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惠民”的真切行动

作者:柏庆友 乔继宁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教育惠民”的真切行动

  ——盱眙县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9月底,在江苏省盱眙中学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高一新生庞玉洁,不到一个月,她已经适应了高中生活,升学的喜悦还洋溢在脸庞。这个来自盱眙山区仇集初级中学的女孩,以优秀成绩考入盱眙中学,让全家人都很骄傲。

  3年前,庞玉洁从当地村小毕业,和村里其他家长一样,父亲老庞也想把女儿送到县城读书。然而,仇集初中前来家访的老师讲的一番话,让他决定:让孩子留在仇集!老庞为何作出了这个决定?孩子在偏远的乡镇学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又在哪里?《盱眙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13–2016)》见证了“庞玉洁们”的成长。

  盱眙县教育局局长张鹤鸣告诉记者,该县从2013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师资培养工程,通过文化立校全面提升学校品质品位,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百姓真切地提升教育‘获得感’。”

  优化资源配置,乡村教育喜现“幸福回归”

  2013年起,盱眙县教育局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制定了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质量提升行动正式开启,仇集初中有信心有决心提升教学质量!”正是这样的庄重承诺,让庞玉洁的父亲最终决定让孩子留在家门口读书。

  盱眙县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制定此方案,教育局做足了功课。从2013年起,教育局对全县50余所中小学进行蹲点摸底,对6000余名在编教师进行核编登记,综合调研200余场次,梳理难题100余条,出台各种规章制度20余项。此外,《方案》根据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现状,把全县所有学校分成三种类型,以学业质量检测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主要内容,确定学业质量阶段目标:一年薄弱提升、二年基本合格、三年优质均衡。除了实行学校分类发展,盱眙县还公开选聘16名正副校长、10名县教研员,教师交流、聘任等行动同步推开,从机制、队伍方面为质量提升行动提供了支撑。

  每年暑假,盱眙县教育局都要召开全县义务教育质量总结大会,公布各中小学上一年质量检测成绩,先进学校和后进学校的校长分别上台发言。穆店初级中学校长郭信兵告诉记者:“每年质量大会前,我心里总会很不平静,很期待,急切地想知道我们学校的成绩,又很紧张,担心哪个方面没做好!”

  3年来,从基础设施到教育信息化工程,从装备提升到平安校园创建,盱眙县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县撤改扩建了学校100所,新(重)建校舍29万平方米;实施校安工程项目156个,校安工程建设资金10.4亿元;装备提升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资金5000万元;全县中小学塑胶田径场建设资金1914万元;中小学“三防”经费670余万元,创建标准化校园警务室65个;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确保全县11所农村小学43辆校车安全平稳运行,解决2000余名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创建省级平安校园8所,市级平安校园38所……

  2014年,盱眙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盱眙县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称号。比起这些荣誉,更令人欣慰的是,仅2015年一年,该县官滩中心小学就有17名学生选择从城区学校转回,这一现象在兴隆、仇集、维桥、穆店等乡镇也同时出现,人们把这称作盱眙教育的“幸福回归”。“现在哪用再花钱托关系进城读小学、初中?在家门口学校读书照样出成绩!”3年以来,这样的想法在家长间流行开来。

  抱团共建师资,培育新时期“红烛先锋”

  仇集初级中学地处盱眙西南,与安徽接壤,交通不便、师资匮乏,是盱眙县教育教学相对薄弱的公办初中。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努力探求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路径——“结对帮扶,借力名校资源;抱团取暖,成立教育联盟”。学校主动向盱眙第二中学寻求支持,二中则精选各科优秀教师与仇集初级中学教师同科结对,实现资源共享,精准帮扶,加快了双方教师的专业成长。采访中,仇集初级中学校长周飞告诉记者,学科配置不均,教学水平参差,这是农村中学面临的共性问题。为了整合资源,互促互进,学校与王店、桂五、河桥、穆店、维桥五地学校联合组建了六校联盟。“每校承担一门学科,每月开展一次学科联合教研,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联考。教师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学科欠缺得到了弥补,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工作激情得到了激发,各校教学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周飞欣喜地说。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盱眙县明祖陵希望小学校长谈震如是说。该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梦想课程”建设,组建“梦想团队”,将全校45周岁以下教师编成语文、数学、英语学科3个“梦想课程”探索、实践小组,在实践中反思、变革自身的课堂教学。

