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英,女,中共党员,1964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1984年8月参加幼教工作,至今已三十二个春秋。三十二年栉风沐雨,二十年的园长之路,她先后参与创办了五所幼儿园,用一颗赤诚之心,在宿豫这块最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呵护着一棵棵幼苗成长,静听花开的声音。
【人物通讯】
辛勤浇灌,静听花开的声音
——记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副园长吴长英
在宿迁市宿豫区的幼教圈子里,只要提到“老美姐”三个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句:“‘老美姐’不仅人美,心更美!”“老美姐”从事幼教工作三十二年,亲手参与创建了宿豫区内的五所幼儿园,记者一踏入宿豫区就开始急切地探寻起她的故事……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宿豫幼儿教师们口中的“老美姐”叫吴长英,1984年7月毕业于宿迁市卓圩幼师,随后的三十二年职业生涯,她只做了一件事——追寻她的“幼教状元”梦。她用一颗赤诚之心,在宿豫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呵护着一棵棵幼苗成长,静看花开。
记者来到幼儿园后,第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吴长英,中等个头、圆圆的脸庞、一头短发的她用幼儿教师特有的微笑迎接了记者的到来。“其实我做的事都很普通,是所有幼儿教师都必须做的。当年刚到幼儿园任教时,我还哭着闹着要父亲给我换工作呢……”刚落座,吴园长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起了她的幼教生涯。
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吴长英,带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宿迁市顺河公社雨露村小幼儿班。一进幼儿班,她顿时傻了眼,眼前的教室是两间破旧的砖瓦房,课桌是从大队福利厂搬来的几张条凳,呈“一”字型摆放着,孩子们每人从自家带着小板凳围坐在“课桌”边。教师只有吴长英和一位农妇,没有任何教学设备,上课全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双手、两条腿。两个班近30个孩子,吃喝拉撒睡都得她们自己管理。吴长英的父亲当时任供销社食品站站长,原本她完全可以去供销社当营业员,过上轻松优渥的生活,但那时吴长英有着自己的幼教梦。可是眼下的状况让她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原来的憧憬和理想,感觉一下全都破灭了。作为临时聘用的教师,每月仅有28元工资,沮丧之余她多次在父母面前提出想换个工作。父亲看着神情低落的女儿语重心长地说:“给你换工作容易,但你这么多年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就可惜了,慢慢来会好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你能当上这个‘状元’。”
听到父亲这样的鼓励,吴长英坚强地抹掉委屈的泪水,鼓起勇气重新回到了幼儿班,从此踏上了寻求“幼教状元”之路。她重整了思路,既然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教室的墙壁坏了,她用砖头和泥巴堵上;墙面脱落了,她跑去石灰厂要来石灰粉稀释,再用笤帚蘸着粉刷;厕所的蹲坑坏了,她找来砖块自己修,溅得满脸满身都是粪便;教室墙上光秃秃的,她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糖纸、旧挂历、画报等做装饰。
八十年代学校经济条件差,幼儿园没有一件像样的儿童玩具,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只能发呆地坐着,吴长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让孩子们有玩具玩,她晚上到大排档那里收集客人们吃过的田螺壳,用酒浸泡消毒,一个一个地剔干净,或散放或串珠,作为孩子们“拾羊窝”“磕瓦”“跳房子”的材料。去捡田螺壳,常招人冷眼,同事也劝她姑娘家这样出去不好。但是当她看到孩子们那快乐的游戏身影,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时,什么都无所谓了。就这样一学期下来,班级墙上挂满了幼儿作品,自制玩具在家长的协助下达到几十样。
寒暑往来,吴长英就这样坚持了近十年,“那十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时段,就这样轻轻默默地划过,没有留下一道彩虹,我也有过无可奈何、不知所措,但每当看见晚霞中那依依惜别挥动着的小手,我就觉得那时是留在我心中永远靓丽的风景,更是我的骄傲。”
年复一年,呵护幼苗开花绽放
如果用天平衡量吴长英的“付出”和“取得”,那托盘一定会向“付出”的一边大大地倾斜。1987年,老天赐予了她一对孪生儿女。同年她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兼任幼儿园园长,欣喜之余,又愁上眉梢,在家抚养孩子,幼儿园的几十个孩子谁来管?把孩子送回老家,全靠吃奶粉,又没有那个经济条件。于是,她把婆婆接到身边,产假过后,依旧还是一个人带班,兼管幼儿园的全面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喂奶,忙起来时,两个孩子常常一天只能吃到一次母乳。刚过三个月,她就给两个孩子断了奶,但他和爱人两个人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让两个孩子顿顿都喝上奶粉,无奈之下家里人用黄豆和大米研磨成粉,掺在有限的奶粉里冲泡好了喂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她把对一双儿女的内疚深深地藏在了心底。
