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儿童诗的灯:唤醒语文教学的一颗诗心

作者:臧明艳 发布时间:2016-06-30 来源:

    【摘要】儿童诗以明朗的语言、饱满的情感、飞腾的想象与和谐的韵律深受儿童的喜爱,它以美的形式抒写儿童的视角与感受。儿童诗是一盏纯真的灯,能唤醒语文教学的一颗诗心,使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更具童趣与诗意,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开放,思维更具创新力。

  【关键词】儿童诗 语文教学 唤醒诗心

  儿童诗是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以明朗的语言、饱满的情感、飞腾的想象与和谐的韵律深受儿童的喜爱。它贴近儿童纯真、质朴的本性,满足儿童好奇的天性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更能在审美、情操方面给儿童以积极有益的熏陶和启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金波说:“诗是文学的灵魂。无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凡是优秀的,都应达到诗意的境界。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学会了欣赏诗,就会欣赏其他文学样式,以至其他艺术样式。”可以说,每个儿童都能由儿童诗的门进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让儿童感到身心愉悦、诗意盎然的语文教学,才能找回语文的灵魂。

  然而,笔者翻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却发现儿童诗的脚步渐行渐远。除了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四首童诗,从三年级开始,儿童诗在教材中便几乎踪影难觅。尽管每册开篇都会安排一首诗,比如《老师,您好!》《我们爱你啊,中国!》等,但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儿童是似懂非懂,游离在外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儿童诗”。真正的儿童诗,是作者怀抱一颗“童心”创作的。正如著名儿童诗人陈伯吹说的那样:“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2011年版)因此,笔者在六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探寻儿童诗和语文教材的有效契合,渴望以儿童诗这盏纯真的灯,唤醒语文教学的一颗诗心。使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更具童趣与诗意,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开放,思维更具创新力。

  一、童诗是美的文学:抒写儿童的视角与感受

  “我不给你剪裁天边的晚霞/也不去给你摘取夜空的繁星/孩子/让我们一起/一起去捕捉黄昏的流萤”这是金波儿童诗《流萤》的内容。诗句唯美感人,短短几句就把儿童带入了夏夜安静的田野,去捕捉神秘美丽的流萤。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儿童也一样爱美。儿童诗便是美的文学,是儿童心灵世界的物化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抒写儿童的视角与感受,表现儿童的生活与情感,让儿童能够通过童诗的语言充分地认识自我,认识大千世界。与此同时,儿童诗作为美的文学,充分表现了儿童的生活情趣,激发了儿童的创造能力,更指引着儿童的心灵成长。

  1.语言清浅明朗,表现儿童的生活情趣。

  儿童诗中的情趣,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诗人将儿童生活中的一切,艺术地再现于诗作中,用清浅明朗的语言,酿成一种特有的诗情画意。以儿童观为指导,创作出适宜儿童阅读的,能够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

  儿童诗人林良在《浅语的艺术》中提出:儿童诗应该运用儿童熟悉的语言来创作,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小读者感受充实丰美的生活情趣。他将这样的语言称为“浅语”。比如他的儿童诗《小船》,语言童趣优美,贴近儿童本位,强调了儿童的情趣与体验。再如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字里行间都跃动着一颗天真的童心,洋溢着明亮无邪的童趣,如《奇怪的事》《和好》等,都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诗化地表达出生动有趣的儿童生活,激起了儿童的情感波澜。因此,为了弥补教材中儿童诗不多的缺憾,笔者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儿童诗。试图在语文教材与儿童诗之间架构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以供学生自由行走,使他们感受童诗语言的明朗清爽,准确精炼,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想象瑰丽开阔,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儿童诗具有瑰丽开阔的想象,一旦进入这个天地,就会为它旖旎的风光,露珠般晶莹剔透的纯美所深深吸引。它有别于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的想象是新鲜多汁的,是那分行的语言中最宝贵的、灵光一现的精华所在,能够带领读者到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看不易看到的东西或不易捕捉的感觉。比如林焕彰的儿童诗《红雨鞋》说,妹妹新买的红雨鞋,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一想象极为鲜丽,灰暗的雨天,因为那一双红雨鞋而显得明亮起来,妹妹童稚可爱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儿童完好地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人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里看到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尽情幻想是深入事物内部的自然通道。赵丽宏在《舐犊情》中说道:“这翅膀,其实早已经开始在你的心里扑腾起来,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它们不是别的,是你心里那美好的幻想和奇丽的想象……

  人生需要这样的翅膀。是的,我们会保护你的小翅膀,并且要努力使它们的羽毛逐渐丰满起来。”由此可见,想象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地引导与激发,语文的课堂一定是绚丽多彩、诗意蓬勃的。儿童的想象之门一旦被打开,思维的训练与生发必将给师生带来很大的惊喜。

  3.格调清新美好,指引儿童的心灵成长。

  好的儿童诗,内涵纯真的童心和人心。正如林良所说:“如果你问,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够增进人类的同情心,能够使人有更敏锐的感受力,能够训练人的想象力?答案就是——诗。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孩子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诗。”

  儿童诗所表达的正是儿童对生命的敏锐的感觉,也是人类一种向上和向前的展望。国内外优秀的儿童诗,其核心的部分都是爱,爱自然万物、爱生命、爱自己生长的土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极为一致。儿童诗通过美感来表达教育目的。把某种劝谕隐含于清新美好的格调之中,而非枯燥直白的说教与平庸的描摹。儿童诗发掘人们心灵中最丰富、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指引他们的心灵向善、向美。它就像小鸟飞进孩子们的心中,而诗人则给小鸟插上了美的翅膀。比如冰心的《纸船》、比利时诗人莫利斯·卡列姆的《妈妈》,都会让儿童在美的诗韵中,不知不觉接受心灵的洗礼,追求真挚的情感与美好的德行。

