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省的“江苏实践”

作者:郑晋鸣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十二五”期间,江苏教育在规模水平、质量提升、制度建设、 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实现显著跨越——

建设教育强省的“江苏实践”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十二五”过去了,答卷如何?2016年1月28日,出席江苏教育发展专家咨询会的全国知名专家们一致认定:江苏“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发展水平总体超过世界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从纵向、横向、省内和国际4个维度对比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后认为,“十二五”这5年,江苏教育在规模、普及水平、质量提升、制度建设、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跨越,实现了2015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目标。

  “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全省教育相对于省定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目标,达成度为71.6%,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类教育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教育发展环境最好、改革力度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教育成果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我们努力把百姓对教育的期待变成切实的行动,把百姓对教育的殷切希望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以规划和标准引领教育强省建设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和标准的引领作用,是江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一大特色。2010年9月,江苏制定出台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并在全国率先颁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循。

  2011年3月,江苏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各层次、多类别的调研座谈随机展开。2011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江苏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提出全省所有县(市、区)将分4个批次于2018年前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2012年3月,《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颁布。在《规划》和《指标》的指导之下,2015年6月,江苏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 

  2013年1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该体系总体框架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46项,突出了教育公平与办人民满意教育。2014年10月,江苏首份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报告出炉,这是继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之后的又一创新举措。首份监测报告显示,江苏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局良好,初显成效。当年年底,江苏超过90%的县(市、区)通过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15年5月,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重点加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改造。

  截至2015年底,一系列的指标说明,江苏用规划和标准引领教育强省建设的做法取得了累累硕果。江苏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江苏着力加强教育领域关键和薄弱环节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完备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沈健强调,作为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江苏基本建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2012年,江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免除,中等职业学校也实行全体学生免学费政策。省属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提高到10800元,5年增长2.25倍。

  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茫茫的原野上,出没着棕熊、水牛、野猪、小鹿,不远处的野猫、赤狐警觉地竖着耳朵,水里的绿海龟、中华鲟、扬子鳄若隐若现……”作为省首批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育项目之一,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环境·生命”课程基地的动物博物馆里“成员”众多。校长孔建华说,在课程基地里,生理解剖实验室、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早已投入使用,学生们在创新型课堂中进行体验式学习。 

  2011年,江苏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江苏共投入逾3.6亿元建设234个高中课程基地,开设相关选修课709门,一大批课程从书本走向实体,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个个抽象的学科变得触手可及。这一创新之举为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起跳点,很多学校由此找到了新的发展突破口。 

  沈健说,“十二五”期间,江苏教育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基层先行先试,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在基础教育方面,江苏形成了省、市、县及学校共推课程改革生动局面:苏州市打造“苏式教育”品牌;泰州市5000多个学生社团,100%覆盖全市中小学,学生社团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在职业教育方面,江苏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融通”的发展机制。201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进行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如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3”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等创新举措频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雏形呈现。在高等教育领域,江苏以扩大办学自主权为抓手,推动创新发展。如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目录内专业,下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改革与建设项目评审权等。从2012年起,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属院校增加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5所院校在省内实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 

  以群众“优质教育获得感”评价教育强省建设 

  “提高质量,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5年9月,时任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在面向江苏教育咨询委员会全体委员时说的这番话,不仅是江苏省领导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也成为江苏广大教育系统工作者的共识。 

  2012年3月,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江苏高等教育从“规模第一”向“质量第一”迈出关键性步伐。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介绍,“优势学科建设”一直是江苏高校的“领跑”项目。5年来,江苏高校在此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江苏21所高校的77个学科进入最新一期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同类学科前1%,进入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在2013、2014、2015三个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榜单上,江苏高校获奖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省高校还共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75项,排名全国第一。 

  2013年,江苏颁布实施《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率先在全国将教学成果奖评奖范围扩大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了全口径、全覆盖。2014年9月9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年度获奖结果揭晓,江苏特等奖、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2015年7月,江苏勇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七连冠”。 

  教育好不好,群众的口碑最有说服力。2015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日报》联合腾讯推出“2015,为中国点赞”活动,邀请全国近4579万名网民“点赞”民生行业。结果显示,江苏教育在全省15个民生领域的满意度排名第一。 

  2010年以来,江苏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2013年初,江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 

  目前,江苏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50万人。“十二五”以来,江苏财政统筹中央奖补资金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经费超过27.5亿元,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7%,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是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江苏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十二五”期间,江苏累计发放资助经费198.6亿元,是“十一五”总量的140%。在最近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中,江苏总分位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沈健指出,“当前,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正处在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全省教育系统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教育工作放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咬定‘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不放松,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 孙其华 赵建春 缪志聪)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