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考试 > 正文

【自信备考-做好衔接】语文:三位名师谈如何优化过程,注重实效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21 来源: 江苏教育发布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安排在7月7日至8日举行。高考延期,是否打乱了你复习的节奏?不用慌,名师来帮你。今天先来看看三位语文老师的建议。

  “外围战”打完了,如何打“攻坚战”

  高考是场“硬仗”。如果说高三线上学习打的是“外围战”,那么目前线下学习则是“攻坚战”。现在语文学科正值二轮复习,师生想力挽狂澜,必须注重实效。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亟待解决。

  以考定教,对症下药

  两次考试答题失分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老师急需研究的地方。学生做题时理解不了,老师讲过了学生归纳不了,老师归纳过学生还运用不了的问题,即为症结所在。教师需要回顾新课标,参悟高考说明,研究高考试卷,整合教学内容,精选习题,力求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和多层次地训练。

  专题聚焦,思路引导

  贪多嚼不烂,我们需要开展微专题研究,并提供解题的有效路径。如作文微专题:立意,可以就立意的角度、素材与主旨的关联、行文中的切题、结构中主旨的凸显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针对性地升格自己的作文,力求提升层次。

  复盘追踪,回顾推敲

  老师不入“书山”,学生难出“题海”。老师要针对高频错题进行思维引领。如理解分析类选择题,可以简要设计思维导图:错误选项来源何处?→文中有无关联?→根据能否支撑判断?→逻辑推理错在哪环?

  学生要整理出同一题型的答题记录,并进行思路追踪,如下棋“复盘”,回顾推敲:初读感受、文本依据、逻辑推理等方面有何偏差?进而探寻答案逻辑的合理性。

  当然,线下教学也离不开线上资源,教师方便查找,学生随时回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周伟,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

  优化过程,从容备考

  ——高考延期下的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我们又多了准备的时间。如果应时而化,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进一步优化复习过程,我们将会更从容地迎接这一场原本就属于我们的考验。

  我们可以多读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办法有许多,但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关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认为,要培养读书兴趣,不能把考试和读书对立起来。多读书的孩子会有较宽的阅读面,思维活跃,语文素养较高,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差。这多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它投入到阅读中去,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中的精华足够我们咀嚼消化。一轮复习中做过的很多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文本,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它们一方面给予我们心灵滋养,提升了我们的的思想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来源。

  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匆匆走过的一轮复习过程再细致梳理,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古诗鉴赏一轮复习中我们是先按考点或题材(送别、边塞、咏物、羁旅、闺怨等)进行复习的,每一个考点,每一种题材我们都做过几首典型诗歌。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赏析它们,在大量的诵读中领悟、质疑、整理,找到读诗的感觉。除此还要将做题得到的诗歌解读的方法、审题答题的思路,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努力画出一幅纵横交织的诗歌知识框架图。

  我们还可以研究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将备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研究手里的2019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比较它与以往的不同,揣摩命题走向。练手时选择与高考题契合度最高的题型,绝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命题不规范,答案不严密的试题上。我们可以自我总结每一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努力养成多角度答题的习惯。

作者简介:南京市中华中学 周春丽,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解焦虑、细梳理、思“过渡”

  非常“战疫”期间,广大高三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先是坚持了近两个月的线上教与学,现在又转到了线下开始正常的课堂教与学;那么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

  解焦虑,增强信心

  由线上转入课堂现场教学,当务之急是教师要按照各级防控部门有关复学的要求,充分利用“战疫”期间涌现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课,竭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解同学们因防疫而产生的忧虑乃至恐惧情绪,舒缓他们因担心复习效率不高、知能点夯不实而产生的焦躁心理,进而鼓足干劲,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紧张而有节奏的复习备考中。

  细梳理,长善救失

  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江苏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考查点特别是历年的“高频考点”(比如“语用”部分的近义词辨析、语句衔接等等),针对自身语文学习的实际,细致排查,进而明确自己在备考点上的优劣势,做到考前统筹安排,以便长善救失。

  二是要督促学生把线上学习的内容要点再浏览一遍,并认真梳理出识记不准确、理解不透彻甚至不理解的知能点,以便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决不轻易放过一个疑难点。

  思“过渡”,应对变化

  基于江苏高考语文卷要与全国卷实现平稳过渡的“软着陆”理念,教师要提醒学生切实关注以下三点:要理解识记一定语境中的名句名篇;解读现代文文本尤其是多则材料实用类文本,要特别训练辨析和推断能力;还要紧扣任务驱动型作文“作者在场,指令明确,实用取向”的基本特征,扎实训练写作能力。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同学们在真实的语文材料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训练语文的“宗”(语用力、思维力以及鉴赏力等)和语文应试技能的“宗”(“高考语文类题”的解答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解答古诗词的前提是,从诗题和作者入手,初读原诗,模拟诗人,再现画面;然后才能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规范作答。又如,现代文文本的解读策略:追求作者行文的思路、命题者命题的思路和考生解读的思路这“三种思路”契合度的最大化,而考生的解读要在从文本样式的特点出发,整体而透彻地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找出解读的区间,找准对应的语句,如此才能规范而顺利完成解答任务。

  作者简介: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柳方平,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

