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抗”东进:艰苦卓绝斗敌寇(图)

作者:浦敏琦 发布时间:2016-07-18 来源: 《新华日报》

蠡湖街道居民参观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浦敏琦摄 转自《新华日报》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江抗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不欺负老百姓,个个爱护江抗军……”这是70多年前,在江南大地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歌中所称颂的“江抗军”,就是当时活跃在苏南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

  在波澜壮阔的抗战中,新四军东进抗日,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鲜红的战旗屹立在苏南东路大地。

  6月28日,无锡市蠡湖街道70多位社区居民来到无锡梅村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追忆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江抗’东进是新四军历史上的光辉一页。”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馆长朱小清说,纪念馆展示新四军深入敌后苏南东路地区,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纪念馆坐落于锡东烈士陵园旁,外观呈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江南民居风貌。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热烈欢迎‘江抗’抵锡东”巨幅石雕,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与日伪斗争到底的决心至今仍能感受到。纪念馆设有日军侵占苏南东路地区、新四军“江抗”东进抗日、“新江抗”挺进无锡、新四军重返无锡、抗日战争时期在无锡牺牲的革命烈士等五大展区,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模型、景观、雕塑等,全方位再现了“江抗”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1939年5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叶飞率领新四军第六团,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挺进苏南东路,抵达无锡梅村,拉开了苏南抗战序幕。

  在“新四军‘江抗’东进抗日”展区,再现了意义非凡的“血战黄土塘”,这是 “江抗”东进征途中与日军打的第一场胜仗。1939年5月29日,由“江抗”二路司令员吴焜率领的主力一部,在肃清苏州、常熟地区日伪武装后,回师途中在锡东北隅的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发生战斗。双方激战半天,日寇依靠装备优势,不断凶猛扑来。我方赶来增援部队迅速进入阵地,9挺机关枪一齐开火,其中有一挺苏式转盘机枪,火力特别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直至傍晚,日寇被击毙30多人。黄土塘战斗捷报传来,不仅让当地老百姓扬眉吐气,更是增强了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心。

  为了使抗日的火焰燃烧到江南各地,“江抗”决定冲破日寇的重重封锁继续前进。

  浒墅关是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关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寇驻有重兵。1939年6月24日,“江抗”部队冒雨直插浒墅关。深夜,战斗打响,“江抗”摸入敌人营房,投入几颗手榴弹,正在熟睡的日军瞬间毙命。此役,“江抗”歼敌34人,还炸毁了100多米铁轨,迫使沪宁交通一度中断,上海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夜袭浒墅关的消息。“日寇做梦都想不到,中国的军队竟然在他们的占领区‘虎口拔牙’,这场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朱小清评价道。

  纪念馆内陈列的水壶、医药箱、文件箱,以及送情报用的菜篮、鱼篓子,无不诉说着曾经的战斗岁月。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梅村文化站原副站长张金龙介绍,当时在宿营地,“江抗”部队向老乡借来稻草,铺在地上,和衣而卧。开饭时,汤里没有油水,只有青菜叶子浮在锅里。因为条件太苦,每个人身上都长了虱子、疥疮,连司令员、政委也不例外。但大家毫不抱怨,更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江抗”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1940年,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成立,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部队从皖南军部行军到茅山,路上走了18天,每晚到达宿营地时,谭震林就组织干部学习讨论,共计学了10多次。他出过题目后,大家分组讨论,学习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和到江南如何完成新任务等问题。

  抗战期间,“江抗”在苏南地区坚持敌后抗日,从东进初期的1000余人发展壮大至5000余人,有力地钳制了日寇,扩大了影响力。“今天幸福的日子都是千万革命先烈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斗争出来的,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参观结束,蠡湖街道居民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