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家长 > 心理 > 正文

“混”的能力

作者:王学富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心理辅导,需要弄懂两个问题:一、症状是什么?二、医治是什么?答案有1万种,其中很重要的,是我从“混”这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形:症状是一种局限,在症状里,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联变得狭窄,甚至中断了,人陷入孤立。虽然有资源,却受到阻隔,那阻隔之物是刻板、僵化、孤立、被动。结果我看到,一个人枯守一隅,不能在世界上“混”了。

治疗就是修通一条路,把囚禁在症状里的人带入一个“场”,在这个“场”里有关系,有互动,有流动,有自由,有变通,有碰撞,有化解,有资源,有成长。这时,人进入了“混”的状态,就发展出“混”的能力,然后,刻板成了变通,孤立走向沟通,隔绝变为畅通,僵化成为融通。这一切,都在“混”里;这一切,本身就是“混”。“混”,让生命活起来;“混”,让自我长出来。

我在南京创办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就是让人到这里来“混”。“混”多了,就好了,就可以离开了,就可以到世界上去“混”了。“混”的能力,就是与人、与世界“周旋”的能力。治疗,就是跟他建立关系,帮助他与生活接通,从枯守一隅的状态,走进生活的状态,到社会上去“混”。

我接待过许多年轻人,他们曾经闭塞,后来打通了。他们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父母对他们保护过度,限制太多,过早把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都塞住了,使他们不能在经验里“混”,不能充分成为自己;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娇宠或溺爱,阻塞了孩子走向世界的路;或者,父母过早给孩子制订人生目标,过于强求,也会损伤孩子“混”的能力。

症状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慢慢形成的,它使一个人长期卡在一个地方。治疗之难在于,一个人失掉了“混”的能力,让他学习去“混”并不容易。他会不自在,总要退回去。“直面”的意思是,虽然有隔阂,依然去“混”,克服各种不自在,慢慢就灵活起来了。

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我们叫她葭吧。葭每天都处在忧虑和焦躁中,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全世界都来谴责她。因此她来直面求助。我问:“你到底是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还是害怕全世界的谴责?”

我跟同事带葭“混”,带了一阵子,她又跑回她个人的世界里去了,依然在里面害怕,不能自拔。她要求有绝对保障,任何一件事,出乎她的设想和安排之外,都会让她担心。她有男朋友,男朋友跟她走在街上,拍了一下她,她便咋咋呼呼地喊起来。长此以往,男朋友被她弄得也不自在起来,见到她就缩手缩脚的,称她为“校长”。她像校长一样要求男朋友每天早上发短信给她问早安,晚上睡觉前发短信说晚安,简直就是“早请示,晚汇报”的新版本。我对她说:“你跟男朋友到神农架去,做野人,也许真的会碰到野人,那就跟野人一起生活,向野人学习,野人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野人吃山果,你们也摘山果吃,野人喝泉水,你们也喝泉水,野人不穿衣服,你们也披头散发,赤身祼体,或者穿树皮做的衣服也行……一个月后回来,什么都好了。”

我还讲到一个叫“舞林大会”的电视节目,其中有一个女孩从安庆来,她的动作是舞蹈,她的神态是舞蹈,舞蹈简直就是她生命的语言,如此生动和自然,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当场就有一个男孩喜欢她,向她表白。我说:葭,你要这样去学跳舞,而且要跳那种热辣的舞蹈,如拉丁舞。

说简单一点,人际关系,不就是“混”吗?人生成长,何尝不是“混”呢?恋爱,是两个人“混”;工作,是一群人合伙“混”。“混”得好,就“混”出了感情,就“混”出了合作。“混”不好,不想“混”了,就退出来,再找新的人“混”,直到“混”得合拍,“混”得自然。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能“混”,就不怕这个世界了;不能“混”,就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怕,只好躲起来,在这个世界里活不下去。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