  2013-2016年,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先后接受了四批累计212名来自县内5所学校的支教教师。对教育局选派教师支教的举措,校长李春祥连声称赞:“支教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湛、乐于奉献的师者,为马坝小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张守志就是其中一位突出代表,擅长教育技术研究和运用的他,在马坝小学工作期间,为学校信息技术提升和技术应用“花精力、动心思、出点子”。在张守志的帮助下,马坝小学在2015年“一师一优课”评比中优课获奖率居全县之首。此外,学校坚持“走出去”,组织骨干教师赴上海、南京、南通等地学习进修达100人次。与淮安市实验小学、淮安小学联动开展“幸福教育乡村行”“互联网+远程同步互动”等活动,在相互借鉴中拓宽视野。

  据了解,自《方案》实施以来,该县近900名城区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近500名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执教,166名校长、副校长被提拔、交流或调整。组织教干教师培训1万余人次。仅2014-2015年,全县就有150名校级干部、2680名教师跨校交流,490名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2016年县内培训校长、副校长300余名,支教教师261人,跟岗学校教师26人。

  近年来,盱眙县在师德建设上狠下力气,陆续推出“温暖教育365”“红烛先锋365”“立标杆、争三好”“十大好家风评选、师德师爱微行动”等师德建设新举措,明确规定将师德表现和育人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同时,对全县教师展开师德集训,一学期一小训,一学年一大训,两年一轮训,教师年参训数都在1.2万人次以上。全县教师涌现出候选“中国好人榜”的狄艳、“全国优秀教师”接兴国、“江苏最美幼儿教师”纪巧、“淮安十大杰出青年”朱政、“淮安最美教师”吴凯等一批先进模范。

  该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广金介绍,2016年全县正式启动“11123五好工程”,即每年评选10所好学校、10位好校长、100名“盱眙好教师”、200节“盱眙好课堂”、300名“盱眙好学生”,力争将盱眙的师德建设和教育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特色文化创建,学校增添“品质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盱眙县教育局三年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前几年实施 “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近3年来,盱眙更加注重用学校文化和内涵提升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各学校加大投入,各显神通,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精彩纷呈。

  走进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两栋主体建筑映入眼帘——“十思楼”和“九想园”,与校园里的“诗歌长廊”和主题浮雕一道,构建出如诗如画的“思?想”校园。全县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启动后,该校投入42万元将图书室面积扩充到300平方米,新增藏书39800册,另有电子图书20万册,报纸杂志164种。2016年,该校继续投入近120万元,增设书法教室、标本陈列室、心理健康教室、劳技室、录播教室等设备设施。为了把现代气息与古典文化融为一体,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20万元,打造“墨客墙”“敬孝图”“国学苑”“名人坊”等人文景观,营造“净静敬竞”走廊文化和“乐学善思”的室内文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课堂内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以文化立校,学校才能持续、和谐、快速发展。学校文化不仅落实在课堂上,更应该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谈震说。作为我省第一所希望小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校长期坚持“心存仁爱,行在方圆”的核心文化理念,在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爱社会”“六爱教育”的同时,还通过文化环境营造、爱心文化打造来引领师生发展和成长。

  为让全体师生铭记感恩,学校建成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爱心文化园。园内布置有10余个景点,如“心的呼唤”,呼唤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来关注、关爱乡村教育和留守孩子;“心连心”,全体师生与关爱教育的人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读书园”,努力学习,无愧于社会的关爱;“反哺园”,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每一个景点都富有爱的教育意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淮安市最美教师称号的接兴国是明祖陵希望小学的“爱心明星”,以他名字命名的盱眙县“兴国爱心工作室”,目前已有72位教师参与,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2.6%。如今,“用爱成就师生,让爱成就学校”的教育理念正在希望小学落地生根。学校的爱心教育项目已被淮安市教育局批准为2016年“淮安市特色文化培育项目”,成为了盱眙教育的特色品牌项目。

  截至2016年8月,盱眙县三年质量提升行动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张鹤鸣说:“百姓对教育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教育才有价值,教师才有成就。下一步,盱眙县新一轮的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即将开始,我们相信,盱眙百姓将会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