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翻转”出大成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高校学生党课如何进行改革?扬州大学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微党课“翻转”出大成效

与外教共同学“习”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崔益军 姜雪) “没想到党课还可以这么有意思,音视图文的组合呈现效果太棒了。”近日,扬州大学大二学生王子铭“误入”一党员培训课堂,竟然舍不得离开了。他所说的党员培训课就是该校外国语学院推出的“微党课”在各校区巡回开展的分享会。

  长期以来,高校党员和积极分子培训总是少不了“党课”,而传统的党课是老师在上面讲大道理,学生在下面开小差,形式单调,效率低下。怎么办?从去年起,扬大外国语学院党委打破传统,试水党课教学改革。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推出系列“微党课”视频,收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教学翻转,变“注入式”为“探究式”

  “今年的党课该怎么开?”去年新学期开始后,扬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胜乐在编制培训计划时陷入了沉思,是继续传统讲座式教学还是尝试创新突破?就在此时,学院专业英语教研室的一次翻转课堂实践课给了他很大启发,何不让党课也“翻转”一下?他立即开始谋划此事。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走上讲台担纲老师。”很快,一项面向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微党课视频征集活动在师生中发动起来,短短一周的时间,竟然收到近百份竞赛作品。有的虽然画面粗糙,有的授课还很结结巴巴,但刘胜乐欣喜地发现到参与者的主动和积极,“有的团队为了备好课,连续几晚不睡觉查阅资料,学院的录播室总是排排满满的。”

  如何让课堂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本次微党课主题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主讲同学不再枯燥地讲授党员权利义务等等,例如两学一做、一带一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主题也被列入参考选题。“要让党课活起来就必须找到师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然后紧扣党课主题,效果会非常好。”刘胜乐坚信这一点。

  一个小翻转给党课带来了可喜的大变化。,该院连续两学期党课培训近150人,旷课率明显下降,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互动与交流多了,师生满意度也从60%提高到85%。

  中西结合,让专业融入党课血脉

  专业学习到底和党课培训有多远?当专业遇到党课,到底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刘胜乐尝到教改甜头后,又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就在去年底,学校给各学院分党校配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读本,给外国语学院送去的则是外文版。看到这些,刘胜乐突然想到一个创新尝试。

  很快,在一场党课培训课组织的研讨沙龙上,学院党委请来了阿拉伯语外教何爱伦,请她参与到讨论当中,将读本当作讨论教材案例开始互动交流。“要是平时,学生拿到厚厚的读本,肯定没有读下去的勇气,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有了更丰富的思维。”刘胜乐说。

  紧接着,一个常态化的“微党课——学‘习’沙龙”在扬州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何爱伦和美国外教艾瑞克成了沙龙的常客。文化的碰撞、思维的差异并没有让大家离政治理论越来越远,相反却越走越近,越来越有共识点。

  就在最近,扬大外国语学院微党课又搭上了考研复习的便车,师生党员深入各个校区,开设义务讲座辅导考研的同学强化时政词句的语言翻译。

  成果分享,让党课课堂“转起来”

  微视频的录制让参与师生深受锻炼和启发,收获很大。但毕竟亲自授课的学生人数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师生学习并参与进来?就在今年初,一项跨校区的微党课巡回分享会拉开帷幕。与一般的被动式党课培训不同,本次分享会很注重互动环节,以故事为主线,以视频为载体,真正地打破单调的文字表述形式,有情节,有温度,真实不做作,将听众带入有声有色的课堂状态。

  “学院的微信、微博平台同步直播我们的分享细节,师生可以留言与评论,对微党课和分享活动提供建议,进而指导我们调整和完善。”刘胜乐表示。

  据他介绍,本次微党课的内容覆盖范围广,涉及时事政治、党史党建、政治法规、廉政教育、社会热点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的不同需求。“为了让微党课效果更长远,我们会将微视频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发布,让更多的人因此受益。”

  “守望道德星空,做‘严’和‘实’的文化人,恪守学术道德,提高党性修养。”刘胜乐最后说,“学院党委将继续将微党课打造成‘精品课程’,用心翻转,用力翻转,用情翻转。”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