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扬大:为贵州山区孩子点燃星火(图)

作者:朱苗 祝艳琴 发布时间:2015-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朱苗 祝艳琴)7月15日,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六名志愿者随行扬大贵州反哺实践团队,到达了平塘县塘边镇泳河小学,在这里开始了为期20天的支教。他们放弃了城市闲适的生活,冒着酷暑前往偏僻的小山村,只愿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一丝光亮,做出人生的大写。

“看见你们像黑暗中看见了光芒”

7月16日是支教第一天,调研组负责人、商学院财务1301的卢秋慧轻叹:“我被这里的人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上课时间是八点,早上六点多就已经有学生来学校了。周围学校的学生听说支教的队员们到来,陆陆续续,都自发的来到这所学校,每个班的桌椅添了又添。

“村民们很热情,他们很乐意把孩子交给我们,他们的脸上总是带着纯洁的微笑。”卢秋慧告诉记者,快上课时一位老大娘在教室门口张望,她说她有两个小孩暑假去了浙江,听说扬大的反哺实践团队到来,小孩正从浙江赶过来,隔日能到,她就是特意过来问能不能接收。“我们很感动,也乐意如此。”卢秋慧回忆当时的场面,感慨地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熠熠的光芒,满是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我们内心很坚定:一定要努力教好他们!”

亲爱的小孩,你慢慢来

泳河小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有的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从家来这里需要四五点起来,翻过大山,赶来这个他们心中的圣地。

“上楼梯的拐角处,每天都有学生在看书,坐在地上,看的很认真、很专注,让人很心疼,却又不忍心打扰。”卢秋慧提起这些孩子们,脸上不觉掠过一丝柔软的神情。学校里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学习,随时都找老师问题目。队员们教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课外技能,学生们都学得很认真。

“我们会努力,我们不会辜负大山深处的期待。”商学院会计1304的仲钰婷坚定地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赠送他们亲手用纸叠的各种小玩意儿,花啊爱心啊小船啊...他们尽自己所能地用各种方式向队员们表示着感谢与喜爱。

“我们班还有一个女生跟我说,我长得像她的妈妈,有着差不多高的个子和长长的头发。我看着她纯真的眼睛,此刻她一定是在想念远方的妈妈了。”仲钰婷摸着孩子的头发,既欣慰又难受。欣慰的是,她可以给予她温暖和关怀;难受的是,自己并不能永远陪着她,她的父母也会为了生计长久离家,她只能自己坚强成长。

六年之约:改变生活不一定靠打工赚钱

音乐课上,行政1401的蒋姗姗问六年级的学生:“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来吗”?有个学生脱口而出“为了钱”。她忍不住内心酸涩:24小时的火车,每天为他们做饭洗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突然听到这个答案,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也许我们从未明确的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些很正常吧,以为老师都是有工资的。于是,我就与他们定下了一个六年之约,六年后,如果顺利的话,他们高中毕业。而我,不知道在何方,但我一定会记得回来泳河小学,与他们相聚。”

蒋姗姗告诉记者,与孩子们定一个六年之约,是想告诉他们,六年的知识学习完全可以让他们的命运不一样,此行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指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因为从小生活在大山之中,他们的目光通常局限于外出打工赚钱。“改变生活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出门打工可能是最辛苦的一种,希望他们能从书本中学到这些。”

纵有离别,唯爱不变

支教生活已经进行了十余天,卢秋慧告诉孩子们,8月1号就要汇演了,节目得赶紧准备了。孩子们问,什么时候离开呢。卢秋慧回答,有可能是8月2号。突然一片沉默,孩子们低下头走到了一边。

“我很纳闷,再走近一看,好多同学都在哭,有一个平时觉得不太爱说话的学生说:‘老师,你晚点走行不行?’”就在这一刻,卢秋慧再也忍不住和她们一起哭了。“可爱的孩子们,我永远爱你们。 ”卢秋慧回想起已经支教的日子,虽有苦,但更多是甘甜,“我们带去了很多,但是我们收获的更多”。

“点燃星星之火,绽放绚丽的光,做人生的大写。”扬州大学贵州反哺实践团队在支教的过程中,重新体悟家乡,奉献家乡,也会更热爱家乡。“把支教生活变成反哺教育课堂,学会感恩,树立理想,是学生们能为他们做的,”扬州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廖善光总结说,“不仅如此,我们的大学生也在本次下乡过程中,树立了新的就业志向与就业观,回归故土,反哺家乡,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