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须文明

作者:倪晨柳 发布时间:2016-07-1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岁月沉淀,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文化底蕴 ,更是一种民族精神。“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国就以“文明礼仪”而驰名于世界,而反观现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层出不穷,首先便是最近几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式旅游”。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大小便”、“在文物上刻画”这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却大大出乎人意料,国内人纷纷谴责“丢人丢出国门了”,国外友人则惊呼“这就是礼仪之邦?”

  其实,在国内,也不断发生这样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近日,网上流传着一段上海博物馆的展品遭到“熊孩子”破坏的视频,视频中的孩子嘻嘻闹闹的扯着墙上展示的展品,而一旁的家长竟在拍照!最后,这幅精美的翅膀展品被毁于孩子手下,有网友说,“难道仅仅因为展品没有加上玻璃罩就可以肆意破坏,真正该保护的究竟是展品还是国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由此可以看出,礼仪的流失,说到底还是教育的缺乏。

  什么是礼仪呢?“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是人人都天生就会遵纪守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庆幸的是,当今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学校积极灌输文明礼仪知识,在无数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这一粒粒种子终会开花结果,使中华礼仪之树更加繁茂。

  教育过后,“遵守”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近来也出现过不少人将旅游景点所挂着的“禁止攀爬”“请勿拍照”等标语视而不见的情况,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要遵守,而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破坏到文物”因此而做出违背规则的行为。其实我们遵守规则并不一定是为了保护物质,更是为了保护人们的遵纪守法的态度,在“人人旅游”的当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规则立于不可侵犯的地位,这样才能发扬“文明出行”意识。

  期望在未来,再次爆出“不文明旅游”的现象,不会再让人忧心忡忡地想,是不是又是中国人干的“好事”?也希望在未来的异国街头,不会再出现用加粗的中文写的标语。中国展现给大家的应该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而不是被肆意涂改的粗俗形象,“礼仪之邦”的美称,也应该被我们守护与传承。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在即将到来的暑假做到“文明出行,绿色出行”。

  (南通市启东市东安中学)

责任编辑:李经纬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