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会代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促发展(图)

作者:王 拓 发布时间:2016-03-14 来源: 《新华日报》

袁寿其代表(左)、熊思东委员(中),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北京演播室,与主持人展开对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余 萍摄 转自《新华日报》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高考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词。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更加惹人关注。当前的高等教育能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供给侧改革”为“十三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指引了新的方向。

  高考新方案,带来新变化

  主持人:两会召开前,我省公布了新的高考方案。新方案对人才选拔将带来哪些变化?请两位校长先在题板上写出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袁寿其:我写的是“公平、公正、突出个性”。新方案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考试的内容,二是录取的机制。从内容来看,新方案实行“3+3”模式,选考的科目由现行的六选二,调整为六选三,并且记入高考的总分,进一步扩大了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权利,这非常有利于鼓励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录取机制来看,新方案取消了原有的一些加分项目,这将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熊思东:我的关键词两个字:“全面”。过去我们的高考是定科目、定方向的考试,在高中时期就把学生分成文科和理科,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影响。其次,“全面”是综合考核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固定高考的成绩,也有综合测试、综合评价的成绩,这使得高校能够有机会全面地去评价、考核一个学生。第三个“全面”,这也迫使高校在录取这些学生以后,要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知识,更全面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科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学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

  主持人:在人才成长的各阶段,可能培养的着力点是不同的,那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在哪些方面?

  熊思东:我写的是“能力”。在大学里面体现学习所能获得的主要是能力。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个是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

  大学不仅仅是要学习基础知识,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在人格,在人的基本素养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我们是要培养一个完人,既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很好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完美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讲得高一点叫完人,也可以讲得低一点,他就是一个模范公民。

  袁寿其:我写的是“君子不器,经世致用”。我很赞同熊校长的观点,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希望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能够达到“君子不器,经世致用”的境界。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将创新创业教学纳入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计划,融入到第一课堂,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覆盖。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是开发人的潜力、提升人的理性、帮助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殿堂。这要求高校要加强“通才”培养,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定型的“器具”,而是要让他们具有各方面的才能,成为博闻强识、旁征博引、不拘于时、不滞于物、修齐治平的“通才”。

  高教强省,更要突出创新优势

  主持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江苏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省份中处于领先地位,两位校长觉得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袁寿其:我写的是“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江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江苏实施了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和特聘教授计划等,有力提升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全省高校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平台等内涵指标均居全国前两位,都超过全国总数的10%,处全国领先地位。

  江苏大学作为全省8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积极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比方说,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列全国第34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连续4年列全国高校50位左右;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列全国高校第6位;2015中国创新创业指数百强高校列第27位,等等。这些数据说明,整合学科、科技优势资源,支撑反哺人才培养,这在我们江苏大学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熊思东:我写的是“创新”。江苏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发展过程中靠的是什么?“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苏州大学建于1900年,在每个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特别在这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苏州大学秉承创新的精神,在人才强校、文化强校、大力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根本,紧紧抓住提升内涵、提高质量这样一个根本任务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这几年,苏州大学不论是在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以及在创新文化和继承文化方面,都有一些很好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这些经验都给我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