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就业 > 正文

毕业季南京揽才新举引关注

作者:许珵珵 颜芳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 《扬子晚报》

  中国江苏网讯 12日,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程广予和乐队成员正在紧张地排练。20日,他们要参加南京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决赛。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的活动,程广予说这个音乐节让他觉得和这座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南京有在校大学生80多万人,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家门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正成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郊区”学生要融入城市

  80多万大学生中,在南京城区活动的并不多。南京许多高校早已从市区迁至仙林、江宁等地。每到周末节假日,学生之间见面打招呼,经常是问一句“进城了吗?”

  “每个月去市区大概一到两次,我最喜欢去新街口,也很喜欢在老城区逛逛,感受六朝古都。”东南大学大四学生张乔镇说,在地铁三号线开通前,从九龙湖校区进城很不方便,但他仍会抽出时间去城南这些最有“南京味”的地方走走。

  同是东南大学大四学生的刘晓芬说对南京的感知局限于南京的景点和商业圈,自己更像是居住在南京的游客,这代表了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南京的感受。

  南京高校校区扩容后集中布点新建区域,但城市服务还没有跟上现实需求。不少大学生反映,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培训、看演出、看美展,还是得进城。走在江宁大学城、方山高校集中区和仙林大学城,记者看到校园占地广、建筑新,可校外有城无市,大学城更像是专供上课学习的园区。

  在物理空间上,城市已聚集近百万大学生;可在心理空间上,学生和城市还存在距离。南京市网宣中心主任黄伟清介绍,办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就是要搭建城市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让更多学生融入城市。

  共有产权房要加大供给

  要留下更多大学生,城市需要释放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大礼包”,更需要久久为功用心经营。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揽才政策,人才争夺愈加激烈。记者采访发现,南京大学生对租房补贴政策的关注度非常高。

  虽然还有一年毕业,程广予已经在留意毕业留宁享受租房补贴政策。博士、硕士、学士(含高级工及以上)每人每月分别能享受1000元、800元、600元的住房补贴,补贴期限累计不超过36个月。“三年能补贴两三万呢,这个政策对想留南京的同学是利好。”程广予说。

  其实除了房租,面临毕业的同学们谈论的另一个热点是买房成本。程广予说:“如果房产增值远高于薪酬涨幅,那肯定要比较在哪买房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年轻学生们不是担心没地方住,而是担心房价一直上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研究认为,房价已成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早在2014年,南京就提出要建立以共有产权管理为核心的购买型住房保障制度。2015年,南京市出台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签订劳动合同且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两年及以上的本科生就业人员可以申购城市共有产权房。南京现有的四大保障房片区中,按套型面积八十几平方米算,一套共有产权房的总价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人首付只需要二三十万元。

  但记者发现,受访的十余名大学生均表示没有听说过就业两年可申购共有产权房。他们表示如果有共有产权房托底,应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买房的压力。

  有专家指出,南京现有的引人政策中,难以见到共有产权房向新就业本科生开放的推介。就业需满两年的门槛,还把不少应届毕业生挡在了门外。而且南京现有共有产权房房源已分配完毕,还需加大供给让更多大学毕业生享受政策红利。

  据了解,南京共有产权房新房源已在筹建。

  用发展平台留住年轻人

  金陵科技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闵光琛介绍,南京在各大院校实施学生就业的“南京战略”,这两年学院重视引导学生选择南京。去年5000多名毕业生中,留在南京的学生达3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从入职到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专业人才,至少需七八年时间。让大学生尽快认识到职业发展历程,有利于他们理性选择发展的城市,苏宁控股集团副总裁马康建议,除了静态出台“抢人”政策,也不能忽视动态跟进,以氛围营造培育人才。一座城市能否提供好的发展平台,也是大学生就业时的一个重要考量。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周莉准备入职深圳腾讯。虽然听说过南京人才政策,但她表示自己看中的互联网行业,很多大公司在南京未设分公司,所以她还是选择去机会更多的深圳先打拼几年。不过随着台积电入驻,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开始壮大,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留南京的机会更多了。

  项目落地促进相关专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在影响着企业项目的决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介绍,有知名企业向年轻人群体调研“你最喜欢哪座城市”,据此选择项目落户地。

(许珵珵 颜芳)

责任编辑:陈路

毕业季南京揽才新举引关注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       源:《扬子晚报》  

  中国江苏网讯 12日,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程广予和乐队成员正在紧张地排练。20日,他们要参加南京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决赛。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的活动,程广予说这个音乐节让他觉得和这座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南京有在校大学生80多万人,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家门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正成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郊区”学生要融入城市

  80多万大学生中,在南京城区活动的并不多。南京许多高校早已从市区迁至仙林、江宁等地。每到周末节假日,学生之间见面打招呼,经常是问一句“进城了吗?”

