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陕北好江南”

作者:晓 水 发布时间:2016-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汽车沿着连绵起伏的盘山公路曲折前行,满眼望去,尽是一望无际的土黄色的丘陵,间或有些许的绿色植物点缀其上,形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就在车上游客昏昏然沉入梦乡之际,导游突然大叫了一声:“看,那就是南泥湾!”

  南泥湾,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俨然已经成为那个特定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给自足精神的代名词。国人熟悉南泥湾,是由于那句“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歌词,但其实早在百年前,这里便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使他们互相残杀,才使这里变成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的荒凉之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名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其困难可想而知。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物质财富。1942年,边区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