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留学 > 正文

金融危机下留学市场机遇更多

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03-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刚刚结束的第14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展,似乎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留学市场的“春天”来了。在北京展会上,短短两天就吸引了5万人次前来咨询,咨询人数比往年多出1万人次,参展机构与咨询学生均创历史新高。

金融危机会给学生的留学选择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关专家指出,金融危机对留学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金融危机下留学市场的机遇会更多。

直面金融危机,人们留学热情不减

在2009年春季中国国际教育巡展的北京展会现场,一名外地学生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下就业难度加大,如果有机会,自己打算出国留学,延迟就业时间。

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国家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调整了专业设置。如新加坡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上推陈出新,开拓了平面设计、时装设计、室内设计及新媒体、动漫、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署长许文威表示,希望帮助中国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好留学专业。

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表明,从2008年以来,中国学生留学人数增长迅速。英国驻华使馆签证处的信息表明,仅2008年1月至9月,中国学生申请赴英签证的数量就达2.56万人,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2%。而2008年1月至8月中国赴澳留学生数量为5.8万人,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6%。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特别提醒广大学生,出国留学应慎重选择国别、学校和专业,应从国家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与个人的学习生涯设计和未来的就业相结合。出国留学前一定要作好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准备,要想取得留学成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有危机有机遇,出国留学利好信息多

金融危机对于留学来说,最直接的利好消息是留学费用下降。据介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美元、澳元、欧元在内的多种货币汇率疲软,中国学生的留学费用也相应降低。其次是留学机会的增加。国外高校有很大一部分经费靠企业捐助,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企业为学校提供的资金相对减少,美、英、加、澳等国的教育市场相对不景气,不少学校选择扩大海外留学市场以弥补资金不足,这意味着学生留学将有更多选择。

金吉列留学公司常务副总裁陈璐怡认为,目前有人担心,金融危机压力下国外大学通过扩大招生弥补财政赤字,会降低教学质量和水平,但实际上这些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从该公司去年9月以来为学生办理的留学申请来看,还没有出现中国留学生投诉的情况。

据了解,不少国家的国际学生招生政策正在放宽。如澳大利亚近期放宽了部分签证风险等级。中国学生申请赴澳大利亚留学的签证类别,从评估风险等级4级降低为3级。此举意味着留学申请者不需要出示至少5.0分的雅思成绩,就可以直接拿到签证赴澳读语言课程,并在当地参加雅思考试后再申请学校。英国日前宣布今年3月底实施新的“记点积分制”签证政策,这会使中国学生的签证申请变得更加便利。

此外,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还相继颁布了多项促进就业和移民的重大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留学市场。加拿大政府放宽了留加学生的工作签证,从以前的两年延长至3年,学生的工作领域也不局限于原来所学的专业,毕业后可在任何领域工作。英国从去年6月起,将获得毕业工作类别签证的国际学生申请留英工作的时间从1年调整为两年。

适时调整规划,学子出国留学更理性

企业裁员降薪,白领出国留学,金融危机俨然成为留学充电的黄金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建议,家长和学生不必为赶一时之利好急于出国留学,应理性选择。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失业率大幅上升,其本土职员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当地打工和就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所以留学时间相对较短,准备半工半读或者打算到国外获得较好就业发展机会的留学生,此时尤其需要谨慎筹划。

此外,大学和奖学金申请难度将会加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一些原本会选择学费较高的私立大学就读的本土学生,会更多考虑申请学费较为便宜的大学。对于想要留学的学生来说,申请这些学校的难度必然会比以往有所加大。

最近几年来,许多出国留学的学子都将目光聚焦在金融、经济专业方面。由于担忧未来几年金融行业的持续低迷影响就业,部分原有意向就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开始转向其他商科专业或工科专业就读。有关专家建议,学生应更加关注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根据自身的学习取向和职业规划来考虑留学方案。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