【自信备考-做好衔接】语文:三位名师谈如何优化过程,注重实效
发布时间:2020-04-21   
来       源:江苏教育发布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安排在7月7日至8日举行。高考延期,是否打乱了你复习的节奏?不用慌,名师来帮你。今天先来看看三位语文老师的建议。

  “外围战”打完了,如何打“攻坚战”

  高考是场“硬仗”。如果说高三线上学习打的是“外围战”,那么目前线下学习则是“攻坚战”。现在语文学科正值二轮复习,师生想力挽狂澜,必须注重实效。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亟待解决。

  以考定教,对症下药

  两次考试答题失分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老师急需研究的地方。学生做题时理解不了,老师讲过了学生归纳不了,老师归纳过学生还运用不了的问题,即为症结所在。教师需要回顾新课标,参悟高考说明,研究高考试卷,整合教学内容,精选习题,力求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和多层次地训练。

  专题聚焦,思路引导

  贪多嚼不烂,我们需要开展微专题研究,并提供解题的有效路径。如作文微专题:立意,可以就立意的角度、素材与主旨的关联、行文中的切题、结构中主旨的凸显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针对性地升格自己的作文,力求提升层次。

  复盘追踪,回顾推敲

  老师不入“书山”,学生难出“题海”。老师要针对高频错题进行思维引领。如理解分析类选择题,可以简要设计思维导图:错误选项来源何处?→文中有无关联?→根据能否支撑判断?→逻辑推理错在哪环?

  学生要整理出同一题型的答题记录,并进行思路追踪,如下棋“复盘”,回顾推敲:初读感受、文本依据、逻辑推理等方面有何偏差?进而探寻答案逻辑的合理性。

  当然,线下教学也离不开线上资源,教师方便查找,学生随时回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周伟,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

  优化过程,从容备考

  ——高考延期下的高三语文复习策略

  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我们又多了准备的时间。如果应时而化,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进一步优化复习过程,我们将会更从容地迎接这一场原本就属于我们的考验。

  我们可以多读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办法有许多,但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关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认为,要培养读书兴趣,不能把考试和读书对立起来。多读书的孩子会有较宽的阅读面,思维活跃,语文素养较高,考试成绩自然也不会差。这多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它投入到阅读中去,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中的精华足够我们咀嚼消化。一轮复习中做过的很多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文本,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它们一方面给予我们心灵滋养,提升了我们的的思想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来源。

  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匆匆走过的一轮复习过程再细致梳理,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古诗鉴赏一轮复习中我们是先按考点或题材(送别、边塞、咏物、羁旅、闺怨等)进行复习的,每一个考点,每一种题材我们都做过几首典型诗歌。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赏析它们,在大量的诵读中领悟、质疑、整理,找到读诗的感觉。除此还要将做题得到的诗歌解读的方法、审题答题的思路,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努力画出一幅纵横交织的诗歌知识框架图。

  我们还可以研究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将备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研究手里的2019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比较它与以往的不同,揣摩命题走向。练手时选择与高考题契合度最高的题型,绝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命题不规范,答案不严密的试题上。我们可以自我总结每一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努力养成多角度答题的习惯。

作者简介:南京市中华中学 周春丽,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解焦虑、细梳理、思“过渡”

  非常“战疫”期间,广大高三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先是坚持了近两个月的线上教与学,现在又转到了线下开始正常的课堂教与学;那么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

  解焦虑,增强信心

  由线上转入课堂现场教学,当务之急是教师要按照各级防控部门有关复学的要求,充分利用“战疫”期间涌现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课,竭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解同学们因防疫而产生的忧虑乃至恐惧情绪,舒缓他们因担心复习效率不高、知能点夯不实而产生的焦躁心理,进而鼓足干劲,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紧张而有节奏的复习备考中。

  细梳理,长善救失

  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江苏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考查点特别是历年的“高频考点”(比如“语用”部分的近义词辨析、语句衔接等等),针对自身语文学习的实际,细致排查,进而明确自己在备考点上的优劣势,做到考前统筹安排,以便长善救失。

  二是要督促学生把线上学习的内容要点再浏览一遍,并认真梳理出识记不准确、理解不透彻甚至不理解的知能点,以便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决不轻易放过一个疑难点。

  思“过渡”,应对变化

  基于江苏高考语文卷要与全国卷实现平稳过渡的“软着陆”理念,教师要提醒学生切实关注以下三点:要理解识记一定语境中的名句名篇;解读现代文文本尤其是多则材料实用类文本,要特别训练辨析和推断能力;还要紧扣任务驱动型作文“作者在场,指令明确,实用取向”的基本特征,扎实训练写作能力。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同学们在真实的语文材料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训练语文的“宗”(语用力、思维力以及鉴赏力等)和语文应试技能的“宗”(“高考语文类题”的解答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解答古诗词的前提是,从诗题和作者入手,初读原诗,模拟诗人,再现画面;然后才能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规范作答。又如,现代文文本的解读策略:追求作者行文的思路、命题者命题的思路和考生解读的思路这“三种思路”契合度的最大化,而考生的解读要在从文本样式的特点出发,整体而透彻地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找出解读的区间,找准对应的语句,如此才能规范而顺利完成解答任务。

  作者简介: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柳方平,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