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特聘教授 > 新闻资讯 > 正文

特聘教授,给创新添腾飞翅膀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0 来源: 《新华日报》

  “加大对特别优秀人才的资助,对入选的自然科学类特别优秀人才,三年聘期内每人科研经费资助标准为400万元。”这是日前发布的2016年江苏特聘教授选聘通知亮出的“价码”。今年江苏特聘教授不仅资助额度“很抓人”,选聘人数较上年也有增无减。鲜为公众所知的特聘教授,究竟“特”在何处?这个特殊群体给江苏高校带来了什么?

  科研资助最高达400万元

  2016年,江苏计划选聘特聘教授70人,这一数字较之2015年增加了10人,其中部属高校20人,省属高校50人。

  记者从省教育厅师资处了解到,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第一年选聘了20人,后人数逐年增加,到去年底共选聘了6批272人,覆盖了全省除艺术、体育类专业院校以外所有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特聘教授们的待遇不一般:三年聘期内,每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可获得省财政和所在高校总计2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每位人文社科类特聘教授可获得总计100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同时还享受省里提供的每人每年12万元奖金及学校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

  从2012年开始,我省加大了对特别优秀的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资助力度,三年聘期内每人科研经费资助标准从原先的2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特别优秀是指在省属高校排前10名,部属高校排前5名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解释江苏特聘教授人数和资助额度“双增”时表示,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我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而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是在较短时间内拥有一批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

  带动一批学科赶超国内外先进

  高层次+高端研究,是江苏特聘教授的标记。其“门票”就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85%从海外引进。

  1982年出生的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海归教授邓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做过4年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前已在国际著名的SCI期刊上发表9篇研究论文,受邀在第三届国际内分泌大会上作报告。目前,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弛素家族中多肽激素等多项研究。邓成说,多肽激素降解后就是氨基酸,所以该激素药物天然无副作用,欧美大公司都在竞相研制,已成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人类大概有300多种多肽激素,功能已研究清楚的有100多种,我主要研究功能还是未知数的那些。”

  南京工业大学70后教授董晓臣,是2012年江苏特聘教授,回国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了5年多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国际上热门的半导体生物光电子、先进能源材料、光动力肿瘤治疗。落户南工获江苏特聘教授资助后,他的研究如虎添翼,也使南工乃至江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迅速与国际先进接轨。仅三年聘期内,他就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973 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等,2015年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在南工,像董晓臣这样的江苏特聘教授有22位之多,入选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南工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告诉记者,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人才驱动创新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南工通过这块全省高校吸引人才的“共有品牌”,带动一批学科快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出成果“时间表”希望宽松一点

  省教育厅师资处副处长许小梅告诉记者,第一、二批江苏特聘教授聘期已满,考核结果显示,两批58名特聘教授在三年聘期内取得了突出成绩,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973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1项,获得授权专利53项,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论文。

  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做了6年多博士后的徐州医学院麻醉学教授高灿,2012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三年聘期满后又获续聘。高灿感言,江苏特聘教授项目不论是科研经费还是生活资助力度,对海归人才都很有吸引力,去年徐州医学院4名海归入选江苏特聘教授,借助这一省级引才品牌,困扰苏北高校多年的“引才难”得到有效缓解。

  海归特聘教授们在点赞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江苏特聘教授专项如何做得更好的期盼。“三年聘期有点短了,最好能延长至五年。”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特聘教授异口同声地表示。邓成坦言,生物和医学等学科专业研究周期相对较长,论文从产出到发表比较缓慢,发表高水平论文需要更长时间,对于那些刚从国外回来、对国内环境有个适应过程的海归们来说,三年聘期显得尤为紧张,其副作用是容易导致急功近利或应付行为,不利于产出大成果。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本报实习生 张 欣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