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用生命的火种点燃五彩缤纷的世界

——灌南县张店镇南闸小学优秀班主任孙作来事迹

作者:夏丹华 潘志贵 宋根东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从张店镇驱车北上西行,途经新沂河大堤,过盐河船闸,紧靠河堤南边就是孙作来工作的地方——南闸教学点。南闸教学点校园不大,几棵高大的松柏屹立在教室门前,唯一的校舍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但干净整洁。作为张店小学一个较偏远的教学点,南闸教学点只有6名学生,2层楼的老校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之一。现南闸村教学点负责人孙作来,中共党员,自1983年开始,扎根这里,度过了他37年教学时光。 

  牢记使命 

  1983年当合同教师时起,孙作来就以微薄的收入负担着全家5口人的生活,但他毅然选择坚守。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孙作来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轨迹上,对待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孙作来一丝不苟,学困生、调皮学生在他的手里很快就能转化。“既然学校把孩子们交给了我,教育好他们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孙作来进修了专科。他的执着与坚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和组织的认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2018年,作为优秀村小校长代表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境外(台湾)培训。 

  爱校如家 

  从教37年来,孙作来把家安在了学校,校即是家,家就是校。学校虽然偏僻,条件虽然差,孙作来对教书育人的执着、对农村孩子的爱更浓,37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工作第一线。农村办学条件差,学校的很多设施都是在一边教学的情况下,一边建设的,孙作来既是教师,也是木匠、泥瓦匠。拿着微薄的工资,家庭生活经常捉襟见肘,但孙作来从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每天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因为他深知,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心。孙作来说,“农村很多孩子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把孙子孙女捧在手心里,舍不得管,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就这样,孙作来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爱生如子 

  “刚工作时我们都是合同教师,收入较低,很多同事陆续都走了。”孙作来说,“但我喜欢孩子,教书是我的梦想,我留下。”为了补贴家用,孙作来承包了15亩耕地,学校田间两头跑。“最早这里有上百个学生,现在只有6名,都是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孙作来说,37年来,孩子们学习条件越来越好,而教学点学生越来越少。为了让6名新生尽快适应小学新环境,56岁的“孩子王”孙作来上课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课间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生长在农村,农村孩子读书不易。别说只有6个学生,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要教下去,认真教下去。”已近退休的孙作来对乡村讲台依然眷恋。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要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孙作来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教育,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稳步前行。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2017年秋学期,一名一年级学生突发高烧,学校离医院有三公里的路程,孙作来打着手电筒,高一脚低一脚把生病的学生背到了医院,一边让医生检查病情,一边联系家里有电话的学生家长,请他们转告该生家长相关病情。一年级3名同学因家庭特别困难,冬天无棉衣、棉鞋,手冻肿,脚冻裂,寒冷折磨得他们面临失学,为了能让他们继续上学,孙作来利用双休日赶到镇上为三名学生买了棉衣、棉鞋,帮他们度过了冬天。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任教37年来,无论办学条件多差,无论收入多微薄,孙作来对教育事业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过,任何时候都是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6月孙作来被确诊为骨癌。但癌症没有击垮孙作来,他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咬牙做了手术。即便在术后休息期间,孙作来仍惦记学生,惦记三尺讲台,“也曾绝望,也曾痛苦,但一想到孩子等着我,我不但要活得开心,而且还要扛起责任。” 

  术后返校,学生们围着他都流泪了。“那一刻,我觉得非常暖心,非常感动,我一定要坚持住。”孙作来说。上课时突发疼痛,他就撑着讲桌,仍然坚持上好每节课。1031日病情加重,癌细胞扩散到全身,孙作来不得已离开他的讲桌,躺进了重症监护室。但当学校领导看望时,他仍不忘他的学生,并郑重交上新一年度的党费。 

  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带到辽远的后世。”孙作来老师也坚信,一个人只要用爱心对待一切,高山可以夷为平地,山谷可以化为平川,贫困可以化为富有,寂寞可以成为愉悦,生命的火种会点燃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