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经历都值得珍惜

作者:薛法根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源: 《江苏教育》二〇二〇年第六十二期

  做教育就像唐僧取经,出发时要有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不放弃,才能最终取得真经。教育生涯的每一段历程,那些留下来的专业历练的印记,既不可复制,又不可以重来,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细数从教初期的那些磕磕绊绊的琐事,品咂教育的成长意义,对自己或许是一种慰藉,对别人或许是一种启示。

换一种看法

  我属猴,任教的第一届学生也属猴,特别调皮。交接班的时候,原来的班主任茅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这个班要用“猛药”,不然收不住。

  我将信将疑:难道会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带着忐忑踏上讲台,发现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上课也老老实实,提问的时候,小手直举,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没曾想,这样的“太平日子”才过了一个多月,学生的“猴性”就开始暴露了。上课插嘴的、做小动作的、赖作业的,课后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的、做值日的时候用扫帚当武器的……麻烦一个接一个地来,我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手忙脚乱。

  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叫小齐的男孩子,三天两头闯祸不说,没有哪门功课的作业是按时完成的,放学后不是数学老师盯着他订正,就是英语老师找他要作业。所以,每天放学铃声一响,还没等老师来找他,他就像兔子一样溜走了。奇怪的是,他第二天照常来上课,见到老师还热情地问好,像没事一样,我对他有点“黔驴技穷”了。好在学校在师徒结对时,为我配了一个带教师傅,他叫徐南正,他批评学生时言语很严厉,表情却很和蔼,特别是生气的时候,会翘起兰花指,点着学生的额头,那模样让学生憋不住地笑,徐老师也憋不住地笑。“一笑泯恩仇”,最后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他带的班,学生跟他特别亲;而我带的班,我在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很规矩,我不在的时候,教室就成了“花果山”。

  一次,我在早读课上发现小齐又在抄数学作业,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大声训斥。徐老师刚好进门看到这一幕,用眼神暗示我让孩子回教室上课,然后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个孩子很特别,你能不能换一种看法?”我疑惑不解。“你看啊,小齐这孩子每天都很早来学校,就是为了补作业,对吧?”我点点头。“他不会做,就抄同学的,对吧?”我又点点头。“他只抄课代表的,不抄成绩一般的,对吧?”我有点好奇。“上次王老师赶他回家,他死活不肯回,对吧?即使老师不待见,他还是向你们问好,对吧?”我越听越觉得这个孩子就像“UFO”一样,充满了神秘感。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的内心如此强大,学习的意志如此坚定,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如此强烈!在这一刹那,我觉得这个叫小齐的孩子是如此可爱!课间,我把本子悄悄地还给了小齐,摸了摸他的头,一句话都没有说。上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小齐听得特别认真,即使他还是没有完全听懂。

  此后,我坚定了这样一个教育的信念: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孩子顽皮、淘气、喜欢搞恶作剧的背后,依然有一颗渴望学习、渴望长大,甚至渴望伟大的童心。把所谓的“差生”当作“UFO”一样来研究,你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了千百个特殊的学生,写成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如果你的班级里有像小齐一样的“差生”,那是上帝给了你一个成为教育家的机会。换一种看法,烦恼的日子也可以阳光灿烂!

严格的爱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读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个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从教前两年,徐南正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管理班级、如何组织活动、如何与学生谈话,帮助我走过了艰难的适应期,让我成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从教第三年,我便师从著名特级教师庄杏珍,踏上了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庄杏珍老师的名字,不知道她曾两次赴北京跟随叶圣陶先生编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了“形象的语言与语言的形象”等教学见解,深得叶圣陶、袁徽子等语文大家的肯定。有庄杏珍这样的导师,是我教学生涯最大的幸事,让我经历了一段“严格的爱”。

