成形规律,提出“平掌撞水,撞揉结合”的压水花理论。这些成果指导江苏体操、蹦床、跳水等运动队训练,培养出一大批世界冠军,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成为国家级(正高)奥运金牌教练。

  沈鹤军教授长期深入省优秀运动队开展心理科技攻关服务,通过心理调查和测试确定运动员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运用最新的运动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将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认知调节、注意力训练及生物反馈训练等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我省优秀运动员心理调控的能力,为其在全运会和奥运会上斩金夺银奠定了基础,两次荣获“江苏省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把研究生培养与运动队的心理攻关服务工作相结合,引导他们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帮助运动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如:正念训练对江苏省击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理性情绪疗法对江苏省击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干预研究,深受运动队好评,既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

  拓展运动康复研究新领域

    培养运动康复高层次人才

  钱竞光教授在康复领域研究中,建立偏瘫步态动力学模型,揭示步态异常机理,提出动态电刺激理论,研发动态电刺激仪,用于患者步态训练,有效促进其脑功能重组和步态康复。把有限元方法应用于股骨颈研究,提出股骨颈骨折双因素机理,通过股骨有限元和人体动力学耦合建模研究,提出预防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健身方法。其研究生有5人获得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康复科骨干,其中李勇强已经成为省人医康复科副主任,正高级专家。

  叶强教授整合团队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带领研究生将“智慧体育”融入“体医融合”实践应用,形成系列“体育+物联网”工具和手段,其中在人体运动中柔性力敏传感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丰富了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提高了科技与体育关联的有效性,探索科技在儿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师生协同创新有效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2个在读生被国家队征召担任专职科研人员和保障人员,1人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重点项目,其成果被《中国体育报》头版报道。

  服务国家“全民健身”战略

    造就运动健身行业骨干力量

  沈鹤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和研究生,坚持体育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开展不同年龄段人群身心健康的系列实证研究。研究包括: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致力于促进当代青少年健康素养、体育素养与健康促进的研究;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的研究;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体医融合”,开展了大学生和老年人群体的运动治未病的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办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社科重点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教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

  孙飙教授带领研究生们,深入基层,积极指导广大民众科学健身。开展健身科普讲座600余场;出版健身科普专著10余册,其中《孙教授笑侃运动健康》,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三等奖。“健身步道科学指导和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简称“智慧步道”),获国家体育总局重大课题立项,其成果在全国推广,“智慧步道”已覆盖全国20个省、46个城市计200多条健身步道(市场拥有率超过80%),其系统的终端显示大屏,能展示全国智慧步道300万人群的活动情况。中国体育报、人民网、CCTV-5等主流媒体曾报道了该“智慧步道”为国内外首创。

  疫情期间,孙飙教授向江苏省对口支援黄石市的中心医院捐赠运动康复小器械,及时配送了由其本人示范的“病房弹力带力量锻炼操”和“病房原地走有氧锻炼操”视频,指导该院新冠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成效显著。这次疫情苏鄂医疗和体育携手进行“医体融合”的康复治疗,是全国医疗系统康复科率先进入病房、全国体育系统唯一参与抗疫前线的一次协同实践。为此,湖北省、江苏省主流媒体均有大量新闻报道,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也给予了重点报道表扬。

  钱竞光教授带领团队和研究生完成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和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运动处方子课题研究。

  宋雅伟教授发明了足弓测量仪,精确测定脚型,借助生物力学传感测量技术、能耗计算方法,研发“智能健康老年鞋”。对网球鞋与马拉松鞋进行变载荷实验;篮球鞋足跟部压缩性能的研究,揭示不同运动鞋适配规律;研究了老年人步行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设计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的软件,为科学训练,防止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取得较高社会经济效益,创新了成果应用领域。

  本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中多人进入运动健康行业,成为该行业的骨干力量。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因材施教、人才辈出

  钱竞光教授针对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研究生特点,带领团队成员创立该专业核心课程群,2009年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创立《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课程体系,编著出版《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教材,2009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出版编著《常见病运动处方》、专著《体操运动生物力学》成为体育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根据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特点,创立《人体运动动作技术分析与诊断》课程体系,2009年获得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奖,2015年专著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2019年成为省重点教材,完成再版。沈鹤军、孙飙教授高度重视研究生教学改革,其参与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创立研究生课程、编著教材、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坚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学科科技前沿。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教学。在实验教学中言传身教,把学科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应用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毕业生中已有一批人获得高级职称,其中6人成为正高级专家。

  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学科交叉、师生合力、瞄准科学前沿,不断开拓进取的优秀导师团队。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