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省的“铿锵足音”

作者:任松筠 发布时间:2016-03-10 来源: 《新华日报》

    本学期,镇江市迎来了23名江苏省首批免费男幼师毕业生。工作不久,这些男教师就显示出了在提高幼儿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图为2015年12月4日,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男教师蔡靖与孩子们一起玩投掷沙包的游戏,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

唐守伦 摄 

建设教育强省的“铿锵足音”

——“十二五”江苏全面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赵建春 梅香 王丽 董康 吕玉婷 任素梅 王艳芳

  “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部署要求,深入贯彻国家及省教育规划纲要,改革创新,务实奋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类教育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6年1月28日,出席江苏教育发展专家咨询会的全国知名专家们一致认定:江苏“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发展水平总体超过世界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已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专家指出,“十二五”期间,江苏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精彩纷呈,各项教育核心指标,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多个领域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江苏教育引领了全国教育改革的风气之先,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带。江苏以实现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扎实办好各项教育民生实事,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惠及全省人民,其工作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借鉴。

  “我们努力把百姓对教育的期待变成切实的行动,把百姓对教育的殷切希望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谈起“十二五”江苏教育发展,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满怀深情地说,“这一时期,是江苏教育发展环境最好、改革力度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教育成果最为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规划引领

  构建江苏特色现代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是江苏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一大特色。2010年9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制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并在全国率先颁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做到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011年3月9日,江苏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决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6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江苏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提出全省105个县(市、区)将分四个批次于2018年前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2012年3月,江苏颁布《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该指标详尽而具体,包括“普及巩固与机会均等”“规划布局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与教师素质”“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教育管理与经费保障”等5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30个二级指标。在这样明确的指导之下,2015年6月江苏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第一省”。

  “十二五”时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江苏着力加强教育领域关键和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形成完备的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全面实施学前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部分地区率先探索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致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制定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重点加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改造,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刘延东副总理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布局、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基本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教体系。

  ——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实现每个省辖市拥有1所普通本科学校的目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步伐,深入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江苏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施细则》。基本形成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并打通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确认记录转换的通道。

  截至2015年底,江苏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指出,从四个维度来看,江苏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一个维度是纵向看,这五年江苏无论从教育的规模、教育的普及水平、教育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制度建设都有一个明显的跨越;第二个维度是横向看,江苏教育无论是事业规模、事业发展水平、质量和制度的创新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都处在全国前列;第三个维度,江苏教育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列,在行业评比中群众的认可度很高;第四个维度,江苏教育绝大多数发展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达到或者逼近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

  改革创新

  建立教育科学发展新机制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改革全速推进,为“十三五”教育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路径。

  2011年11月,我省全面启动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时启动学前教育5年行动计划。我省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试点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男生培养工作,次年又印发《江苏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办法的通知》,鼓励优秀男性初中毕业生报考幼教专业,毕业后到幼儿园任教。此外,我省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机制。

  为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我省从2011年起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共投入逾3.6亿元建设了234个高中课程基地,开设相关选修课709门。同时,先后启动全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等项目,在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形成学校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7月,省教育厅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在未来5年内,我省每年将重点扶持30个左右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不断形成新形势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江苏经验”。

  在职业教育领域,我省从学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融通”的发展机制。2011年,我省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先后设立了两批19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职业教育学制改革,次年又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沈健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江苏教育大力推动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基层先行先试,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目录内专业方面给予一定自主权,并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其中协同创新计划分两批共立项建设59个、培育建设1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从2011年起,我省在省内部分高职(专科)院校中试行面向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注册入学录取模式,2012~2015年,我省有11所省属院校在省内实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15年起,在此基础上又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底,江苏完成了82所公办高校章程的制定和核准工作,“一校一章程”格局全面形成。

  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省先后设立西交利物浦大学、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昆山杜克大学,全省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33个,占全国总数的16%,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来苏外国留学生达2.6万人;建有海外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38个,苏州大学举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了中国高校在国外办学的先河。

  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我省组建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挂牌运行7个市级开放大学、16个县级开放大学,全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基本形成。

  加大投入

  完善教育强省建设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师资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形成了支撑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的保障体系和物质基础。

  我省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确定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于2011年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切实提高教育投入保障能力和水平,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教育支出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相继迈上千亿元大关,基本建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入机制。沈健说,我们紧紧围绕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级政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十二五”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967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764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和2.4倍。

  “十二五”期间,我省公办幼儿园、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公办幼儿园(含集体园)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200元,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至每生每年小学700元、初中1000元,普通高中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500元;逐步建立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8倍以上的标准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至60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1000元;省属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提高到10800元,5年增长2.25倍。

  正是因为教育投入的加大,2012年,江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免除。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也实行全体学生免学费政策,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我省义务教育债务则全面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基建债务也基本化解。

  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根据教育部要求,我省又于2014年底全面部署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改薄工作,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到2016年,力争使全省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到2018年,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省定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据统计,自2009年5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来,我省经过4年的扎实工作,投入累计近500亿元,全面并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3年规划任务,近6成中小学校舍达到2008年国家颁发的抗震设防标准,建成覆盖每一所中小学、每一栋单体建筑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到2015年底,我省所有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要求。