  记得是1991年初夏的一天,听说庄杏珍老师要来学校听我的课,我便让学生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读得滚瓜烂熟,还指点了一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先写一段感想,生怕课堂上学生发言时出洋相。40分钟的课上得很顺利,特别出彩的是最后畅谈对李大钊精神与品质的感想,发言的几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沾沾自喜。没想到庄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我:“学生的感想是即兴发言,还是预先写好的?”我搪塞了一下。庄老师毫不客气地戳穿了我的“小把戏”,严肃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这句话犹如针刺一般,扎得我喘不过气,直冒冷汗,也扎破了“上假课、假学习”的“泡沫”,让公开课返璞归真,走上了教学的正道。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就要奉行一个“真”字。由此,我确定了“三不讲”的教学理念: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庄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对于教学,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上课时小小的失误,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有一次,我执教《渡船》,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课尾,一位女生在总结发言时滔滔不绝,我听着有些不耐烦,就借用文中老奶奶的“唠叨”打断了她的话:“你这样说话就叫 ‘唠叨’。大概善良的女人都有点‘唠叨’。”听课的师生都被逗笑了,那个女生红着脸不安地坐下来。没想到,我自以为风趣的课堂理答环节,却被庄老师揪住不放:“你想干什么?这是风趣还是油滑?老师的笑声是赞美还是讽刺?你想要什么样的课堂?……”连珠式的拷问,让我窘迫不堪,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有人说“瑕不掩瑜”,这堂课还是上得挺好的。庄老师一针见血地说:“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教科书,一言一行都是范本。表面上是话有点出格,但骨子里是做人有瑕疵。记住啊,课品就是人品!”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教育无小事,课堂无小节,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庄杏珍老师用 “严格的爱”,磨砺了我的行为品性,也磨砺了我的教学品格。教学中的不良习惯,非“刮骨疗伤”不可。痛了,才能真正改了!“严师出高徒”,此话一点都不假。

要有主心骨

    参加过赛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听这个特级说,有道理;听那个专家讲,也有道理。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很有见地,都很有启发。问题是,你该选择哪一种?常常是纠结来纠结去,最终整成了一个“四不像”。我不止一次讲过那堂失败的作文课,每次讲述都会给自己一个警醒:教学要有“主心骨”。

  那是1990年的秋冬季节,学校承办江浙沪两省一市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学校教师要展示两节公开课。作为实验班的语文教师,我承担一节作文课。当时,县教科室的钱一舟老师建议我去上海浦明师范附属小学,学习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素描作文课,回来再设计一节类似的素描作文课。而学校邀请的几位作文教学专家认为,根据四年级教材要求,应该上一节想象作文,编一个故事。素描作文重在观察、描写,想象作文重在想象、叙事。两个思路都有新意,但就是难以在一节课上落实。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折磨”,我最终以绸都三座织女塑像为写作对象,先组织学生观察、描写塑像的形态,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塑像想象、创编故事。两个习作任务,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都要完成,难住了四年级的学生。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就匆匆赶着学生编故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只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上砸了,我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老校长姚荣荣对我说:“别灰心,机会有的是!哪儿跌倒的,就从哪儿爬起来!”在校长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毅然决定,就从作文教学开始起步。于是,我自费购买了3盘录像带《贾老师教作文》,每天下班回家,就在电视机上看《贾老师教作文》,把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用心揣摩上课的技巧,

  特别是贾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修改,那种敏锐的语感和妥帖的修改,让我深感语文功底的重要性。每周的作文课,我就把烂熟于心的贾氏作文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两年128节作文课,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到后来的小改小动,直至最后的全新设计,摸索了一条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作文教学之路。

  1993年秋季,在泰兴市襟江小学举办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上,我上了一节作文课《奇妙的魔术》,就是脱胎于贾志敏老师的素描作文课,获得了一致好评。此后,我又借鉴了吴立岗教授的交际写作理论,在班级里开展了循环日记的实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年级作文教学“课内素描训练、课外循环日记” 双线并行的实践思路,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了作文教学的“主心骨”,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陷入教学理念的“丛林”而迷失方向。我们一定要记住,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听来的,也不是看来的,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

  我一直记得巴蜀小学李斌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做”的哲学。从教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那是你“做”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故事还是事故,只要你及时记录下来,经过时间的积淀与酝酿,一定会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

责任编辑:李朋飞

每一段经历都值得珍惜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       源:《江苏教育》二〇二〇年第六十二期  

