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贵锋) 为了感受徐州历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唤起人们保护老建筑的意识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近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骑行车队深入徐州市区大街小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寻找徐州老建筑,做历史文脉的守护者”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得到徐州老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实践团用两天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徐州市档案馆、徐州市规划馆、徐州市城建档案馆、徐州市图书馆等单位。接下来的几天里,队员们骑着脚踏车穿梭于市区大街小巷,实地考察了钟鼓楼、老牌楼、户部山古建筑群、乾隆行宫、李可染旧居等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走访了拥有大片解放前后建筑、现已被改造成时尚街区的老东门和现已改造成老街坊风情街区的原老市委大院等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承载徐州市近现代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建筑。
这些老建筑身上蕴含的历史文化及其人文故事,无不触动着每一位实践队员的心,“这些被保护下来的老建筑,充满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让我感受到徐州历史的厚重,让我这个本地人也感到由衷的自豪!”实践队员之一、家就在市区的陈正冰同学兴奋的说道。
实践团成员还奔赴各个街头、居民区采访、搜集徐州老建筑相关信息,有些了解到此次活动目的的居民,自发地给队员们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老建筑变迁的历史和故事。从他们那里,队员们还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意外收获。
“徐州除了众所周知的文物保护建筑,还有一些建筑也有一定年份了,它们可能文化底蕴不是那么深厚,但也见证着徐州某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影响了几代徐州普通市民的生活,给他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只可惜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年过半百的市民周先生说。循着这条线索,暑期社会实践骑行队又一次踏上了寻访的征程。
徐州西站,曾是徐州地区的物资运输中心,有着铁路工人大罢工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是一个见证着徐州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百年老火车站;1922年建成的徐州宝兴面粉厂,素有“两个半烟囱”之一的美称,是徐州老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承办过1986年江苏省第十一届省运会的徐州体育场,曾是几代市民体育运动、晨练、健身的重要场所……骑行队在采访时发现,年长一些的居民尤其是耄耋老人大多对这些老建筑充满着深厚感情,言语中尽是难忘的往事与回忆。“我年轻时经常在老体育场和朋友们一起打篮球、跑步、比赛,那时老体育馆是我们最常去的活动场所。”年逾70的孟爷爷这样对骑行对的孩子们说,“如今这些地方都拆除了,回忆啊只能存留在脑海里啦!”
“看着那些承载几代市民诸多回忆的老建筑旧址,听着老一辈人对保护老建筑的期望和感慨,我们大家突然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呼唤更多的人们关注和重视身边老建筑的保护问题。”实践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感叹说。
“老建筑一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老建筑,本身就是代言徐州历史文化的最好名片。此次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增进对徐州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历史文化意识,同时起到呼吁社会提高保护老建筑意识的作用。”该实践团队的带队教师王贵锋说。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