  茅盾在《对于儿童诗的期望》一文中说道:“在百花园中,儿童诗是个嫩芽。这个嫩芽刚破土而出,只要得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它一定会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独具一格的花朵。”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可见,儿童诗在语文课程中也是个嫩芽,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呵护这嫩芽,那么儿童的心田上,也终将开出清亮的花朵。

  二、儿童诗和语文相融合:唤醒教学的童趣和诗意

  儿童诗拥有特别的文学魅力,以其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引起了儿童心灵世界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诗,能够进一步唤醒教学的童趣与诗意,提高儿童感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课堂更富有情趣。当我们与儿童、与儿童诗站在一起,跟随他们一起用透明而充满探究的眼睛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你会看到语文的本质,它是那样的真挚美好。

  1.巧用童诗,激发儿童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本,当儿童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儿童诗,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教师先以童诗导入:深夜里/天空中少了几颗星星/它们去哪儿了呢/它们到萤火虫的肚子里/闪闪发光了吗?它们到盲人家里/照亮餐桌了吗?学生读着童趣优美的诗句,对课文内容颇感好奇,师生共同踏上了一段愉悦美好的语文学习之旅。而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又将童诗补充完整:它们是去了水果店/每颗星星都找到了/自己的苹果小屋/钻进去,藏起来/只要你拿起小刀/把苹果横着切下去/就会看到熟睡中的星星/嘘,别出声,/小心别把它叫醒......儿童诗的运用,令学生整堂课兴致勃勃,对“创造力”这一主题印象深刻,还以有趣的方式记住了“五角星睡在苹果里”。

  儿童诗不仅能让学生戴着新奇感走进课堂,更能使学生怀抱着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如苏教版第五册《石头书》一课教学结束时,教师顺应学生对“石头书”的好奇,带领学生阅读了童诗《大自然的文字》,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进一步仔细观察自然万物。可以说,儿童诗让语文教学告别了反复的说教与苍白的强调,这样的语文教学带给师生的都是有趣而诗意的享受。

  2、巧改童诗,训练儿童的语感

  儿童诗读起来极具音乐性,其语言讲究旋律与节奏感。它所传递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用耳朵听到并快速在脑海中想象而成的形象语言。因此也有人说,儿童诗是可以听到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将教材文本改成儿童诗的形式呈现,既能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如苏教版第六册《槐乡五月》一课,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非常清新优美,但第一自然段比较长,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会感觉到学生读得不够到位,总是稍显生疏平淡。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将文本以儿童诗的形式分行呈现,槐花开放后的芬芳、槐乡孩子的快乐变成了长长短短的诗句,降低了朗读的难度,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致,而汉语所独有的韵律美也自然而然生发出来。学生捕捉到了文本鲜明的节奏,美妙的韵律,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更敏锐。

  结合课文插图,将教材内容改编成儿童诗,也是训练儿童语感的有效途径。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一文的插图极为丰富,教师抓住“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进行改写。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改写成一首《海之梦》:看那玲珑海马/真想骑上它/在海水中自由前行/看那透明的水母/真想和它握握手/在珊瑚丛中捉迷藏/看那小小的深水鱼/真想跟它学本领/变成闪烁的星星/碧蓝的深海呀/我住在你的心里/你住在我的梦中。

  3.巧创童诗,释放儿童的诗性

  儿童认为,树、岩石、月亮和星星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的。这意味着,儿童本身是喜欢与周遭的世界融为一体的,他们把美好的情感赋予了整个世界。皮耶罗.费鲁奇也说,儿童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好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更多时候会将语言与自然相联系。在自然的怀抱里,儿童感到自由而舒展,他们的诗性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与释放。语文教学有了儿童诗的融入,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的情感会变得细腻而丰满,人格也将更加完善。

  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的《桂花雨》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会挖掘文本的创作背景,希望通过讲解作者琦君的年少离乡,来引导学生感受她对家乡旧宅院子那棵金桂的怀念,由此引申出她对母亲的怀念。而作者将这份深沉的情感隐藏在“摇桂花”这一童年回忆中,学生是不易察觉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到底有多美。笔者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把学生直接带到了学校的桂花园,秋风吹过,桂花像“金急雨”一样飘落,孩子们不由得惊呼起来。他们钻入林中,在树下捡桂花、吃桂花。坐下桂花树下,孩子们编写了一首首童诗,如《喜欢》:我的手喜欢桂花/桂花把小小的手指染香了/我的头发喜欢桂花/桂花把长长的辫子染香了/小昆虫们喜欢桂花/桂花把细细的触角染香了/小草和落叶都喜欢桂花/桂花把他们的梦染香了。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儿时的快乐,不言自喻。学生也慢慢用心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深深的情感。

  笔者还尝试将单元学习与儿童诗创作相结合,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首古诗都与花有关,其中18课《广玉兰》课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种花,写出它的特点。笔者结合校园环境,设计了花卉儿童诗的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观察了绣球花、鸢尾、栀子等多种花卉,创作了大量儿童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活动中,学生和每一朵花谈心、对话,真正地用心感受到了校园的美好,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想象与感情,心灵也变得更敏感美好。

  一个孩子在儿童诗中写道:“夜行的蜗牛/收到鼹鼠妈妈的礼物/那是一盏/洁白的栀子花灯/蜗牛把它戴在头上/沿着亮堂堂的路/往前走去。”是啊,儿童诗正如同一盏纯白的心灯,点亮它,也就点亮了儿童内在的诗性;点亮它,也就唤醒了语文教学的一颗诗心。

 

  臧明艳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