  做教育就像唐僧取经,出发时要有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不放弃,才能最终取得真经。教育生涯的每一段历程,那些留下来的专业历练的印记,既不可复制,又不可以重来,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细数从教初期的那些磕磕绊绊的琐事,品咂教育的成长意义,对自己或许是一种慰藉,对别人或许是一种启示。

换一种看法

  我属猴,任教的第一届学生也属猴,特别调皮。交接班的时候,原来的班主任茅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这个班要用“猛药”,不然收不住。

  我将信将疑:难道会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带着忐忑踏上讲台,发现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上课也老老实实,提问的时候,小手直举,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没曾想,这样的“太平日子”才过了一个多月,学生的“猴性”就开始暴露了。上课插嘴的、做小动作的、赖作业的,课后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的、做值日的时候用扫帚当武器的……麻烦一个接一个地来,我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手忙脚乱。

  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叫小齐的男孩子,三天两头闯祸不说,没有哪门功课的作业是按时完成的,放学后不是数学老师盯着他订正,就是英语老师找他要作业。所以,每天放学铃声一响,还没等老师来找他,他就像兔子一样溜走了。奇怪的是,他第二天照常来上课,见到老师还热情地问好,像没事一样,我对他有点“黔驴技穷”了。好在学校在师徒结对时,为我配了一个带教师傅,他叫徐南正,他批评学生时言语很严厉,表情却很和蔼,特别是生气的时候,会翘起兰花指,点着学生的额头,那模样让学生憋不住地笑,徐老师也憋不住地笑。“一笑泯恩仇”,最后学生高高兴兴地走了。他带的班,学生跟他特别亲;而我带的班,我在的时候,学生表现得很规矩,我不在的时候,教室就成了“花果山”。

  一次,我在早读课上发现小齐又在抄数学作业,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大声训斥。徐老师刚好进门看到这一幕,用眼神暗示我让孩子回教室上课,然后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个孩子很特别,你能不能换一种看法?”我疑惑不解。“你看啊,小齐这孩子每天都很早来学校,就是为了补作业,对吧?”我点点头。“他不会做,就抄同学的,对吧?”我又点点头。“他只抄课代表的,不抄成绩一般的,对吧?”我有点好奇。“上次王老师赶他回家,他死活不肯回,对吧?即使老师不待见,他还是向你们问好,对吧?”我越听越觉得这个孩子就像“UFO”一样,充满了神秘感。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的内心如此强大,学习的意志如此坚定,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如此强烈!在这一刹那,我觉得这个叫小齐的孩子是如此可爱!课间,我把本子悄悄地还给了小齐,摸了摸他的头,一句话都没有说。上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小齐听得特别认真,即使他还是没有完全听懂。

  此后,我坚定了这样一个教育的信念: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孩子顽皮、淘气、喜欢搞恶作剧的背后,依然有一颗渴望学习、渴望长大,甚至渴望伟大的童心。把所谓的“差生”当作“UFO”一样来研究,你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研究了千百个特殊的学生,写成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如果你的班级里有像小齐一样的“差生”,那是上帝给了你一个成为教育家的机会。换一种看法,烦恼的日子也可以阳光灿烂!

严格的爱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读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个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从教前两年,徐南正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管理班级、如何组织活动、如何与学生谈话,帮助我走过了艰难的适应期,让我成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从教第三年,我便师从著名特级教师庄杏珍,踏上了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或许很多人不太熟悉庄杏珍老师的名字,不知道她曾两次赴北京跟随叶圣陶先生编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了“形象的语言与语言的形象”等教学见解,深得叶圣陶、袁徽子等语文大家的肯定。有庄杏珍这样的导师,是我教学生涯最大的幸事,让我经历了一段“严格的爱”。