  “每个月去市区大概一到两次,我最喜欢去新街口,也很喜欢在老城区逛逛,感受六朝古都。”东南大学大四学生张乔镇说,在地铁三号线开通前,从九龙湖校区进城很不方便,但他仍会抽出时间去城南这些最有“南京味”的地方走走。

  同是东南大学大四学生的刘晓芬说对南京的感知局限于南京的景点和商业圈,自己更像是居住在南京的游客,这代表了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南京的感受。

  南京高校校区扩容后集中布点新建区域,但城市服务还没有跟上现实需求。不少大学生反映,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培训、看演出、看美展,还是得进城。走在江宁大学城、方山高校集中区和仙林大学城,记者看到校园占地广、建筑新,可校外有城无市,大学城更像是专供上课学习的园区。

  在物理空间上,城市已聚集近百万大学生;可在心理空间上,学生和城市还存在距离。南京市网宣中心主任黄伟清介绍,办首届大学生音乐节就是要搭建城市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让更多学生融入城市。

  共有产权房要加大供给

  要留下更多大学生,城市需要释放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大礼包”,更需要久久为功用心经营。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类揽才政策,人才争夺愈加激烈。记者采访发现,南京大学生对租房补贴政策的关注度非常高。

  虽然还有一年毕业,程广予已经在留意毕业留宁享受租房补贴政策。博士、硕士、学士(含高级工及以上)每人每月分别能享受1000元、800元、600元的住房补贴,补贴期限累计不超过36个月。“三年能补贴两三万呢,这个政策对想留南京的同学是利好。”程广予说。

  其实除了房租,面临毕业的同学们谈论的另一个热点是买房成本。程广予说:“如果房产增值远高于薪酬涨幅,那肯定要比较在哪买房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年轻学生们不是担心没地方住,而是担心房价一直上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研究认为,房价已成为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早在2014年,南京就提出要建立以共有产权管理为核心的购买型住房保障制度。2015年,南京市出台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签订劳动合同且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两年及以上的本科生就业人员可以申购城市共有产权房。南京现有的四大保障房片区中,按套型面积八十几平方米算,一套共有产权房的总价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人首付只需要二三十万元。

  但记者发现,受访的十余名大学生均表示没有听说过就业两年可申购共有产权房。他们表示如果有共有产权房托底,应该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买房的压力。

  有专家指出,南京现有的引人政策中,难以见到共有产权房向新就业本科生开放的推介。就业需满两年的门槛,还把不少应届毕业生挡在了门外。而且南京现有共有产权房房源已分配完毕,还需加大供给让更多大学毕业生享受政策红利。

  据了解,南京共有产权房新房源已在筹建。

  用发展平台留住年轻人

  金陵科技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闵光琛介绍,南京在各大院校实施学生就业的“南京战略”,这两年学院重视引导学生选择南京。去年5000多名毕业生中,留在南京的学生达3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从入职到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专业人才,至少需七八年时间。让大学生尽快认识到职业发展历程,有利于他们理性选择发展的城市,苏宁控股集团副总裁马康建议,除了静态出台“抢人”政策,也不能忽视动态跟进,以氛围营造培育人才。一座城市能否提供好的发展平台,也是大学生就业时的一个重要考量。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周莉准备入职深圳腾讯。虽然听说过南京人才政策,但她表示自己看中的互联网行业,很多大公司在南京未设分公司,所以她还是选择去机会更多的深圳先打拼几年。不过随着台积电入驻,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开始壮大,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留南京的机会更多了。

  项目落地促进相关专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在影响着企业项目的决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介绍,有知名企业向年轻人群体调研“你最喜欢哪座城市”,据此选择项目落户地。

(许珵珵 颜芳)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