  为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省出台实施《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得到切实加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省还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内涵发展

  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014年9月9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年度获奖结果揭晓,我省特等奖、一等奖及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其中,《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基础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特等奖。这是继2013年之后,我省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又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是我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各地各校、各级各类教育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试验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各类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内涵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5年9月,副省长曹卫星面向江苏教育咨询委员会全体委员说的这番话,不仅是省领导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也成为我省广大教育系统工作者的共识。

  “江苏勇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七连冠’!”2015年7月4日,从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现场传来的消息令全省职教人群情振奋、激动不已。此次比赛江苏代表团共获得128个一等奖,中职、高职双双再获第一,实现“七连冠”。职业学校及职教学生在高等级赛事中频频获奖,凸显了我省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职教教学质量的实力。近5年来,我省累计建设国家级、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686个,中职品牌特色专业674个,高职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8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2个。至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职教“人才立交桥”越建越通畅。

  2012年3月,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从“规模第一”向“质量第一”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该工程包括重点专业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5大计划。

  “优势学科建设”一直是江苏高校的“领跑”项目。5年来,江苏高校在此又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1所高校的79个学科进入最新一期ESI全球前1%。5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确定两批立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59个、培育建设中心17个,首批立项建设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5个。“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形成新局面,与我们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专项密不可分。”沈健告诉记者。

  在基础教育领域,江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上,“素质均衡”正在各地全面铺开,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亮点。苏州市将艺术教育和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苏式文化教育”;淮安市多年来坚持打造“学在淮安”品牌,重点推进课程、教育管理、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泰州市目前有5000多个学生社团,100%覆盖全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已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这种因材施教、因校而异形成的“素质均衡”范式,逐渐成为我省各地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强化服务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贡献度”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江苏共有16所高校的25项重大科技成果不仅登上了国家最高领奖台,更助推了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

  由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完成的“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用新技术”项目,近3年为众多企业增收节支数亿元;江苏大学研发的“新型低能耗多功能节水灌溉装备关键技术”,3年来为节水灌溉行业的17家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8.02亿元、利润3.42亿元;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酵母核苷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通过中国、美国、瑞士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左右……

  “十二五”以来,江苏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一是高校创新源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截至目前,共有212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获国家奖133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17%;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奖(科学技术)326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2%。全省高校申请专利8.4万件、授权专利4.8万件,分别是“十一五”同期的2.8倍和3.5倍。获取科研经费501亿元,是“十一五”同期的1.7倍,其中43%是受江苏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58%。二是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进一步强化。依托高校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深入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贡献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切实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打造“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苏北发展论坛”“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等学术咨询品牌。

  “十二五”期间,全省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服务需求、优化结构,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建设新江苏、迈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1年以来,全省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4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554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3年。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庆五对此曾这样评价:“江苏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不仅仅为江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育服务的不单单是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终身发展。2013年1月28日,以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的江苏开放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此后,各县(市、区)开放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拉开了建设大幕。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了由73所市、县(市、区)开放大学构成的新型大学体系。建设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翻牌”,而是一次战略转型。为了完善社会教育体制机制,我省依托江苏开放大学启用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并面向60周岁以上男性和55周岁以上女性,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两个涉老本科专业,老年人接受正规学历教育从此成为现实。

  回应关切

  让百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专门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处,出台《盐城市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十项制度》,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在校生总数10%的比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予以资助,招募3000名“彩虹妈妈”牵手留守、孤贫儿童……近年来,盐城市切实推动关爱特殊群体工作,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不断完善资助体系,重视情感陪护,有效整合社会力量,确保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无论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是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在江苏,这些特殊群体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近几年,我省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各地也完善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资助经费198.6亿元,是“十一五”总量的140%;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7.0%,比“十一五”末年提高7个百分点,并在全国最早实施可异地参加考试;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2014年,我省面向全省100个县(市、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5万份。调查显示,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为85%,人民群众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习生活条件、学生管理和服务、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都比较高。2015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日报联合腾讯新闻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2015,为中国点赞”活动,邀请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4579万网民参与对2014年江苏民生最满意行业投票,结果显示教育列15个民生领域第一位。

  “真没想到我家孩子也能有名师上课啦!”“自从来了这里,我家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比过去高多了!”一个普通的下午,在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校门口,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陆续增多。从和家长们的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连云港市依托名校,组建教育集团,将新校、弱校纳入集团内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以前家长“瞧不上”的学校如今都成了名校分校,这让家长们欢呼雀跃。此外,该市还通过师资队伍交流、骨干教师驻点支教的举措,提升薄弱学校,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

  为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江苏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依法治教轨道,特别是2013年初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如今,我省义务教育教师定期交流比例达15.3%,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回升。全省各地还普遍实施热点高中“指标生”政策,全面推行四星级普通高中将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

  “当前,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全省教育系统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沈健强调,“十三五”时期,江苏教育系统将更好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绿色教育,加快教育开放,保障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