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家长 > 心理 > 正文

请冷静,别做情绪的“奴隶”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现代家长》

【事件回放】:

不久前,南京的一位单身父亲,失手打死了年仅13岁的叛逆女儿。

事发当天,父亲郑某提前买菜在家中做好晚饭,准备等女儿倩倩回来共进晚餐。由于等待太久,郑某一个人喝起了闷酒,女儿回家后他便想教训一下孩子,结果把女儿打得吐血倒地,急送医院抢救后不治身亡。

郑某离婚后一个人抚育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关系不和,但几乎所有认识郑某的邻里都觉得,郑某的儿女心很重,很爱自己的女儿。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7点多,郑某就会买好早饭,推着电动车送女儿上学。过年以后,为使女儿好好学习,郑某还辞掉了先前一份饭店的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女儿。

郑某的朋友李先生也称,郑某对女儿特别好,女儿要什么都会尽量满足。只要女儿考试成绩提高了,他立即就会奖励女儿四五百元的东西。

倩倩的奶奶认为,郑某的严厉管教,也许就是父女产生冲突的原因。倩倩不太听话,经常很晚才回家。

郑某的对门邻居方奶奶则表示,过年前,父女俩就发生过一次冲突,郑某也打了女儿,倩倩气得离家出走,好几天都没回来,郑某找了好久才把女儿找回来。

除此之外,倩倩还会放学后在网吧上网,一去就一整晚不回家,就是因为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郑某才最终决定辞职回家好好带孩子。

目前,郑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专家观点】:

“虎毒不食子”,比喻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仍然伤害了孩子。这位失手打死了晚上迟归女儿的父亲,其实儿女心很重,十分爱自己的女儿。可是,这么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怎么就打死了自己的女儿呢?这与这位父亲的极端情绪有着密切关系。

从情绪的动力性来看,它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个体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个体的活动能力。比如,父母期望孩子成才,一旦孩子表现有出息,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体验,为孩子再苦也觉得幸福;一旦孩子不争气,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必然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态度体验,常常为孩子而忧心忡忡。

从情绪的组织功能来看,情绪具有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当个体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愿意接纳、包容一切;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位父亲,一直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离婚后一个人抚育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关系不和,更主要的是他的孩子“不省心”。事发当天,他做好晚饭等孩子回家吃饭,孩子却“无缘无故”地晚归,这个心境极差的男人的极端情绪就被“引爆”了,结果酿成惨剧。

情绪不同于情感。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爱”是一种情感,而训斥、教训甚至体罚则是情绪的反应,尽管含有父母的“爱”。所以,一旦父母把爱褊狭地理解为“我授你受”模式时,心中必然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样,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了,父母和孩子都生活在沉重的“爱”的漩涡中。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亲身感受到、体验到,而不仅仅是苍白无力的“告知”或是毫无真情地“灌输”。

父母虽然爱孩子,却常常受到自己消极情绪的影响,结果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甚至令人遗憾的结局。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勇敢面对成长中“犯错”的孩子。一个盛怒中的人,他的内心有脆弱、无助和害怕的一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许多父母还常常把孩子犯错当成是丢了自己的“面子”。这使他们不敢面对孩子犯错。要知道,不容许孩子犯错的父母,他自己就在犯错。在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能勇敢面对,自我调整情绪,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重新信任自己的孩子,全家“相伴而行”来共同帮孩子渡过人生的各种关卡。

努力找到自己的情绪“原点”。情绪“原点”是指影响一个人情绪的最主要状态。它往往与一个人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一些情绪“原点”,不管这些情绪“原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为父母,有时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否是受到自己的影响所致。比如,那位父亲不理解“不省心”的女儿,其实他应反思一下自己:他就是自己父母“不省心”的儿子。如果这样去省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许就能理解自己的女儿了。

力求不在极端情绪下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少父母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指手画脚训斥怒吼;情绪好的时候则拼命补偿孩子。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其实,对孩子的问题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容易动怒的人,能否在出口训斥或出手体罚之前,暂离现场,并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者转移即将爆发的情绪,如听一首音乐、做一个运动、和好友聊一下天等。一定要记住:请冷静,别做情绪的“奴隶”。

(作者系心理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副主任,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