当时有个孩子叫小张,父母过世得早,平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年龄大管不了,他谁的话也不听。上幼儿园之前,小张像个野孩子似的,衣服缺襟少扣,冬天穿着油腻腻的棉袄,板结得硬邦邦的挂在身上,脸上脏得像小花猫,经常乱跑得不知踪影……吴长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孩子已经失去亲人,不能再失去温暖。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儿子、女儿送到爷爷奶奶家养,把全部精力投在了幼儿园里,当起了小张的临时妈妈。她经常把他搂在怀里,同他交谈,衣服破了帮他缝补;没有文具就给他买;身上脏了,带去井边去擦洗干净,还经常从家里带点零食给他吃……慢慢地,小张有了变化,能安静地同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了。一年后的一天,幼儿园的风琴坏了,吴长英蹲着修理了很长时间后,突然感觉身子底下多了一张凳子,回头一看,小张正笑嘻嘻地看着她。吴长英心里顿时泛起一阵暖意。“那一刻内心的幸福感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感觉之前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吴长英说,之后的小张越来越听话,跟她也更加亲近了,在升入小学前,他已经能完全遵守幼儿园的一切常规,跟刚进幼儿园时判若两人。
还有一个叫袁路的孩子,是养父母从路边捡回来的。袁路先天性兔唇,说话、吃饭都不利索,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看着可怜的孩子,吴长英将他安排到教室最靠前的座位以便于照顾。孩子住得离她家很近,于是吴长英每天上班都带着小家伙一起走,下班后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才放心离去。而今孩子长大了,自己蹬三轮送货挣钱,一次半路遇到她,执意让吴老师坐他的三轮车回家。
年复一年,那么多的孩子在吴园长的呵护下开花绽放,她却唯独忽视了自己的孩子。由于没时间照顾家里,两个孩子五岁时她就把家门钥匙挂在了他们脖子上。一次孩子做完作业,实在饿了,就打开煤炉自己做面条,见到妈妈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快吃饭吧!”端着儿女做的面条糊糊,她哽咽了。
对于这份职业她有过不知所措,有过被人埋怨的痛苦,流下过委屈的泪水,然而她始终没有怨言,从来没有主动向谁伸手索取过什么,也没有因为所得少于付出而想过放弃,她把艰难和无奈深深埋在心里,把微笑挂在脸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
2007年,幼儿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改革后的教师平均年龄28岁,而那年的吴长英已经44岁,属幼儿园的“大姐大”,无论领导、同事还是家长都尊称她为“老美姐”。“老美姐”虽然年龄大,但是一走进幼儿园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一生被教育迷住了,一见到孩子就喜欢,一走进课堂就有精神。
于是“老美姐”这个称呼慢慢地传开了,大家认为她是教师中“美”的楷模,“美”在她爱生如子,敢于担当的教师情怀;“美”在她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美”在她长期用心灵与孩子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素养。在她眼中,“老美姐”叫得亲切,叫得让自己无法懈怠,叫得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也正因为她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已到知命之年的吴长英迎来人生又一次挑战。2013年8月12日,是她一生最最难忘的日子,宿豫区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想调她去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创办一所新幼儿园。她一下子懵了,领导笑着说:“考虑到你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你到那边任副园长,教育局委派一名领导兼任园长,你就帮我把园长往前带带。局里物色了很长时间,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你看,权当是替我做的好吗?”极为朴实的一段谈话,摧毁了拒绝的防线。
“都五十了,还要去拼呀?”这是吴长英的丈夫得知她又要去创办新园后脱口而出的话。儿女们也说:“妈,你要是年轻我们不反对,如今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累倒了该怎么办?”吴长英为此哭过,徘徊过。可一周后的8月20日,她还是和七个教干出现在了幼儿园工地边:到处是机器轰鸣和工人忙碌的身影,到处都是瓦片、泥水,没有进出的道路,距离开学只有十天的时间了,幼儿园能保证开学吗?她把顾虑跟领导说了,领导表示,工程一定如期完成。
她心里有了底,迅速和园长商量,讨论制定开学工作方案。招聘教师,招收幼儿,督促工程进展,白天忙不完晚上加班做。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泥土,夜里两三点到家是常事。有时候深夜来了设备,还得及时过去验收、监督安装,渴了就喝矿泉水,饿了就吃自带的点心,吃盒饭吃到想吐。人手紧缺,所有的事情必须亲力亲为。教师招来了,可园舍还没有完工,她借来场地对教师、保育员进行岗前培训,组织教师研究、构思幼儿园环境布置方案。她还制定了行事历,争分夺秒,为了能尽早地进入场地布置环境,她同施工队协调,让教师提前进场,使环境布置和设备安装同时进行。终于,在她带领教职工没日没夜地苦战了十天后,一切就绪了。
2013年9月1日,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揭开它靓丽的面纱,迎来了首届入园的幼儿。多么欣喜的时刻,又黑又瘦的吴长英眼睛湿润了,但内心充满着幸福感。办一所幼儿园容易,办好一所幼儿园不容易。为了提升办园档次,她不辞辛苦带领全园教职工积极申报创建。2013年至2015年间,幼儿园分别通过市合格园、市优质幼儿园、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等项目验收。而为了完成这一切,吴长英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省“课程游戏化项目”通过验收后,由于过度疲劳导致脑供血不足,吴长英病倒了,一头倒在墙上,晕倒在了自家卫生间的门口。家人紧急把她送到医院抢救。此后的五天,她一共被送去急救了3次。那段时间,吴长英每天都深陷在眩晕的痛苦当中,平时非常熟悉的人站在眼前,却想不起对方是谁,跟同事打电话时,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别人的话。
吴长英说,这几十年她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奔跑在“幼教状元”路上,但并没有摘得桂冠,只有那厚厚的一叠荣誉证书,为她人生留下永久的足迹。她喜欢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记者问她今后的打算,她笑着说:“希望能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采访对话】
记者:32年前走上幼教岗位时,面对那样艰苦的条件,您是怎么说服自己坚持下来,并为之奋斗至今的?
