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家长 > 心理 > 正文

警惕青春期抑郁的“雾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沮丧、悲观,敏感、忧伤……一些进入青春期的同学发现,不知为什么,原来那个简单、快乐、无忧无虑的自我不见了,常常喜欢离群独思,有时情绪还会莫名失控,易怒易躁……似乎,用“抑郁”来形容这种心绪比较合适。

抑郁,就像蔓延在城市上空的雾霾。远看像团水雾,近距离观察,用肉眼却什么都看不到。可它对身体的伤害不可小觑。青春期抑郁症,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要警惕和预防的一种常见心理疾病。

抑郁吞噬了快乐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十分热爱他的本职工作,总是力求完美,为观众提供最好的新闻产品。但因工作压力大,导致他严重失眠,常常几天几夜睡不着,慢慢地,原本开朗健谈的他,变得精神恍惚,经常无端自责、发脾气……最后,他被诊断为抑郁症,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主持人岗位。从身体状况来看,抑郁者经常会出现如头痛、头昏、胸闷气促、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不适。从情绪状态来看,抑郁者容易情绪低沉、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也有表现为易激怒、好发脾气、执拗等。从行为举止来看,抑郁者时常动作迟缓、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自责自卑等。

以下14种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患上了青春期抑郁症:1.频繁地感到悲伤无助、流泪;2.感到绝望;3.参加各种活动的兴趣下降;4.持续感到厌倦、失去精力充沛感;5.孤立,人际交往能力差;6.自卑、过分自责、内疚;7.对遭到拒绝或者失败极其敏感;8.容易被激怒、生气或者有敌意;9.难以与人相处;10.频繁地感到胃疼、头痛;11.频繁逃学或者在学校表现差;12.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倒退;13.不想吃饭,睡眠不安;14.有自杀想法或者自残行为。当然了,最终的诊断还需由专业医生来做出。

抑郁侵入的几个诱因

抑郁的“雾霾”是如何侵入青少年的身心的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学业压力。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是高中生的共同烦恼。而父母的过高期许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多额外负担,导致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中,直至患上抑郁症。

网瘾。由于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引导,使得一些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染上网瘾。他们一旦回到现实当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悲观厌世、心情低落等抑郁症的症状,伴随头痛、消化不良、便秘、不明疼痛、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等现象。

缺少精神关爱。不少家长只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忽略对孩子给予精神关爱,不善与孩子交流沟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稍遇挫折就容易诱发抑郁症,走向极端。

早恋。身心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有了与异性交往认识的懵懂渴望。由于不善于把握尺寸,情感难以把控,容易出现早恋,而一旦双方感情出现变故,极易诱发青少年抑郁症。

盲目攀比。当今社会攀比之风蔓延,校园攀比之风也比较盛行,当一些同学没心没肺地展示自己的优越生活时,一些家庭贫困学生容易自卑自怨、迷失自我,长此以往,容易郁结为抑郁症。

远离抑郁,从现在做起

抑郁症并不可怕,就像人们会感冒发烧一样,只要对症下药,都可治愈。目前,江苏省各中小学都配备有心理辅导教师,建立了心理疏导室。出现问题,不要紧张,及时找心理辅导老师倾诉,必要时找心理医生治疗。同时,高中生也要提升生存本领,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使自己远离抑郁。

一是学会舒缓压力,放松自己。压力,在任何年龄段都会遇到。当感觉压力比较大时,可以尝试着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比如,有意识地放缓学习和生活节奏,听一些轻松悠扬的音乐,使心情平和;或者脱离产生压力的环境,和亲朋好友一起外出旅游,享受生活;还可以有计划地加强体育锻炼,在流汗的同时,舒筋活骨,放松身心。

二是学会与人交往相处。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因此,要有意识地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沟通智慧,为自己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生活环境。另外,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当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时,一些曾经使你纠结的问题,或许将不再是问题。

三是学习生存智慧。高中生在校期间,基本是学习书本知识。生存智慧和方法,常常容易被自己、甚至被父母忽略。耐挫能力弱,稍遇挫折便自杀,视父母给予的珍贵生命为儿戏的学生,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因此,要学习生存智慧,学会调控自我情绪,增强耐挫能力,培养自己理性、冷静地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本领。

(来源:《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