  记得是1991年初夏的一天,听说庄杏珍老师要来学校听我的课,我便让学生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读得滚瓜烂熟,还指点了一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先写一段感想,生怕课堂上学生发言时出洋相。40分钟的课上得很顺利,特别出彩的是最后畅谈对李大钊精神与品质的感想,发言的几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我沾沾自喜。没想到庄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我:“学生的感想是即兴发言,还是预先写好的?”我搪塞了一下。庄老师毫不客气地戳穿了我的“小把戏”,严肃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这句话犹如针刺一般,扎得我喘不过气,直冒冷汗,也扎破了“上假课、假学习”的“泡沫”,让公开课返璞归真,走上了教学的正道。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就要奉行一个“真”字。由此,我确定了“三不讲”的教学理念: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庄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对于教学,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上课时小小的失误,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有一次,我执教《渡船》,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课尾,一位女生在总结发言时滔滔不绝,我听着有些不耐烦,就借用文中老奶奶的“唠叨”打断了她的话:“你这样说话就叫 ‘唠叨’。大概善良的女人都有点‘唠叨’。”听课的师生都被逗笑了,那个女生红着脸不安地坐下来。没想到,我自以为风趣的课堂理答环节,却被庄老师揪住不放:“你想干什么?这是风趣还是油滑?老师的笑声是赞美还是讽刺?你想要什么样的课堂?……”连珠式的拷问,让我窘迫不堪,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有人说“瑕不掩瑜”,这堂课还是上得挺好的。庄老师一针见血地说:“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教科书,一言一行都是范本。表面上是话有点出格,但骨子里是做人有瑕疵。记住啊,课品就是人品!”这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教育无小事,课堂无小节,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庄杏珍老师用 “严格的爱”,磨砺了我的行为品性,也磨砺了我的教学品格。教学中的不良习惯,非“刮骨疗伤”不可。痛了,才能真正改了!“严师出高徒”,此话一点都不假。

要有主心骨

    参加过赛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听这个特级说,有道理;听那个专家讲,也有道理。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很有见地,都很有启发。问题是,你该选择哪一种?常常是纠结来纠结去,最终整成了一个“四不像”。我不止一次讲过那堂失败的作文课,每次讲述都会给自己一个警醒:教学要有“主心骨”。

  那是1990年的秋冬季节,学校承办江浙沪两省一市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学校教师要展示两节公开课。作为实验班的语文教师,我承担一节作文课。当时,县教科室的钱一舟老师建议我去上海浦明师范附属小学,学习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素描作文课,回来再设计一节类似的素描作文课。而学校邀请的几位作文教学专家认为,根据四年级教材要求,应该上一节想象作文,编一个故事。素描作文重在观察、描写,想象作文重在想象、叙事。两个思路都有新意,但就是难以在一节课上落实。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折磨”,我最终以绸都三座织女塑像为写作对象,先组织学生观察、描写塑像的形态,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塑像想象、创编故事。两个习作任务,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都要完成,难住了四年级的学生。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就匆匆赶着学生编故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只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课上砸了,我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老校长姚荣荣对我说:“别灰心,机会有的是!哪儿跌倒的,就从哪儿爬起来!”在校长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毅然决定,就从作文教学开始起步。于是,我自费购买了3盘录像带《贾老师教作文》,每天下班回家,就在电视机上看《贾老师教作文》,把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用心揣摩上课的技巧,

  特别是贾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修改,那种敏锐的语感和妥帖的修改,让我深感语文功底的重要性。每周的作文课,我就把烂熟于心的贾氏作文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两年128节作文课,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到后来的小改小动,直至最后的全新设计,摸索了一条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作文教学之路。

  1993年秋季,在泰兴市襟江小学举办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上,我上了一节作文课《奇妙的魔术》,就是脱胎于贾志敏老师的素描作文课,获得了一致好评。此后,我又借鉴了吴立岗教授的交际写作理论,在班级里开展了循环日记的实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年级作文教学“课内素描训练、课外循环日记” 双线并行的实践思路,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了作文教学的“主心骨”,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陷入教学理念的“丛林”而迷失方向。我们一定要记住,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是听来的,也不是看来的,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

  我一直记得巴蜀小学李斌老师的一句话:教育是“做”的哲学。从教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那是你“做”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故事还是事故,只要你及时记录下来,经过时间的积淀与酝酿,一定会酿出属于自己的思想。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