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最美幼儿教师 > 盐城 > 正文

张雯:用爱谱写事业的乐章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用爱谱写事业的乐章

——盐城市阜宁县幼儿园张雯老师先进事迹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师德就是一种爱孩子的体现,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同时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周围所有的人。  

  张雯同志是阜宁县幼儿园的园长助理,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2008年参加幼教工作以来,始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工作中发扬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师德风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她致力于实施素质教育,在推进幼儿园新课改、课程园本化的工作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尤其是以科研领先,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她积极参与了《家庭教育体系构建的深化研究》及《对幼儿“做中学”实践能力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多次公开活动展示,获得好评。张雯同志先后荣获了 百佳师德标兵” 、盐城市“三八红旗手”“ 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一、 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幼教事业,以教育为快乐    

  张老师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她认为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这种 “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  

  作为园长助理,她带领全园教师认真学习研读《3-6岁儿童发展指南》,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公开活动《探宝游戏》、《我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拍照片》、《老师的家》都体现出她对新期课改精神的深刻领会和贯彻,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思想

  张老师常常说:“一名教师如果对孩子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孩子就会不合格,那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孩子,教师如果不热爱孩子,任何口号都是空话。  

  八年来,张老师先后带教过小、中、大各年龄班,通过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在一日活动中关心体弱儿童和特殊儿童,做到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教育真正获得成功。她多次承接了三岁班幼儿的教育任务。小班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更需要老师的无限耐心、爱心和细心。她每天放弃休息时间,整天呆在班级中和孩子们在一起,不厌其烦的与孩子交谈,这样既了解了每个孩子的习惯和性情,又发展了孩子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小班孩子经常发生呕吐、遗尿现象,作为班级教师,从不依赖保育员来处理现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为孩子清理干净,不怕脏、不怕累,毫无怨言,把每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  

  三、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  

  最让全园老师钦佩的是张老师一直把教育作为塑造心灵的艺术,她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品质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成长道路上的学习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 。教师身体力行,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就能赢得孩子的热爱,从而使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成为孩子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最可信赖的好老师。      

  梅园亭小朋友是从其它幼儿园转学而来的,由于以前老师教育方法和教态方面的问题,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以至于害怕上幼儿园、害怕老师、不爱吃饭、也不睡觉,来到幼儿园就一直哭,对于这样的孩子张老师给予了她特别的关爱,尤其注意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她,使孩子愿意接近、接受自己,刘老师还和孩子一起吃饭,陪着她睡觉,给予她母爱般的关爱。不久,梅园亭就和张老师成为了好朋友,也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连生病也吵着让大人带上药上幼儿园。在亭亭即将升入小学班时,孩子抱着刘老师说:“张老师,你和亭亭一起上小学就好了”。家长也恋恋不舍地说:“张老师,你真是位好老师”。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杜老师就是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就是在这种高尚的师德支撑下,张老师支撑了自己的整个人生,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能力。师德是根,学识是叶,只有根生才能枝叶茂盛,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