吴长英:当时面对眼前的两间破瓦房和十几个孩子,我傻了,动摇了,想离开这里,哭着喊着跟父亲说要求换个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持下去,一定会好的。”于是我留下了,这一干就是32年。32年的岁月,在常人眼里是漫长的,而我感觉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业务上没有人教,我就到书店买来“幼儿园教材教法”“幼儿园管理”方面的书籍自学,现学现用;缺乏玩教具,我动员家长把家里废旧的东西送到幼儿班自己动手做,到家具厂要一些木头的边角料,作为孩子玩的积木。看到孩子欢快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再累也值得的,工资再少也要坚持。钱再多也不代表你富有,心中有爱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记者:为什么您觉得自己并没有追寻在“幼教状元”的道路上摘得桂冠?
吴长英:幼教这一路来,我认为我所做的事情都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做好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骄人的业绩,教育科研上没有突出的贡献,没有成为令人瞩目的幼教专家,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人之举。我只是想把幼儿园里这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所以我希望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记者:您想对年轻幼儿教师说些什么?
吴长英: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晚年的时候这样感叹:“我这样一个智慧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乎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着这样的感叹,年轻的你,一定会有奋斗感,一定要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教师,一定要把幼儿教育的小事做好。
【另眼看她】
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副科长 张梅叶:
2013年6月,在我的动员下,吴园长和我一起来到了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的建设工地,在两间临时用房里开始筹建这所幼儿园。我们一方面要监督工程建设,一方面还要完成教师招聘和幼儿招生的工作。她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园的创建当中,为了让校舍按时完工,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坚守在工地,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让一所崭新的幼儿园呈现在了宿豫百姓的面前。
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高翔:
这三年,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吴园长辛勤的付出。如果没有她的付出,我们学校的这所幼儿园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从建设到“省优质园”的创建工作。期间,她在幼儿园的后勤、保教、安全保障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她把每一分钱都用刀刃上,必须增添的设施设备应有尽有,可以自己制作的玩具教具,动员师生一起制作,勤勤恳恳地当好幼儿园的“大管家”。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 张华:
从和吴副园长配合工作以来,我和她一起工作得非常愉快。她把幼儿园后勤、保教、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家长十分放心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她从未以自己资历、年龄、经验作为向领导提个人要求的借口,反而为了做好工作,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在创建工作期间,正赶上吴园长儿媳妇生孩子,她为了不耽误工作,一天假都没请。直到同事们发现她不再和大家一起下班,而是急急忙忙独自离去时,才知道她家里有这么特殊的情况。我心疼她怎么不跟园里请假,她回答得很淡然:“工作这么忙,我请亲戚帮忙照顾一下就行了。”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教研组长 肖云:
吴园长十分重视孩子们的饮食卫生情况,她经常走进厨房和师傅们一起忙活中午的饭菜,等到饭菜进了教室她仍要到各个班级看看孩子们对当天饭菜的反馈,是否可口,孩子们吃饱了没有。每天的菜谱吴园长都要亲审,根据时节的更替变化菜品,并注意颜色的搭配,以便增进孩子们的食欲。园里有一道“扬州炒饭”是吴园长的独创,金黄的鸡蛋、翠绿的青菜、橘色的胡萝卜、红彤彤的火腿加上雪白的大米,看着都流口水,也深受孩子们欢迎,嚷着要家长在家学着做幼儿园的饭菜。每到开学都有家长跟老师说:“假期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都瘦了,开学了就交给你们啦!”
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副园长 王小兰:
2013年8月,我和吴园长来到这里参与创办宿豫第一实验小学幼儿园,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在短短10多天内她带领着我们完成所有教师环境材料的制作,在还没有完工的教室里进行环境布置。她双腿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骑电动车上班的她,双腿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夸张的造型常常引来路人的注目。省“课程游戏化项目”验收工作期间,繁重的工作压倒了吴园长身体,引发了间歇性的眩晕症,医生建议她回家休息,但她仍然坚持上班,每天上班后,她都得坐下来休息好一阵,才能缓过神来,倚靠在沙发上布置和指导教师们当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