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教》编辑部成功举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由《江苏高教》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于2016年10月21—10月23日在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建设一流学科”主题,来自全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齐聚南京大学逸夫馆,探讨一流学科本质与内涵,共话“双一流”建设。

论坛现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学科排行榜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报告。刘海峰教授从学科排行榜角度引入“一流”学科概念,深刻地分析了以ESI学科排名为代表的学科指标评价工具的使用对一流学科建设产生的诸多利弊。

刘海峰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就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六问”,对何为一流学科、如何判定一流学科、学科评价的国内外差异、一流学科的国内外评价标准选择、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容研究与教学孰重孰轻以及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式是政府工程项目抑或是学校内功等亟待辨明的问题展开重点探讨。

胡建华教授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教授的报告聚焦双一流建设的各方责任担当。他认为政府、社会、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利益主体,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各自的责任。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言,需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方向上能互补互联;在高校内部,学校层面须始终以育人为第一要务,院系层面要重点关注学科发展,而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以育人为本的专业建设。

马陆亭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高教所主任陆根书教授从学科文化视角探讨一流学科建设,他认为学科建设重在培育学科文化,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同时加强学术制度建设,以保障高校师生回归学术本位,积极营造人才流动的学术环境。

陆根书教授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选取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学科生成的典型案例,指出一流学科是历史地形成的且没有建设捷径,一流学科第一要素是名师,第一标识是高层次的学术成果,一流学科有国际惯例而无“国家标准”。

周川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武毅英教授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分析一流学科建设,指出了在政府“政策链”、大学的“服务链”、社会的“支持链”、供给端的“关系链”存在的建设一流学科的诸多问题及改革措施,最终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来增加一流学科产品的供给,以符合各界对需求的预期,通过去产能、消库存和调结构来减少学科的重复设置和低水平建设,减少其在市场的流通。

武毅英教授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以大学学科的生态逻辑与生存法则为主题,以十二因缘为切入点提出富有哲理的学科品质思辨图,呈现了独具特色的学科品质与建设路径。

董云川教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教授详尽阐释了金陵大学农科制度建设的经验,提出创建一流学科应具备制度规约,以承载院系所部有序运行、引领个人组织争先晋位、衡量教职员工言谈举止、防备外来因素侵袭干扰。

王运来教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指出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他在以“学”为中心的质量观下对多所高校的博士生科研体验做了实证调查,并从导师指导、资源平台、研究文化、能力发展等多方面对提升博士生科研体验和满意度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袁本涛教授

  本次论坛收到共计40余篇高质量的应征论文,论文代表发言阶段选取了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蒙成教授、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方芳讲师等9位论文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代表们在会上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分享各自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代表们一致认为,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应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各高校要打好基础、修炼内功,慎重对待各大学科排行榜,谨防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自身谋利获益的手段。

  《江苏高教》主编邱梅生主持了10月22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曹连观在开幕式上致辞。

合 影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